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胃十二指肠血吸虫病

胃十二指肠血吸虫病

时间:2024-05-1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宿主感染血吸虫后,其病变主要由虫卵引起,虫卵肉芽肿为其基本病理改变。近年来,血吸虫病的发病率明显下降,但局部地区仍有发病,长江流域的洪涝灾害使血吸虫病的发病率有上升趋势。胃十二指肠血吸虫病及其并发症,均有一般的胃病症状,如上腹部隐痛、剑突下烧灼感、呕吐、呕血、黑便及腹部包块,但缺乏特异性。

第一节 胃十二指肠血吸虫

日本血吸虫是一种线状血吸虫,长10~15mm。其成虫成对生活在肝外门静脉血管中,雌虫位于雄虫的抱雌沟内,并在肠黏膜下层小静脉内产卵。部分虫卵随着粪便排出体外,在水中发育成毛蚴,毛蚴在中间宿主钉螺内发育成尾蚴,尾蚴在水中遇到哺乳动物宿主即钻进皮肤转变成童虫,童虫在宿主内发育为成虫。宿主感染血吸虫后,其病变主要由虫卵引起,虫卵肉芽肿为其基本病理改变。由于反复感染,可不断破坏肝肠的正常组织结构。血吸虫的长期刺激在肠管可引起腺体黏膜异常增生,但这种增生的黏膜是否发生癌变尚不清楚。

近年来,血吸虫病的发病率明显下降,但局部地区仍有发病,长江流域的洪涝灾害使血吸虫病的发病率有上升趋势。胃十二指肠血吸虫病(gastroduodenal schistosomiasis)系少见的血吸虫病异位损害之一,血吸虫卵沉积于胃十二指肠黏膜及黏膜下层后,卵内毛蚴头腺产生的毒素,引起局部组织充血、水肿,进一步坏死形成嗜酸性脓肿,其表面的黏膜坏死脱落后形成浅溃疡,虫卵由此进入消化道,随粪便排出。虫卵沉积是病理改变的基础,虫卵沉积于胃十二指肠黏膜及黏膜下层,引起组织增生,局部黏膜可因虫卵脱落、营养障碍等因素形成溃疡。

一、血吸虫的病理改变与致癌原因

血吸虫病可累及门静脉系统多部位,以结肠肝脏多见,少数侵犯至胃及十二指肠。血吸虫尾蚴穿入人体皮肤后侵入静脉,经右心、肺部、左心进入体循环,在肝门静脉系统内发育为成虫,逆流于肠系膜静脉细支产卵,其虫卵侵入肠壁可引起组织炎症反应,使肠黏膜充血水肿,形成嗜酸性脓肿、溃疡或虫卵肉芽肿及息肉样增生。人类血吸虫的病理改变主要是由于血吸虫卵沉积和成虫及虫卵抗原释放所致。在急性期针对血吸虫卵和成虫抗原的免疫反应起重要作用;在慢性期,组织损伤主要是由虫卵引起的肉芽肿及随之发生的纤维化所致;晚期因纤维组织增生可导致肠壁增厚、僵硬,肠管狭窄和广泛粘连。少数病例也可在此基础发展为腺癌。

胃血吸虫病与胃癌的关系尚不十分清楚,多数学者认为虫卵沉积可以致癌。理由:①胃壁血吸虫阳性的胃癌占75%,胃血吸虫病合并胃癌达50%~73.7%;②机械性刺激和毛蚴毒素引起局部血液循环障碍、营养不良、慢性炎症;③虫卵沉积、上皮增生、肠上皮化生及不典型增生致分化型胃癌;④反复迁延不愈的溃疡恶变;⑤虫卵长期沉积在胃(肠)壁,消化道中各种物理、化学、生物因子的长期作用,加上人体对肿瘤的抵抗力降低。

二、临床症状与诊断

胃十二指肠血吸虫病及其并发症,均有一般的胃病症状,如上腹部隐痛、剑突下烧灼感、呕吐、呕血、黑便及腹部包块,但缺乏特异性。X线检查等缺乏特异性,早期主要为肠黏膜增粗紊乱及功能性改变;晚期表现为管壁僵硬、缩短,管腔狭窄或扩张,小结节状增生,锯齿状小龛影等。胃镜检查因取材深度有限,阳性率也仅40%。因此,术前确诊困难,结合临床及文献分析,在下列情况下,应考虑胃十二指肠血吸虫病的可能:①曾患过血吸虫病或长期生活在血吸虫病流行区;②有不规则上腹部疼痛不适,伴有反酸、嗳气,拟“溃疡病”经内科正规治疗,仍反复发作者;③胃镜检查见胃黏膜或黏膜有黄白色颗粒状增粗、肉芽肿、小结节状隆起或黏膜糜烂者;④B超检查提示肝血吸虫病者;⑤嗜酸性粒细胞升高者。

三、治疗

1.内科治疗 胃十二指肠血吸虫病所致的溃疡,与消化性溃疡致病因素不同,单纯应用抗胃酸药物如H2-受体阻断剂和质子泵抑制剂,疗效不佳。应用抗胃酸药物治疗溃疡的同时,可选择广谱抗蠕虫药物如吡喹酮,对各种血吸虫均有良好的杀虫作用,尤其对日本血吸虫作用强。

2.外科治疗 胃十二指肠血吸虫病如并发溃疡、出血、穿孔、梗阻、癌变时应行手术治疗,如病变广泛或多发则需全胃切除。对于胃癌或怀疑胃癌的患者,术中切不可因腹腔淋巴结广泛肿大而放弃治疗。有报道因血吸虫卵误认为癌转移,导致手术不彻底。术中快速病理切片有助于正确判断。

术后辅助应用吡喹酮40mg/kg口服,对各种血吸虫均有良好的杀虫作用,尤其对日本血吸虫作用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