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小肠毛细血管扩张症

小肠毛细血管扩张症

时间:2024-05-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小肠毛细血管扩张症以反复的下消化道出血为主要临床表现,本病诊断并不困难,但术后再出血率高。小肠及右半结肠病变出血多见,可分为血管瘤、动静脉瘘和小肠毛细血管扩张症3种类型。目前,临床上选择性肠系膜动脉造影已成为诊断小肠毛细血管扩张症的首选方法,诊断阳性率达到70%~90%。

第三节 小肠毛细血管扩张症

一、临床特点与诊断

小肠毛细血管扩张症(telangiectasia of intestine)以反复的下消化道出血为主要临床表现,本病诊断并不困难,但术后再出血率高。小肠及右半结肠病变出血多见,可分为血管瘤、动静脉瘘和小肠毛细血管扩张症3种类型。小肠毛细血管扩张症多见于老年人,可能为老年人血管壁弹性减弱、退行性变及黏膜缺血,最终导致黏膜下静脉长期处于慢性梗阻状态,毛细血管扩张,前括约肌功能丧失,病变常为多发。其首发症状是消化道出血,出血通常为小量的、慢性的,以“柏油样大便”多见,而急性凶险性出血较少见。因此,出现下消化道出血的老年患者,经常规检查除外肿瘤等出血原因后,诊断上都会考虑到本病。

目前,临床上选择性肠系膜动脉造影已成为诊断小肠毛细血管扩张症的首选方法,诊断阳性率达到70%~90%。造影最常见的征象为供血动脉早期充盈,有血管湖;肠壁内血管扩张,而且充盈较早,引流静脉排空延迟;如在活动性出血期间,且出血速度>0.5ml/min,则可见造影剂外溢进入肠道。

二、外科治疗特点

由于小肠毛细血管扩张症的病变范围广泛,手术常常难以或不可能全部切除病变的肠段,术后再出血率较高,文献报道高达90%左右;另一方面,这类肠道出血常常会自行停止或在非手术治疗下停止。虽然反复小量出血可以迁延,造成患者痛苦,但一般都属非致死性的。本病多为高龄患者,手术风险和伴随的经济负担与术后较高的再出血率需要临床工作者仔细权衡。

此类患者常伴有肠系膜边缘血管的阻塞、纤维化或不连接(缺如)现象。如手术时不注意这个问题有可能造成吻合口瘘及部分肠襻坏死。只要注意到这点,在拟作切除吻合的肠管附近仔细观察和触摸肠系膜的血管弓及边缘血管,加上使用冷光源灯头投照,一般能够发现此异常。避开此异常边缘血管的系膜及肠襻,也就能避免这种危险的并发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