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小肠平滑肌肉瘤
一、小肠平滑肌肉瘤
小肠平滑肌肉瘤在小肠的恶性肿瘤中居第3位(也有报道居第2位),仅次于小肠癌和小肠恶性淋巴瘤,其中10%~29%发生于十二指肠,且多见于十二指肠降部(超过半数以上)。
本病临床表现无特异性,在早期可无任何临床症状。当肿瘤生长到一定程度,常常表现为腹痛、消化道出血、腹部包块,同时可并发肠梗阻、肠套叠、肠穿孔而出现腹膜炎等。恶性肿瘤可伴有发热、体重减轻等表现,其临床表现与肿瘤的大小、性质、生长类型及有无并发症等有关。
小肠平滑肌肿瘤术前诊断困难且易被误诊,由于小肠系膜长而游离,位置深、不固定,且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辅助检查常受到一定限制。当临床发现时往往在出现症状数月以后,所以选择有效的辅助检查具有重要意义。B超及CT作为安全、无创伤性的检查在临床广泛采用,但在判断肿瘤的组织来源上,需借助于超声内镜(EUS)检查,可将肠壁的层次清晰地显示出来。X线钡餐造影是诊断胃肠道疾病的常用方法,有定位准确、能发现较小病灶等优点,但由于受肿瘤生长方式、小肠迂曲、钡剂凝集、充盈不连续等因素的影响,常有假阴性结果。选择性腹腔动脉造影虽是有创伤性的检查,但具有诊断正确率高,可确定病变部位、范围和大小等优点。所以,在怀疑本病时,可先行B超或CT检查明确有无占位病变,再行EUS或X线钡餐造影,以进一步明确病变部位及性质。经上述检查仍无阳性发现,尤其反复黑便者可考虑行腹腔动脉造影,及早明确诊断。平滑肌肿瘤的最后确诊要靠病理检查,往往要靠术后石蜡切片才能确定良、恶性,而肿瘤细胞的核分裂数是区别良、恶性最重要的标准。术中冷冻活检虽然无法区分平滑肌肿瘤的良、恶性,但能排除是否为腺癌,这对决定手术切除的范围和术式等有重要作用。因此,术中冷冻活检仍是必要的。
小肠平滑肌肉瘤与平滑肌瘤的鉴别,两者的鉴别尚很困难,笔者认为:①肿瘤直径>5cm;②肿瘤软、质脆,血供丰富或合并中心坏死、出血、囊性变者;③肿瘤向邻近器官浸润生长;④腹腔内有种植结节、肝转移、淋巴结转移等征象,应考虑平滑肌肉瘤。
二、肌源性肿瘤与GIST
用于免疫组化染色的抗体,一般对肌源性肿瘤选择Desmin、α-SMA;而神经源性肿瘤则选择S-100蛋白、NSE和代表间叶组织的指标波形蛋白(vimentine)、CD34等。CD34是用于表达血管内皮细胞及其肿瘤的标记物,它们对GIST的诊断有很高的特异性,阳性率为56%~83%。近年来有人报道C-kit较CD34对GIST诊断具有更高的特异性和敏感性,其阳性率为80%~92%。胃肠道恶性间质瘤发生于胃肠道肌层,既不同于典型的平滑肌肿瘤,也不同于神经源性肿瘤,是由梭形细胞核上皮样细胞构成最常见的间叶源性肿瘤。因其异源性,仅仅依靠光镜难以区分。
随着GIST这个新概念的出现,小肠肌源性肿瘤的病理诊断变得复杂起来。初次切除标本的病理诊断是平滑肌肉瘤,而复发灶切除术后的病理诊断变为GIST的病例也不少。认为诊断为平滑肌肉瘤病例中有相当部分是GIST[又称为C-kit瘤(C-kitoma)]。所谓的C-kit瘤即是C-kit阳性间质瘤(c-kit positive cell tumor),而C-kit是调节肠管运动的Cajal细胞由来的肿瘤标志物,部分平滑肌肉瘤组织内也表达C-kit,尤其是伴有转移平滑肌肉瘤均为C-kit瘤。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