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缺血性肠梗阻分型与治疗
临床上,一般将肠梗阻的病因分为机械性、麻痹性及缺血性肠梗阻3类。缺血性肠梗阻比较少见,术前诊断十分困难。缺血性肠梗阻是肠系膜血管发生急性血液循环障碍,致使肠管缺血并失去蠕动功能,使肠内容物不能向前运动所致。这种疾病比较少见,据统计它在肠梗阻的病因中大约占3%。此类患者术前确诊很困难,因此临床上对急性肠梗阻患者进行开腹探查手术,面对一段肠管缺血性或出血性坏死时,在未发现有机械性梗阻因素的情况下,都应该注意有无缺血性梗阻因素的可能,以便术后进行适当的后续治疗。
临床上,缺血性急性肠梗阻的病因大致可以分为:肠系膜上静脉血栓形成、肠系膜上动脉栓塞或血栓形成及非闭塞性急性肠缺血。
1.肠系膜上静脉血栓形成
1)病理生理改变 此类病因在缺血性肠梗阻中最多见。大部分是继发于其他一些疾病,如化脓性阑尾炎、盆腔炎,肝硬化门脉高压症造成的静脉充血和淤滞、肝功能降低等。亦有人报道大约1/4患者没有明显诱因。肠系膜上静脉血栓形成后可以向远近端蔓延,受累的肠管出现充血、水肿,呈暗紫色,肠壁明显增厚、变硬,肠腔内充满暗红色血性液体,肠系膜亦明显水肿增厚,大量浆液性和血性液体不断自肠壁和肠系膜表面流至腹腔,整个过程为一个出血性梗死的过程。因为肠系膜上静脉血栓形成,临床症状发展较为缓慢。初起时先觉得腹部不适或腹部疼痛,当静脉血栓发展到较为广泛至该段肠管出现出血性梗阻时,才有急性化脓性腹膜炎及肠梗阻的表现。
2)治疗 对此类患者要做到术前诊断较为困难,及时剖腹探查及术中确诊十分重要。
(1)手术要尽量切除病变肠段的肠系膜,以免残存的静脉血栓继续蔓延更多的肠管,致使手术失败。
(2)术后继续抗凝治疗6~8周。
(3)对其原有的肝硬化或低白蛋白血症亦要积极治疗。
(4)对既往有过肠系膜上静脉血栓形成,在未出现肠梗阻或急性化脓性腹膜炎症状之前,可先给予抗凝、扩张血管的治疗,如静滴90mg罂粟碱、500ml右旋糖酐40及6000u肝素。若有缓解也可免于手术治疗。
2.肠系膜上动脉栓塞或血栓形成
(1)病理生理改变:栓子多来源于心脏,患者往往有冠心病史或心房纤颤史,多数有动脉粥样硬化表现。肠系膜上动脉主干被栓塞则会导致全部小肠、右半结肠及脾曲以前的横结肠急性缺血性坏死。此类患者腹痛发作突然且非常剧烈,呈持续性剧烈绞痛,多伴呕吐。发病初期多无任何体征。腹部体征与疼痛程度不成比例是本病早期表现的特点。数小时后因肠管缺血性坏死,出现腹膜刺激征,其表现与机械性、绞窄性肠梗阻的表现相似。肠系膜上动脉血栓形成多发生在有动脉粥样硬化的患者中,血栓多发生于动脉粥样硬化已经形成管腔狭窄的部位。此外,血流速度减慢和血液黏度增大也是血栓形成的重要诱因。
(2)诊断与治疗:本病初期诊断有一定困难,一旦怀疑则应立即行肠系膜上动脉造影,以明确诊断并及时手术治疗。①手术中:早期可见受累肠管呈缺血、苍白状,血管搏动消失,肠管处于痉挛或扩张状态。②如发病时间较长,肠管可能出现坏死。在开腹探查肠系膜上动脉时,如在其主干扪到具有弹性的硬栓子,其近心侧搏动正常或亢进,远心侧搏动消失,即可确诊。栓塞坏死的肠管需要施行肠切除吻合术。③此类患者往往有较严重的心脏病,一旦体征明显再手术多已为时过晚。因此术前需要恢复血容量,对充血性心力衰竭进行处理,纠正心律不齐等。④如受累肠管充血、发绀,未必一定坏死,应将肠系膜上动脉主干游离切开取栓并清除远端血凝块。清除血栓后如果上、下段来血满意,可用自体静脉做片状移植以关闭肠系膜上动脉切口。如果取栓后上、下段无血或来血少,则可用自体静脉在腹主动脉与自体静脉之间进行搭桥吻合术。血管沟通后,再观察肠管的生机。目前,血管搭桥术在临床上较为常见。术后应用大量抗生素以防止感染,并纠正酸中毒及酸碱失衡,预防心力衰竭,并适当给予抗凝治疗。
急性肠系膜上动脉栓塞者预后不良,死亡率高达55%~85%。
3.非闭塞性急性肠缺血
(1)病理生理改变:在20%~30%急性肠系膜血循环障碍的患者中,动脉及静脉主干中肉眼看不到有明显的闭塞,这种情况多发生在有动脉粥样硬化的患者中。当某些原因引起血容量减少等,致使肠管处于一种低灌流状态。当血管内流体静力压小于血管壁的张力时,血管即萎缩,造成肠系膜的缺血坏死。
(2)诊断与治疗:临床表现亦与急性肠系膜动脉闭塞相似,只是过程缓慢。治疗应首先针对引起低流量状态的原发病,以及改善循环功能。假如动脉造影未发现主干有闭塞即可给动脉内输入血管扩张剂,如罂粟碱。多数情况下仍需要进行手术探查。不过,20世纪80年代以后,由于对应激的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监测手段提高,以及扩血管药物的广泛应用,此类患者的发病率已经明显降低。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