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社区医生对骨质疏松症患者综合防治指导
一、骨质疏松症的诊断
1.诊断方法 骨质疏松症(osteoporosis,OP)特点是骨量减少、骨的微结构改变,致使骨脆性增加,易于发生骨折。由此,骨质疏松症诊断依据应包含骨量、骨微结构及骨脆性等检查指标,方能全面判断骨折的危险性。目前,骨量测定就成为判断骨折危险性及疗效的最直接方法,双能X线骨密度仪(DXA)测定可作为诊断与预测骨质疏松的金标准。具体诊断要求与标准见《社区骨质疏松症患者自我预防与控制管理手册》。
2.骨量概念
(1)人体骨量稳定期:45~50岁前,人体的骨质和骨质密度在积累停止后趋于相对稳定,骨的矿含量或骨密度(或称峰值)分布被认为正常。
(2)人体骨量减少:女性50岁、男性60岁以后增龄的因素,对骨密度的影响已得到公认。尤其是妇女绝经后,卵巢衰萎,体内雌激素急剧减少,引起骨代谢出现明显的负平衡,新的骨组织减少,丢失的骨组织增多(每日丢失钙50mg)。妇女从绝经前1年开始至绝经后5~10年内,松质骨每年丢失总量为5%~8%,皮质骨每年丢失总量为1%~3%。妇女绝经15~20年后,骨量丢失占总量的1/2~1/3。主要原因是妇女绝经后,雌激素的缺乏抑制甲状旁腺(PTH)的分泌,进而导致维生素D合成减少,降低了钙在胃肠内的吸收,造成钙负平衡,骨含量减少,从而加速骨质疏松症的发生及发展。
(3)骨量丢失部位:骨量在人体松质骨多的部位比皮质骨多的部位变化显著,故绝经后测定腰椎及桡骨远端较敏感。随着年龄增加,股骨、颈及桡骨中远1/3交界处的敏感性逐渐增加。骨峰值低及(或)骨丢失率大者,发生骨质疏松的可能性大。骨量与骨折的关系在特定骨骼中的相关性较强,即腰椎骨量反映腰椎骨折的危险性,髋部骨量反映髋部骨折的危险性,而反映其他部位骨折的相关性不准确。绝经后妇女的骨丢失以松质骨显著,故测量腰椎骨量的意义较大。
(4)男女骨量丢失存在差异:男性骨质疏松症性骨折相对少见,这与男性骨量高于女性、男性骨量丢失速度慢于女性有关。男性增龄性松质骨丢失为15%~45%,皮质骨丢失为5%~15%;女性增龄后,骨量丢失比较明显,松质骨为35%~50%,皮质骨为25%~30%。
3.诊断步骤 社区医生对社区OP患者进行综合防治管理,OP患者必须有二、三级医院的诊断证明,或者是社区医生明确诊断的OP患者。
1)OP诊断步骤:
(1)门诊:病史和体格检查。
(2)生化检查:血常规、血沉、血清钙、血清磷、血清白蛋白、碱性磷酸酶。
(3)X线片:侧位胸椎X线片。
(4)骨密度测量:DXA或者SXA方法。
2)社区医生实施OP防治前工作步骤:
(1)评估患者骨质疏松症的程度和预后(是否有发生骨折的危险性)。
(2)明确患者发生骨质疏松症的病因和相关危险因素。
(3)收集首次骨密度测量数据,用于今后评估患者防治效果的基数资料。
(4)综合患者现时状况,制订防治方案。
二、骨质疏松症患者平衡饮食指导
1.膳食营养均衡满足骨质需要 骨质疏松症患者的膳食营养对支持身体康复有积极作用,食品中维生素D、维生素C、优质蛋白质、铜、锌、锰、镁等微量元素对预防和控制患者骨质疏松症具有促进作用。社区医生根据《社区骨质疏松症患者自我预防与控制管理手册》营养要求,对骨质疏松症患者实施健康饮食,要求患者一日三餐摄入膳食中的营养要均衡,在不偏食的情况下,适当增加有利于控制骨质疏松症进展的食品。
2.大豆对骨质疏松症有预防作用 大豆对骨有较好的保护作用,主要是大豆蛋白异黄酮可以提高身体内骨含量,抑制骨吸收。大豆蛋白异黄酮表现弱雌激素作用,与成骨细胞内的雌激素受体结合,加强成骨细胞活性,促进骨基质的产生、分泌和骨化过程,预防骨质疏松症的发生。
3.钙对骨质疏松症具有保护作用 钙是维持人体骨骼强壮的必需营养元素,也是防止骨质疏松症发生的基础,其机制主要是血清中钙可以降低骨转换,抑制甲状旁腺(PTH)的过度分泌,对骨密度起到保护作用,促进骨的形成和保持骨骼强度。所以,食谱中适量的钙摄入对骨质疏松症预防和控制有保护作用。
4.微量元素对预防骨质疏松症的作用 目前研究发现人体骨骼正常代谢涉及多种微量元素的参与,主要有下列几种元素。
(1)铜:体内含铜的赖氨酰氧化酶能促进骨骼、皮肤和血管中弹性蛋白与胶原蛋白的交联。从动物实验与人体活检发现,发生骨质疏松的动物或者老年人的骨铜含量均有下降现象。
(2)锌:体内的锌协同细胞因子、雌激素等调节骨细胞的代谢。据研究发现:人体血、尿中锌含量降低与骨质疏松相关。患者经过雌激素治疗1年,从体内排出的尿锌就减少了26%,同时发现骨密度变化与尿锌排泄呈负相关。
(3)锰:锰参与软骨和骨骼形成所需要的糖蛋白的合成,在黏多糖的合成中需要锰激活葡糖基转移酶。硫酸软骨素是软骨和骨骼发育至关重要的黏多糖。缺锰时会导致硫酸软骨素合成障碍,进而妨碍软骨生长,造成软骨结构和成分改变。缺锰是骨质疏松潜在的致病因素。
(4)硼:硼与骨、软骨的代谢关系密切,硼可以减少体内钙的流失,增加镁元素生理作用,促进骨的钙化过程,提高蛋白质的代谢及雌激素水平,促进维生素D在体内吸收。
三、骨质疏松症患者适宜运动指导
1.运动预防骨质疏松症的功效 社区医生根据骨质疏松症患者个人身体素质与生活环境,设计适合患者实施的运动锻炼项目,患者进行运动锻炼后加强对自身骨骼的刺激作用,控制骨质疏松症的发展,主要功效表现如下。
(1)增加骨量的功效:各种适度的中等力量性锻炼,可以使雌激素、睾酮水平升高,刺激成骨细胞增殖,促进新骨形成,使骨量和骨质密度增加。
(2)增加骨血流量的功效:人体中的钙在酸性环境中容易溶解,如果骨内血流量降低使局部血液酸化,就会导致骨的溶解和萎缩。人体运动可以增加骨皮质血流量,使骨内血液保持中性,防止骨溶解。人体运动骨血流量的增加使更多的营养物质输送到骨细胞,使成骨细胞活性升高,从而促进骨形成。
(3)提高钙吸收的功效:人体在户外运动,可以接受到充足的阳光,提高维生素D的含量,从而促进体内钙的吸收。
(4)增加肌肉力量的功效:人体内肌肉对应骨量存在一个大致不变的比例,即妇女与年龄相关的骨量丢失会伴随相应的肌肉力量的下降。所以,运动在保持肌力的同时也保持了相应的骨量。
2.骨质疏松症患者运动原则 社区医生根据患者的年龄、身体素质、OP程度进行个体适宜运动项目指导,只要全身的骨骼都受到足够的张力和拉力,任何形式的运动都是可行的。社区医生指导OP患者运动原则如下。
(1)身体状况较强的轻度OP患者,如无明显其他慢性病,可以选择全身性运动项目。
(2)身体状况较弱的轻度OP患者,伴有其他慢性病(高血压病、糖尿病、心脏病等),选择身体局部运动,运动量与强度以患者气不喘、心不慌为原则。
(3)中、重度OP患者在身体状况允许的情况下,做一些适合自己的缓慢性运动,避免骨折。
(4)晴天时,OP患者尽量选择户外运动,多晒太阳(夏天避免阳光直射)。
四、骨质疏松症患者综合防治效果监测评价内容
(1)综合防治知识是否提高。
(2)健康的饮食结构与饮食行为是否养成。
(3)坚持运动习惯是否养成。
(4)相关的生化指标有无改善:血磷、血钙等指标。
(5)骨密度检查,骨质量是否明显减少。
(6)综合防治前,身体疼痛症状缓解或者消失。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