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肠梗阻治疗方法
肠梗阻的治疗原则是纠正因肠梗阻所引起的全身生理紊乱,解除梗阻。其中胃肠减压,补充水、电解质,纠正酸碱失衡,输血,抗感染,抗休克是治疗肠梗阻的基本方法,也是提高疗效和保证手术安全的重要措施。
一、基础治疗
1.纠正水、电解质紊乱和酸碱失衡 不论采用手术和非手术治疗,纠正水、电解质紊乱和酸碱失衡是极重要的措施。最常用的是静输葡萄糖液、等渗盐水;如梗阻已在数日,也需补钾,对高位小肠梗阻以及呕吐频繁的患者尤为重要。但输液所需容量和种类须根据呕吐情况、缺水体征、血液浓缩程度、尿排出量和比重,并结合血清钾、钠、氯和二氧化碳结合力监测结果而定。单纯性肠梗阻,特别是早期,上述生理紊乱较易纠正;而在单纯性肠梗阻晚期和绞窄性肠梗阻,尚须输给血浆、全血或血浆代用品,以补偿丧失至肠腔或腹腔内的血浆和血液。一般可根据立位腹部平片判定体液丢失:①若腹部平片提示有较大的液平面1~2个,至少有200ml的液体潴留;②50cm小肠高度膨隆时,液体储留可达1.5L。
2.胃肠减压 是治疗肠梗阻的重要方法之一。通过胃肠减压,吸出胃肠道内的气体和液体,可以减轻腹胀,降低肠腔内压力,减少肠腔内的细菌和毒素,改善肠壁血循环,有利于改善局部病变和全身情况。胃肠减压一般采用较短的单腔胃管。但对低位肠梗阻,可应用较长的双腔M-A管,其下端带有可注气的薄膜囊,借肠蠕动推动气囊将导管带至梗阻部位,减压效果较好。
3.防治感染和毒血症 应用抗生素对于防治细菌感染,减少毒素的产生都有一定作用。一般单纯性肠梗阻可不应用,但对单纯性肠梗阻晚期,特别是绞窄性肠梗阻以及手术治疗的患者,应该使用。此外,还可应用镇静剂、解痉剂等一般对症治疗,止痛剂的应用则遵循急腹症治疗的原则。
二、解除梗阻
可分手术治疗和非手术治疗两大类。
1.手术治疗 各种类型的绞窄性肠梗阻、肿瘤及先天性肠道畸形引起的肠梗阻,以及非手术治疗无效的患者适应手术治疗。由于急性肠梗阻患者的全身情况常较严重,所以手术的原则和目的是:在最短手术时间内,以最简单的方法解除梗阻和恢复肠腔通畅。具体手术方法要根据梗阻的病因、性质、部位及全身情况而定。
(1)单纯性小肠梗阻:一般应争取直接解除梗阻的原因,如松解粘连、切除狭窄肠段等。如不可能,则可将梗阻近、远侧肠襻做侧侧吻合手术,以恢复肠腔的通畅。对患者一般情况极差或局部病变不能切除的低位梗阻,可行肠造瘘术,暂时解除梗阻。高位梗阻如作肠造瘘可造成大量液体及电解质丢失,所以不推荐采用。
(2)绞窄性小肠梗阻:对绞窄性小肠梗阻,应争取在肠坏死以前解除梗阻,恢复肠管血液循环。正确判断肠管的生机十分重要。如在解除梗阻原因后有下列表现,则说明肠管已无生机:①肠壁呈暗黑色或紫黑色;②肠壁失去张力和蠕动能力,肠管呈麻痹、扩大,对刺激无收缩反应;③相应的肠系膜终末小动脉无搏动。如有可疑,用加温的生理盐水纱布垫子热敷,或用0.5%普鲁卡因溶液作肠系膜根部封闭等。如观察10~30min仍无好转,说明肠管已坏死,应做肠切除术。
(3)急性结肠梗阻:由于回盲瓣的作用,结肠完全性梗阻时多形成闭襻性梗阻,肠腔内压远较小肠梗阻时为高,结肠的血液供应也不如小肠丰富,容易引起肠壁血运障碍,且结肠内细菌多,所以一期肠切除吻合,常不易顺利愈合。因此,对单纯性结肠梗阻一般采用梗阻近侧(盲肠或横结肠)造瘘,以解除梗阻。如已有肠坏死,则宜切除坏死肠段并将断端外置做造瘘术,等以后二期手术再解决结肠病变。
2.非手术治疗 是每一个肠梗阻患者必须首先采用的方法。部分单纯性肠梗阻患者常可采用此法使症状完全解除而免于手术;对需要手术的患者,此法也是手术前必不可少的治疗措施。除禁饮食,胃肠减压,纠正水、电解质紊乱和酸碱平衡失调外,还可采用如下方法。
(1)中医中药:①针灸疗法。麻痹性肠梗阻常用:主穴为合谷、天枢、足三里;配穴为大肠俞、大横。如呕吐较重者,可加上脘、下脘、曲池等穴位。②生油疗法。常用于治疗蛔虫性、粘连性和粪块阻塞性肠梗阻患者,用菜油或花生油60~100ml,每日一次,口服或经胃管注入。③中药治疗。肠梗阻的治疗应以通理攻下为主,辅以理气开郁及活血化瘀等法。常用方剂有复方大承气汤、甘遂通结汤、肠粘连松解汤和温脾汤等。
(2)在采用非手术疗法的过程中,需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如患者病情不见好转或继续恶化,应及时修改治疗方案,以免丧失手术时机而影响预后。如患者症状有所改善,出现排便、排气也要分析,防止在病情判断上发生错误。下列指标可作为判断梗阻解除的参考条件:①自觉腹痛明显减轻或基本消失;②出现通畅的排便、排气,大便变稀,排便时有多量气体同时排出;③排便、排气后,腹胀明显减轻或基本消失;④高调肠鸣音消失;⑤腹部X线平片显示液平面消失,小肠内气体减少,大量气体进入结肠。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