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短肠综合征的临床经过与临床症状
一般经过3个阶段,即急性期、代偿期和恢复期。
1.急性期(1~30d) 正常情况下,健康成人每日分泌的肠液量7~9L,80%能被吸收,余下20%进入结肠,其中大部分被吸收。在短肠综合征急性期时肠道还不能适应肠黏膜吸收面积的骤然减少,由于肠道过短、通过速度加快,患者可出现严重腹泻,每日肠液排泄量可达5~10L。大量消化液的丢失不但造成体液丧失,而且使营养状况迅速恶化,容易出现水、电解质紊乱,感染和血糖波动,这一阶段大约持续1个月。此时,应完全禁食,采用中心静脉导管输液,并进行TPN支持,使用生长抑素抑制消化液的分泌,控制腹泻。
2.代偿期(1~3个月) 此时,肠道之间适应肠黏膜吸收面积明显减少所带来变化,腹泻量明显减少,饮食可以逐渐增加,营养与液体量不足的部分仍需从肠外途径补充,但要将糖类、蛋白质、必需脂肪酸、维生素、电解质、微量元素与液体由肠外供给逐渐改为从肠内途径供给,某些维生素与矿物质可改为肌注。食物摄入量根据残留小肠和结肠的长度、部位与活力情况予以调整。
小肠切除术后数日,残留的肠段即开始逐步代偿,表现为肠黏膜绒毛变长,皱襞增多,肠腺凹加深,黏膜上皮细胞更新速度加快,肠管增粗、伸长,肠壁增厚,排空时间延长,小肠和结肠黏膜的吸收能力也提高。小肠的代偿必须依靠食物与肠黏膜的直接接触,长期禁食和胃肠外营养(PN)不但不能促进肠黏膜增生,反而导致萎缩。
3.恢复期(4~12个月) 部分患者可从肠道获得足够营养,不再需要补充静脉营养。文献报道广范围小肠切除术后引起一过性或长期胃酸分泌过剩,不仅引起消化性溃疡及加重短肠综合征的消化吸收障碍。另外,短肠综合征患者易患肾结石,应限制高草酸食品和脂肪的摄入,并补充钙剂。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