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影响慢性病患者行为的基本需要

影响慢性病患者行为的基本需要

时间:2023-05-1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改变慢性病患者个人行为可以从以下5个基本需要和层次进行健康促进技术的指导。造成慢性病的发生与发展,除遗传因素外,主要与人们的生活方式有直接联系。慢性病患者因受疾病的折磨,性格也发生了变化。原因是患者认为自身疾病在身,不能为家庭与社会作贡献,患病后给家庭造成一定的精神与经济负担,性格被压抑,需要家庭成员与社会给予更多的精神关爱与治疗康复帮助。

第二节 影响慢性病患者行为的基本需要

人的行为改变核心问题是如何激励人产生动机。激励是人类内心活动的催化剂。通俗地说,激励就是激发人的动机,诱导人的行为,使其发挥内在的潜力,为实现所追求的目标而努力的一种心理因素。根据动机需要论,社区医生要了解患慢性病居民的需要,在诊疗过程中要充分考虑患者的需要,把社会利益与居民个人利益结合起来,激发患者动机,这样就鼓励患者追求疾病的综合防治,建立健康行为,从而实现疾病控制与发展。改变慢性病患者个人行为可以从以下5个基本需要和层次进行健康促进技术的指导。

一、健康行为需要

当今社会,人们普遍重视自身的健康,明白物有价健康无价的人生哲理。

从人的生存环境需求看,生理需求占首位。如果一个人在一切生活东西都没有的环境中,他最主要的动机就是需要维持生命的食品与水。如果一个人生活在物质无忧的环境中,一旦身体出现不良状况,或者患上影响生命质量的慢性病时,便会本能地把目前外在需要的动机(如考虑购房、工作绩效等)转为内在需要(如何治疗疾病),积极寻医治疗,把消除与控制慢性病使身体健康的需要放在首位动机中。

二、求知行为需要

造成慢性病的发生与发展,除遗传因素外,主要与人们的生活方式有直接联系。慢性病患者在获得治疗的同时,他们会从报刊文摘、新闻传媒、医生、病友间获得更多的与自己疾病相关的知识(治疗、饮食、运动、心理、药膳等),根据掌握的知识结合自己病情与身体状况进行相应的调节,使慢性病得到控制与发展,提高自身的生命质量。

三、爱的行为需要

慢性病患者因受疾病的折磨,性格也发生了变化。有的患者原本性格开朗,意志坚强,逐渐变得性格脆弱。原因是患者认为自身疾病在身,不能为家庭与社会作贡献,患病后给家庭造成一定的精神与经济负担,性格被压抑,需要家庭成员与社会给予更多的精神关爱与治疗康复帮助。家庭成员对患者生活上的支持,社区医生在防治方法与知识上给予支持,在支持过程中将关爱传递给患者,患者得到爱的沐浴对疾病康复将会有催化作用。

四、尊重行为需要

慢性病患者由于病程长,恢复慢,生命质量欠佳,疾病经济负担重,在家庭生活与接受治疗中往往出现负罪感,逐渐形成较强的负个性表现,如情感脆弱、害怕受到家人或者生活周围其他人的歧视与不尊重。所以对于患者表现的良性行为要给予尊重与支持,对不良行为表现要和颜悦色地用充分的理由加以说服,让患者心里感觉自己是受他人尊重的。

五、自我价值需要

慢性病患者在患病时期也要积极地配合医生与家人进行治疗,同时自己也会从其他途径了解自己所患疾病的治疗与控制方法。如果患者具有积极治疗自己疾病的行为,医生与家人要肯定他的行为,患者采用对疾病控制有效的方法要给予积极支持,让患者在治疗疾病过程中把控制疾病的自我价值充分调动起来,这是患者控制疾病的事半功倍的行为价值体现,社区医生与患者家人不要轻易地抹杀患者在疾病控制过程中的自我价值需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