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肿瘤的恶性程度
一般小肠肌源性肿瘤可分为平滑肌瘤、平滑肌母细胞瘤及平滑肌肉瘤。目前,关于肌源性肿瘤的病理诊断标准尚未统一,多采用核分裂象多少和细胞密度来判定良、恶性及恶性程度。几乎没有核分裂象的肌源性肿瘤是平滑肌瘤,而200倍10个视野中发现5个以上的核分裂象判定高度恶性肿瘤,而200倍10个视野中发现不足1~4个核分裂象者定义为低度恶性肿瘤。但需要注意,核分裂象的多少与脏器有关,如子宫肌源性肿瘤的境界性病变为400倍10个视野中发现5~9个核分裂象者,而400倍10个视野中发现>10个核分裂象为恶性肿瘤。
笔者赞成多数学者的意见,以往主要根据肿瘤大小和显微镜下核分裂象(MF)的数目来鉴别,肿瘤直径<5cm病例为良性,>6cm病例为恶性;MF<2/10HP(高倍视野)病例为良性,MF>6/10HP病例为恶性,介于两者之间则为交界性肿瘤。20世纪90年代中期,病理学家提出GIST或间质肉瘤的诊断来替代以往的平滑肌瘤或肉瘤。
小肠平滑肌肉瘤细胞为梭形,大小、形状、染色体差异明显,异形显著,核仁突出,分裂象多见,个别区域可有瘤巨细胞或多核瘤巨细胞出现。平滑肌肉瘤分化差时诊断容易,但高分化平滑肌肉瘤和平滑肌瘤不易区别。笔者认为以下几种情况时应考虑诊断为高分化平滑肌肉瘤:①个别瘤细胞核仁明显,直径2μm左右,界限清楚,嗜酸性,多出现于异形核内;②易找到分裂象(1/10HP);③有个别畸形核出现或有局灶性浸润性生长(浸润黏膜或肌层);④瘤组织有灶性密核区出现;⑤肿瘤直径>5cm者。上述5条中有3条符合即可诊断为恶性,有两条出现时要考虑恶性可能,应做进一步检查。有一条出现者不应肯定为良性,要密切随访观察。
二、临床病理学特点
出现以下情况,应警惕小肠平滑肌肿瘤的可能:①内科反复治疗无效,病程较长的消化道出血、缺铁性贫血、多次胃镜和胃肠钡餐检查发现病变者;②不明来源的腹部或盆腔包块,特别是肿块直径>10cm者;③不明原因的腹痛长期内科治疗无好转、贫血或消化道出血伴有梗阻者,应考虑本病的可能;④影像学检查见肿瘤有边界、肿瘤内分隔、囊性变、坏死和液化有诊断意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