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肠系膜囊肿
肠系膜囊肿(mesenteric cyst)可能是先天性的淋巴管壁发育不良所致,或因腹部外伤及炎症,腹部手术后等致使局部淋巴管粘连及阻塞,造成淋巴液淤滞其间,逐渐长大而产生囊肿,可发生于儿童和成人。肠系膜囊肿可以是单发或多发的,内含乳糜液,或混同少量血液和纤维素,周围壁以上皮细胞和结缔组织为主,包括乳糜管瘤(良性)和真性囊肿,其中以乳糜淋巴囊肿为最多见。
肠系膜囊肿的临床表现常有腹痛和腹部包块,可有腹胀,亦有部分病例为偶然发现。多数患者因腹部包块而就诊,体检肿块无疼痛及压痛,边界清楚,有囊性感。活动度大小主要取决于其在肠系膜上的位置,如在肠系膜根部近Treitz韧带处或者在升结肠系膜后,则其活动度较小,易致漏诊。个别患者因囊肿破裂而形成乳糜腹腔积液,可导致急腹症。根据肿块的活动性大多可诊断肠系膜肿物。B超检查、胃肠道造影及腹部CT扫描可提示肿瘤的大小以及组织器官受压情况。
1805年,由解剖学家Benevien发现,1880年,Tillaux首次行肠系膜囊肿切除术。本病发病率约0.4/10万,在任何年龄均可发病,常无临床症状,其症状取决于囊肿大小及有无并发症。常见的临床症状有腹胀、腹泻、痉挛性腹痛及腹部包块,此包块常可有活动性。并发症有肠梗阻、肠扭转、囊肿出血或破裂、压迫输尿管。肠系膜囊肿最多见小肠肠系膜。
一、分类
1.胚胎性肠系膜囊肿 以肠道黏膜上皮和其他肠壁组织,多见于回肠肠系膜,泌尿生殖囊肿是中肾组织残留、淋巴及上皮样囊肿。这类囊肿有真正的囊壁衬上皮细胞,浆液囊壁内层为间皮细胞。
2.外伤性肠系膜囊肿 外伤后肠系膜组织出血或淋巴管破裂,并形成纤维性包裹,囊肿壁没有上皮内衬。
3.肿瘤性肠系膜囊肿 良性淋巴管增生形成的淋巴管,低度恶性的淋巴管内皮瘤(lymphangioendothelioma)肠系膜脂膜炎呈囊肿样表现。
4.感染性或退行性囊肿 ①以结核囊肿最多见,它是肠系膜淋巴结核液化而形成囊肿,有纤维性包膜;②寄生虫囊肿。
二、临床诊断
临床症状取决于囊肿大小、所在部位和对周围器官的压迫。当发生出血、破裂等并发症时,可出现相应的临床表现。患者常因发现腹部肿块而就诊。体格检查时腹部肿块为圆形,光滑,无压痛,并有一定的活动度。Warfried认为肿物横向活动度超过中线,对于小肠系膜囊肿的定位有意义。
小囊肿常无临床症状,常是在剖腹手术时无意中被发现;大的囊肿可有症状,以腹部胀满和隐痛为特点。
B超和X线检查可见腹部有充满液体肿块,压迫邻近脏器。
三、治疗
因肠系膜囊肿可产生压迫、出血、破裂等并发症,偶尔是恶性或恶变,所以一旦发现就应选择手术切除。手术方式视具体情况而定:①单纯囊肿切除术,因多数囊肿不与肠系膜血管及肠管粘连,可完整摘除囊肿而不损伤周围器官,手术效果良好;②囊肿全切除+局部肠管切除术,如囊肿与肠管紧密粘连而不能分离或囊肿切除后肠管血运障碍,须切除相邻一段肠管并连同有囊肿的肠系膜做扇形切除;③囊肿部分切除术,当囊肿分布范围广泛,有多囊或与肠系膜主要血管粘连难与分离,切除会引起大段肠管血运障碍时,应行囊肿部分切除术,保留部分囊壁,搔刮内膜后涂以苯酚、乙醇、盐水,以减少其分泌,常能收到较好的效果;④Roux-en-Y型空肠囊肿内引流术,适用于上段空肠系膜囊肿与肠系膜主干及肠管紧密粘连不能切除者;⑤腹腔镜囊肿切除术,近年有文献报道可行腹腔镜下肠系膜囊肿切除术。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