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慢性病防治的健康教育要求与设计
一、健康教育要求
由于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在社会人群中比较常见,因此有不少患者平时并不重视自身病情的控制,直到身体出现并发症时才后悔莫及。社区医生有责任维护社区慢性病患者健康,把慢性病预防与控制的知识与方法传授给患者,让慢性病患者自觉地维护自己的健康。社区医生在与慢性病患者接触时要做到以下几点。
(1)实施社区慢性病健康教育的最终目标是改变社区慢性病患者的不良行为。健康教育使患者知识、态度、信念、价值观等发生改变,从而改变自身的不良行为。社区医生在宣传慢性病防治知识或进行健康行为技术指导时,必须要求实施对象是自愿接受综合防治指导的慢性病患者,原则上不强迫患者接受社区医生实施慢性病防治指导。
(2)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要结合本中心人力资源个体的特长与能力,组织本中心社区医生开展1~2项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防治指导项目,通过有组织、有系统、有目的地开展慢性病防治健康教育工作,提高他们的健康意识,掌握慢性病控制与预防的方法,促进自身健康行为的建立、发展与形成健康行为的动力定型,使患者病情得到控制,健康状况得到改善。
(3)社区医生实施某种慢性病控制与预防和行为干预指导时,向患者提供的防治知识应该是正确的,而绝不是一些模棱两可的信息。单病种的防治知识与行为指导的内容要简明扼要,使患者在20分钟内基本明白社区医生对某种慢性病防与治的道理。如果时间长,内容繁杂,语言不精炼,患者容易产生厌烦心理而放弃接受指导。
(4)社区医生在与慢性病患者进行交流时,要学会认真倾听患者的叙述,可以利用肢体等非语言形式显示专心倾听的反应。在与患者交流过程中要表现出诚恳、和蔼与平和的态度,即使患者一时未完全接受自己对疾病综合防治知识的传授与指导,社区医生也不必强求,可以逐步引导患者接受正确的慢性病综合防治知识,使患者逐步改变不良的防治方法与生活方式;对患者存在的困难与要求尽量给予帮助与支持,逐渐提高患者对社区医生的信任。
二、健康教育方案设计与要求
(一)慢性病健康教育设计与控制目标
每一种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在准备实施健康教育前,制订健康教育计划是关键的一步。只有制订与设计比较完善的健康教育步骤与内容,才能确定健康教育活动的各项步骤并贯彻落实。健康教育计划与设计内容要由浅入深,一环紧扣一环,使患者逐步掌握疾病健康知识和行为改变要求。健康教育计划主要由以下几个部分组成。
1.政策 我国政府在实施与推动社区卫生服务发展战略时明确指出:对社区居民中80%诊断明确的常见病、多发病患者的诊治工作应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政府提出社区卫生提供六位一体服务,其中一条就是对社区居民实施健康教育。所以,对社区居民实施疾病的健康教育是社区医生肩负的主要责任,社区居民通过接受社区医生的健康教育,实现增加健康知识、提高健康意识、改变不良行为、促进健康水平。
2.目标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准备实施社区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健康教育计划时,就要提出追求什么样的目标?达到目标所需的时间有多久?达到目标需要的人力投入是多少?具体由谁负责执行目标的设计与实施?
实施健康教育目标可以把某种疾病定为主要目标,把疾病的健康教育内容划分为分目标,根据上述几个为什么制订出具体的主要目标与分目标。
3.策略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在确定主要目标与分目标后,就要准备确定达到预期目标的手段与活动方式,这就是健康教育实施计划的策略。策略主要包括以下5条:
(1)某种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现有健康教育理论、传播原则和居民愿意接受的形式;
(2)根据规划、步骤与方式,落实该类疾病健康教育的系列活动;
(3)健康教育计划具有系统性和连续性;
(4)制订与落实健康教育执行的工具;
(5)健康教育计划与执行工具的效果要有检测措施。
上述5条策略表示慢性病患者健康教育的方向和方式,这些策略可以使疾病健康教育项目达到它的预期目标。
(二)健康教育设计与慢性病患者行为关系
社区医生对慢性病患者个体设计健康教育综合干预方案时,要全面分析该患者主要致病的生活、工作环境与行为是什么,才能够有的放矢进行个体疾病的有效预防与控制。
慢性病患者生活方式是多年养成的一种生活习惯,正由于人体生理动力定型的作用,要改变慢性病患者的不良生活行为方式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慢性病患者对自身疾病控制的态度和行为有3种类型(表6-1):积极控制疾病型、对疾病抱无所谓态度型、疾病恐惧型。社区医生在慢性病综合防治干预过程中,要了解服务对象是属于哪种类型,做到有的放矢地服务对象,避免陷入被动状况。
表6-1 社区慢性病患者行为与健康教育设计要求
(三)健康教育设计与慢性病健康信念的关系
1977年美国医学专家恩格尔(Engel)提出了生理—心理—社会医学模式概念,以系统论原则构筑了疾病、患者和环境(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的一个系统框架。他认为健康或者疾病是从原子、分子、细胞、组织、器官到整体,以及由个人、家庭、社会、人类组成相关联的自然系统。他提出,健康反映系统内、系统之间高水平的协调。目前,我们提到的是对慢性病患者实施综合防治措施,使患者身体状况恢复到以前的状态,所执行的步骤与方法是代表一种与患者疾病前不同系统的新协调,需要从生理—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系统上进行充分的考虑与分析。社区医生在设计居民慢性病综合防治健康教育内容时,要考虑在实施过程中需要对患者生活、工作环境及个人心理素质进行和谐的沟通,需要掌握患者在慢性病防治过程中的不良行为与事件,促进慢性病患者逐渐建立健康信念(吸收疾病防治知识、采取积极治疗的态度、执行健康的生活行为),使自身病情发展得到预防与控制。
(四)健康教育设计与慢性病个体行为干预的关系
在社会生活环境中有4种因素影响着社区居民的健康:人类行为方式、环境因素、医疗保健和生物学因素。自20世纪80年代初,人们就注重改变与健康有关的行为和生活方式来预防和控制疾病,使健康功能得到改善。慢性疾病的发生、发展与患者不良生活行为和方式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关联已得到临床与预防医学界认可。社区医生在设计慢性病健康教育内容与方式时,要考虑对慢性病患者个人实施健康行为指导与不良行为干预的可操作性,提高慢性病患者个体不良行为改变与自我疾病控制的能力。社区医生对慢性病个体实施疾病预防与控制干预,是一对一的个性化健康教育方式,一方面社区医生有目标地了解服务对象在自己个体化健康教育指导下所发生的变化,另一方面慢性病患者个体有了寻求健康咨询的目标。慢性病患者个体在社区医生直接指导下,通过患者个体坚持一段时间的实践,逐渐建立了健康信念模式。社区医生在慢性病患者个体行为干预过程中,有几个干预要素必须让患者个体明白。
(1)明白自己健康损害情况:慢性病患者要明白自己所患疾病的严重程度及疾病对自己健康的损害,从而对医生疾病诊断和疾病并发症发生的可能性与程度进行判断。
(2)明白疾病的严重性:慢性病患者要主观认识到对自身所患疾病不实施综合防治的严重后果,如疼痛、并发症、致残、死亡等。
(3)明白接受疾病综合防治的益处:让患者个体了解通过疾病的综合防治,积极采取健康生活方式,可以有效地减缓疾病的进展,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缓解目前疾病造成的病痛,提高个人与家庭的生活质量。
(4)明白疾病控制的自我效能作用:慢性病患者个体的效能作用就是自觉执行综合防治行为并且能够达到预期目标的能力与自信心。患者的自我效能具有重要的作用,比如患者在接受综合防治过程中将会遇到某些障碍,这就需要患者个体具有一定的毅力、恒心和克服障碍的信心,最终培养出适合自己的健康生活模式与行为。慢性病患者个体建立健康行为方式过程中的主要程序见表6.2。
表6-2 慢性病患者健康行为信念与方式产生的程序过程
(五)健康教育管理方法
目前,社区医生对慢性病患者实施健康教育的方式主要有以下3种方法。
1.直面咨询法 社区医生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门诊室或卫生服务站对慢性病患者进行诊疗时,患者就自己疾病相关问题向医生进行咨询,社区医生根据患者目前疾病控制的综合情况解答患者所提出的问题,医生在解答问题时,要注意鼓励患者在疾病防治中的健康行为,纠正不良行为,提高患者对疾病防治效果的认识。
2.环境宣传媒介法 利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门诊大厅、过道和社区卫生服务站诊疗服务室的墙壁悬挂慢性病防治初级健康教育宣传资料,让社区就诊患者对慢性疾病防治有基本的认识与了解。宣传媒介作品制作颜色要鲜艳,内容要有趣,手法要夸张,使居民或者慢性病患者浏览其内容后不容易忘却。
3.宣传单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预检台,或者社区卫生服务站为居民提供社区常见的慢性病综合防治宣传单,其内容简洁明了,把几个主要慢性病防治的基本道理与方法向社区居民和患者进行传播。
三、实施个体化健康促进教育
撰写本书的同时编写了糖尿病、高血压病、慢性阻塞性肺病、骨质疏松症病和骨关节炎5种疾病患者自我预防与控制管理手册(简称《手册》),内容主要以疾病综合防治知识传播和健康行为指导为导向,向患者提供疾病详细的综合防治知识与健康促进方法与要求。社区医生可以根据卫生服务中心慢性病控制工作要求,根据本章所述的健康教育理论与要求,以本书为媒介,对社区患有以上5种疾病的患者提供个体化的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指导,使患者能够利用该书的指导内容,促进身体的康复。
社区医生不但要对自己管理的患者进行个体化康复知识传播与健康行为指导,并且要利用书中综合防治的知识,对患者进行相关知识的提问,及时了解自己管理的慢性病患者掌握疾病综合防治知识的情况。只有慢性病患者真正掌握了疾病综合防治知识的要点,才能够了解自身疾病对生命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才能够在日常生活中形成正确、有效的疾病康复行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