第三节 伴发慢性肾功能不全患者围手术期处理特点
慢性肾功能不全患者进行手术治疗容易发生各种并发症,有的可危及生命。慢性肾功能不全患者一般能耐受腹部手术,但耐受力较差。其潜在危险性因素:①肾脏排泄代谢产物和药物的功能下降;②调节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能力降低;③导致血小板和凝血功能障碍而易出血;④机体抵抗力下降,术后容易并发感染。周宏众等报道24例并发慢性肾功能不全患者,其中包括慢性肾功能不全代偿期者8例、氮质血症期10例及尿毒症期6例;并发疾病分别是胃癌9例、胆道结石6例、肝癌5例、结肠癌2例、十二指肠伴上消化道大出血1例、急性穿孔性阑尾炎1例;19例是择期手术,4例是急诊手术。结果21例并发慢性肾功能不全患者安全度过手术康复期,而3例不幸死亡,其中急症手术病例占2例。
一、术前准备
笔者认为术前着重维持机体内环境稳定,改善肾功能,使其处于最佳状态。对于非透析患者静注复方肾病用氨基酸(肾安)注射液,以促进血清尿素氮变成氨基酸加以利用,促进正氮平衡;口服尿毒清促进尿素氮排泄,而口服大黄苏打片能抑制蛋白质分解,促进尿素氮再利用,使血尿素氮下降。用利尿药物减轻水肿。对于严重肾功能不全者主张血液透析,透析不仅能改善血小板功能、血容量状态,避免高血钾,而且能改善患者的精神状态。除常规每周血液透析2~3次,术前1d再透析1次,争取术前尿素氮、肌酐、血钾及血压基本正常。改善贫血,纠正低蛋白血症,提高机体耐受力。
二、术中处理
合理应用麻醉剂,慎用经肾脏排泄的肌肉松弛剂,如氯化琥珀酰胆碱不能连续滴注。手术过程中尽量减少出血,应用新鲜血浆或血小板有助于止血。术中密切监测尿量、电解质及二氧化碳结合力来决定补液的质和量。由于手术与麻醉都会引起血管加压素(抗利尿激素)的释放,因此术中预防性使用利尿剂,增加肾小球滤过率,以防止肾损害的进一步发展。
三、术后处理
术后严密观察也非常重要,尤其对血压,尿量,血清尿素氮、肌酐、钾、钠、氯和二氧化碳结合力等指标的监测,严格控制入液量和补钾量,提供足够葡萄糖和维生素,避免摄入过多外源性蛋白质。当出现无尿或少尿时,应用大剂量呋塞米(速尿),伴有高血钾者同时应用胰岛素或葡萄糖酸钙。当上述治疗措施无效时则采用无肝素血液透析。对于术前依靠血液透析维持生命患者,术后第2~3天也应用无肝素血液透析。由于慢性肾功能不全患者易发生感染,预防感染很重要,如选用青霉素和第3代头孢菌素类药物。慢性肾功能不全的组织愈合能力差,切口拆线应延迟几日。总之,笔者认为慢性肾功能不全患者能安全度过手术期,关键在于围手术期的妥善处理。急诊手术则增加死亡率。
四、肾脏危险性的评价
老年人并发肾脏功能障碍的患者日益增多,同时糖尿病患者往往同时并发糖尿病性肾病及血管并发症,手术后容易发生急性肾衰竭。
肾脏危险性的评价:一般60岁以上的老年人,其肾功能已趋向于减退。根据报道70岁以上人的肾功能比30岁左右年轻人降低60%。老年人的肾功能已经处于逐渐退化状态中,血清尿素氮的持续增高表明肾脏已经开始失代偿,手术创伤有可能加重肾功能损害。尿量和尿比重在正常范围内,但血尿素氮高于正常值,而血肌酐在正常范围。
肾小球滤过率(GFR)是外科手术前后评价肾功能及判定肾功能障碍的最可靠指标。尽管当GFR<50ml/min以下时应用肌酐清除率(Ccr)判定欠准确,但临床上大体可以用Ccr来替代GFR。目前临床上应用Ccr判定肾功能障碍重症度的标准如下。
(1)Ccr<30mg/min时,在避免术中、术后血压降低及脱水的情况下,可保证肾血流量,而不需要肾透析就可进行一般手术。
(2)30mg/min>Ccr>15mg/min,血清电解质基本正常;血清Ccr>177μmol/L(2mg/dl)时,多伴有酸中毒及贫血,必要时透析。
(3)Ccr<15mg/min、血清肌酐>442μmol/L(5mg/dl)时,多见于尿量减少及电解质异常。术前需要透析,纠正电解质紊乱及贫血,清除内生肌酐、尿素氮,纠正代谢性酸中毒。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