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新生儿同种免疫性溶血病
新生儿同种免疫性溶血病(isoimmunohemolytic disease of the newborn,IHDN)是指孕妇与胎儿血型不合,刺激母体产生与胎儿红细胞血型抗原相对应的抗体,该抗体经胎盘进入胎儿体内,破坏红细胞而致溶血,也称新生儿母婴血型不合溶血病。临床表现为贫血、水肿及肝脾肿大,出生后短时间内即出现进行性黄疸,甚至胆红素脑病。红细胞血型系统已知共有26个。几乎每个血型系统都存在引起IHDN的可能性,但其中以ABO血型不合最常见,约占新生儿溶血病的2/3以上,Rh血型次之,其他血型系统如Diego、Kidd和MN等溶血病罕有报道。
一、ABO溶血病
(一)病因与发病机制
孕妇与胎儿的ABO血型不合,使母体血液中含有免疫性抗A或抗B抗体,可通过胎盘进入胎儿血循环,与相应的胎儿红细胞表面的抗原位点结合,披覆抗体的胎儿红细胞主要在脾脏内被破坏和清除,造成血管外溶血。ABO溶血病好发于母亲为O型、父亲及胎儿为A或B型的妊娠中,又因A抗原强于B抗原,故A型胎儿患病机会较多,尤以新生儿为A1型者为多。A或B型母亲形成的免疫抗体因分子量较大而不能通过胎盘,故一般不发病。ABO溶血病第1胎时即能发病,约占半数,因母体可从自然界中接触类似抗原物质如寄生虫感染、某些植物、疫苗或抗毒素等而产生抗A或抗B抗体,使第1胎时抗体浓度已足够发病。免疫性抗体为IgG,可通过胎盘,且不能被人体分泌的A或B血型物质所中和。而在母体产生免疫抗体之前,其血清中的抗A、抗B抗体为天然抗体,属IgM型抗体,不能通过胎盘,故对胎儿无影响。
欧美人中Rh溶血病发病率较高,国内则ABO溶血病远较Rh溶血病为多。虽母婴间ABO不相合的概率为25%,但发病者极少且病情较Rh型为轻,其原因有:①胎盘的保护性屏障作用;②胎儿体内其体液及其他细胞上也存在有A或B血型抗原,可结合一部分抗体,使抗体浓度保持较低水平;③胎儿红细胞上的A或B受体尚未发育完善,抗原性弱,对相应抗体不敏感,没有使母体产生免疫抗体的能力,而Rh受体发育已完善。
(二)临床表现
黄疸大多较轻,可不伴其他症状,黄疸多于出生后2天内出现,5天可达高峰,之后即很快消退。少数病例黄疸可于出生后24h内出现,病情较严重,甚至发生胆红素脑病,并有贫血及肝脾肿大。胎儿水肿仅偶见。
(三)实验室检查
(1)溶血指标:血红蛋白及红细胞可正常或轻度减少,重症者贫血明显。血涂片中多染性红细胞和有核红细胞增多,可见到数量不等的球形红细胞,后者出生数天后可消失。网织红细胞常增高,可达>7%。红细胞渗透脆性增加。血清非结合胆红素增高。
(2)母婴ABO血型不合,多数为母O型,胎儿A或B型。
(3)新生儿抗人球蛋白直接试验弱阳性或中等度阳性。
(4)新生儿红细胞乙酰胆碱酯酶活力降低(<50U)。
(四)诊断
根据病史、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可做初步诊断,进一步确诊须依赖血清学检查。
1.产前诊断 孕妇为O型,丈夫为A或B型,胎儿有可能发生同族免疫性溶血病。于妊娠第16周为孕妇查血清免疫性抗A或抗B抗体作为基础水平,至第28~30周时复测抗体,以后每周测1次,如抗体效价逐渐上升,>1∶64时提示胎儿可能发生ABO溶血病,宜做羊水检查,如胆红素增高,可确定胎儿有同族免疫性溶血存在。如羊水测定血型为母胎同型或胎儿为O型者则可排除ABO溶血病。
2.出生后诊断 检查母婴ABO血型,母亲为O型,胎儿为A或B型。新生儿抗人球蛋白试验直接和间接均阴性,将抗人球蛋白稀释至最适浓度做改良试验,可提高阳性率。最为有效的是加热使红细胞抗体放散至生理盐水,再作改良的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
(五)鉴别诊断
1.先天性溶血性贫血 此类疾病一般均有家族史且新生儿黄疸出现一般较晚些。ABO溶血病时球形红细胞增多及渗透脆性增加须与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鉴别,后者的球形红细胞终身存在,且红细胞胆碱酯酶活性正常。G-6PD缺乏症的G-6PD活性降低,高铁血红蛋白还原率下降。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的血片中可见较多靶形红细胞,血红蛋白电泳出现异常。应不难鉴别。
2.Rh溶血病 孕妇为Rh(-)血型,丈夫为Rh(+)血型。血片中球形红细胞增多不如ABO溶血病显著。网织红细胞及多染性红细胞增多较ABO溶血病显著。红细胞乙酰胆碱酯酶活力正常。
3.生理性黄疸 黄疸程度较轻,一般于出生3天后发生,10天左右自然消退。偶见高胆红素血症。无贫血及肝脾肿大。
4.感染性黄疸 多见于败血症,可出现黄疸、肝脾肿大与贫血。发热和中毒症状明显;白细胞数增多,中性粒细胞核左移;结合胆红素增高;血培养阳性等可资鉴别。
5.其他 孕母患有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者,婴儿亦可发生新生儿溶血病,应注意鉴别。
(六)治疗
大多数病情较轻不需特殊治疗。少数病情较重者可迅速发生高胆红素血症,甚或出现胆红素脑病,应采用综合治疗。
1.药物治疗
(1)三联疗法:①泼尼松2.5~5mg,每天2~3次,口服;②白蛋白1.0g/kg,或血浆25~30ml,每天1~2次,静滴;③葡萄糖口服或静注。有严重贫血和心力衰竭时静脉注药须慎用。
(2)茵栀黄注射液5ml加入10%葡萄糖液静滴,每天2次。
泼尼松可阻止抗原-抗体反应,抑制溶血过程,且促进肝细胞酶对非结合胆红素的结合。白蛋白能结合非结合胆红素,从而减少胆红素脑病的发生。葡萄糖可促进葡萄糖醛酸合成,增加结合非结合胆红素的能力。中药茵栀黄可促进肝细胞酶系统成熟,降低血清胆红素浓度,减轻黄疸。
2.光照疗法 420~470nm波长的蓝色荧光照射可促进胆红素特别是非结合胆红素的氧化分解。连续照射及双面光疗较间断照射及单面光疗为好。不能阻止溶血的进展,重症患儿仍须换血。
3.换血疗法 可迅速置换出致敏的红细胞和抗体,去除胆红素,纠正严重贫血,防治发生核黄疸和心力衰竭。换血的适应证为:①脐血血红蛋白<140g/L;②脐血血清胆红素>7μmol/L;③早产儿;④婴儿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阳性;⑤婴儿网织红细胞计数>15%;⑥母亲既往妊娠史中有核黄疸史者;⑦母亲血清中抗体效价在1∶64以上。
换血应选用婴儿同型或O型血。如母为O型,婴儿为A或B型,最好采用AB血浆和O型红细胞混合换血。亦可用抗A和抗B效价不高的O型血。
二、Rh溶血病
(一)病因与发病机制
Rh血型系统是红细胞血型中最复杂的一个系统,按照Fisher命名法,Rh血型共有6个抗原,大写字母C、D、E代表Rh阳性,小写c、d、e代表Rh阴性。其抗原强弱依次为D>E>C>c>e>d。其中D抗原的抗原性最强,由抗D抗体引起的新生儿溶血病发病率最高,约占Rh溶血病的90%,病情亦最严重。抗E或抗C抗体引起的Rh溶血病也可见于临床。在白色人种中发病率为1/300~1/200,我国汉族人群中发病率很低,母胎Rh血型不合约为0.32%,其中仅有20%发生溶血病。在我国少数民族中发病率相对较高,如苗族中Rh阴性率可达12.3%。在汉族人群中E抗原阴性者为52.12%,故抗E抗体引起的新生儿溶血病临床上并不罕见。
新生儿Rh溶血病系母亲为Rh阴性,父亲及胎儿为Rh阳性。由于自然界中不存在与Rh抗原类似的抗原物质,一般必须由人红细胞抗原激发。因此,第1胎时Rh抗体浓度不高,罕有发病者,但母体已接受过Rh阳性输血者可发病。当第二胎时,母体产生的Rh抗体增多,且是IgG,可通过胎盘进入胎儿体内,与胎儿红细胞结合后在单核-巨噬系统内破坏,造成血管外溶血。若抗体含量较高,也可使红细胞在血液内破坏而致血管内溶血,使病情加重。另外,临床上通常将含有D抗原的红细胞称为Rh阳性,无D抗原者称为Rh阴性。若母体为Rh阳性,而胎儿由父方遗传来的Rh抗原恰为母体所无,如E、e、C、c等,母体产生相应抗体,也可导致新生儿溶血病。还有,胎儿若有2个或3个其母所缺乏的Rh抗原,母体可产生联合抗体,如抗eE、抗Ce或抗CeE等,亦有报道一些Rh抗原的变异体,如Du和Ew,可引起新生儿溶血病。Rh抗体亚型中,以IgG1和IgG3两种抗体共同引发的溶血最严重,临床过程最凶险。
溶血可使非结合胆红素增高,胎儿期时,非结合胆红素通过胎盘在母体肝脏内转变为结合胆红素后排泄,故新生儿出生时不出现黄疸。出生后,由于新生儿处理非结合胆红素的能力较差,使之在体内蓄积,而此时的血-脑屏障尚不够成熟,于是通过血-脑屏障进入中枢神经系统的基底核等处,导致胆红素脑病的发生。早产儿则更易发生。胆红素脑病时神经原受到严重损伤,神经细胞肿胀、变性及坏死,进而神经胶质增生,可造成死亡或留下严重的神经系统功能障碍的后遗症。
肝脾肿大的原因为:①溶血性贫血使红细胞生成素的合成和分泌增加,致髓外造血组织代偿性增生;②溶血后释放出的铁沉积于肝、脾等组织中,形成含铁血黄素沉着;③胆红素增多导致胆小管的胆汁淤积,肝内红细胞大量代偿性增生,压迫肝内小血管和肝细胞,导致门静脉高压。
严重贫血时出现胎儿水肿,其原因与贫血性心力衰竭、缺氧所致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肝功受损致低蛋白血症及肾衰竭等因素有关。胎儿水肿多造成死胎或死产,即使出生也可于数小时内夭亡。另外,血管内溶血使血浆游离血红蛋白增多,对胰岛素的活性有抑制作用,促使胰岛细胞增生,导致胰岛素分泌代偿性增加,造成患儿常出现低血糖。
(二)临床表现
约有15%的患儿属轻症病例,仅有轻度溶血的实验室证据。当母体的Rh效价达1∶64以上时患儿的病情多属严重,出现黄疸、贫血和肝脾肿大,甚或心力衰竭、全身水肿和循环衰竭。
1.黄疸 黄疸多于出生后24h内出现,并呈进行性加重。4天后Rh抗体不断消耗及新生儿肝功能日渐成熟。轻症患儿溶血减轻而黄疸消退,但重症患儿可因严重的高胆红素血症而引起胆红素脑病,一般在出生后2~5天出现,早产儿可稍晚,约于出生后7天出现。典型的进行性神经症状分为4期:①先兆期,此期症状较轻,表现为厌食、嗜睡、萎靡、低热、吸吮反射减弱、肌张力减低、四肢舞动、拥抱反射消失及呼吸暂停等;②痉挛期,出现高热、高声尖叫、心动过速、呼吸困难、肌肉痉挛、惊厥或角弓反张等,严重者常因呼吸衰竭、肺出血、颅内出血等死亡;③恢复期,患儿若得以存活则于出生1周后病情逐渐减轻以至消失;④后遗症期,约于出生后2个月时出现脑瘫、锥体外系统功能异常,如手足徐动症、眼球运动障碍等、神经性耳聋、智力低下及牙釉质发育不全等神经系统后遗症。若救治及时,病情不一定出现典型分期。另外,早产儿及低体重患儿常缺乏典型的痉挛症状。
2.贫血 轻症者出生时可无贫血或仅有轻度贫血,出生后逐渐加重,于第5~8天可呈中度贫血。重症患儿经过换血治疗5~6周时,常再度出现贫血,以后又逐渐好转,历时约8个月恢复正常水平。这种晚期贫血的原因除抗Rh抗体影响外,尚与患儿骨髓造血功能暂时停滞有关,此时的网织红细胞可减少。出生时贫血明显者可并发贫血性心脏病,甚至出现心力衰竭,呈胎儿水肿者常夭亡。
3.肝脾肿大 轻症者可无肝脾肿大或仅轻度肿大,呈胎儿水肿者有重度肝脾肿大。
4.出血 重症患儿常有出血症状,可为皮肤瘀点或瘀斑,甚或发生肺出血和颅内出血,也可出现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出血与血小板减少及凝血因子Ⅱ、Ⅶ、Ⅹ缺乏有关。
5.其他 低血糖与胰岛素分泌增生有关,当重症患儿及出生后未能及时喂养时更易发生。孕妇怀有水肿胎儿易发生羊水过多和妊高症,如为死胎,可出现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三)实验室检查
1.血常规 血红蛋白量:妊娠34周以上的新生儿,出生后48h内Hb>160g/L,以后至1周内>145g/L,1周后>100g/L。脐血的血红蛋白量可反映溶血的程度,140g/L以上为轻度,110~140g/L为中度,110g/L以下为重度。网织红细胞一般增高至15%~20%,严重者可达60%~80%。白细胞数增高可达30×109/L左右,中性粒细胞比例增多并有核左移。血小板一般正常,严重者减少。外周血片有核红细胞明显增多。
2.胆红素 患儿出生后3~4天时胆红素含量最高,4天后开始下降,8~10天时可降至正常。在非结合胆红素下降过程中,由于非结合胆红素转变为结合胆红素的速度较快。而后者的排泄又较慢,可使结合胆红素含量增高,达20~40mg/L,甚至更高。约持续1周以上随肝功能的好转而降至正常。
溶血患儿出生时,其羊水可因胆红素含量高而呈黄绿色。脐血胆红素含量可用于估计病情轻重程度。正常量<51.3μmol/L,>68.4μmol/L提示溶血严重,85~256μmol/L时核黄疸发生率为3.3%,274~513μmol/L时为18%,更高值时可达50%左右的发生率。
3.血清学 检查患儿及父母的Rh血型,以明确母子间有无Rh血型不合。脐血的抗人球蛋白直接试验阳性,表明患儿的红细胞与免疫抗体结合,提示新生儿Rh溶血病。间接试验则常为阳性,因患儿血清中含有来自母体的免疫抗体,故对诊断帮助不大。
检查产妇血清中有无与其丈夫和患儿红细胞Rh血型抗原相应的免疫抗体。其中有两种情况:一是当母婴间ABO血型相合时,将婴儿或其父亲的红细胞加入母亲血清中,再分别作胶体介质试验、木瓜酶试验、抗人球蛋白试验,任一试验结果阳性均可诊断新生儿溶血病;然后再将ABO血型与产妇相同的各种标准抗原红细胞加入母亲血清中,重复上述试验,以检出母体血清中所含的免疫抗体种类;另一是当母婴ABO血型不合时,有两种方法可用:①先用特异性血型物质中和产妇血清中的自然抗A或抗B抗体,然后进行上述各项步骤;②先将产妇血清和各种标准抗原红细胞做上述试验,任一阳性则表明此标准抗原红细胞与血清中抗体特异性地结合形成抗原抗体复合物,然后,进一步做吸收释放试验,将抗体从此复合物中释放出来,再将释放液与父亲或婴儿红细胞做上述三项试验,任一项阳性均可诊断为Rh溶血病。
4.其他 重症患儿可有凝血障碍,主要是血浆凝血因子Ⅱ、Ⅶ、Ⅹ等降低,也可出现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实验室指标,如纤维蛋白降解产物增加等。部分病例可出现低血糖。
(四)诊断
1.产前诊断 常规检查孕妇及其丈夫的ABO和Rh血型。若孕妇为Rh阴性,丈夫为阳性时,则须做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以了解孕妇血清中有无抗Rh抗体存在及其抗体效价情况。抗D抗体滴度测定应在妊娠12~16周、28~32周及36周各做一次。当效价达1∶64或以上时,应采取下列措施监测胎儿溶血病的严重程度。
(1)超声波:胎儿水肿的早期于超声波下可见肝脾及心脏肿大,肠壁水肿及胎盘增厚。一般当胎儿血红蛋白低于50g/L时,会发生胎儿水肿。严重时可有皮肤或头皮水肿,胸腔、心包积液及腹水。超声波也可了解胎儿的存活情况。此外,尚可提高胎盘定位的准确性,减少羊水穿刺伤的发生。
(2)羊水检测:增高的胆红素在通过胎盘进行清除时可有一定比例进入羊水,用分光光度法可测定其含量,羊水中胆红素含量与胎儿溶血的严重程度有关,据此可判断其病情及预后,并由此选择何时进行宫内输血和引产的时机,以拯救危重胎儿生命。羊水穿刺的适应证:①孕妇的妊娠史中有新生儿溶血病;②孕妇抗Rh抗体效价≥1∶16,其丈夫为Rh阳性;③超声波下有溶血征象、胎儿水肿及宫内窘迫现象。羊水穿刺时间可早至妊娠18~20周,需要时应每隔1~3周复查一次。
(3)脐血检查:超声波引导下行脐带穿刺术取血样,能精确显示胎儿贫血程度,也较安全。但其结果的可靠性有赖于取血技术和血液纯度。
(4)PCR法检测胎儿D抗原:胎儿的有核红细胞在妊娠早期可出现于母体外周血中,故可用高敏感的PCR法检测母体中胎儿有核红细胞表面的D抗原。
2.产后诊断 根据病史,临床表现和特异性抗体检查不难作出诊断。并应做好下列事项。
(1)凡Rh阴性孕妇的新生儿均应在出生后立即取脐带血或新生儿血,检查Rh血型、ABO血型、血红蛋白量、血细胞比容及抗人球蛋白直接试验。后者在Rh溶血病往往呈强阳性,且可持续数周至数月。
(2)若抗人球蛋白直接试验阳性,应测定新生儿基础胆红素浓度。
(3)确定母亲血清中存在的红细胞抗体类型,为换血治疗选择最宜的血源。
(五)鉴别诊断
1.ABO溶血病 孕妇为O型,丈夫为A或B型。孕妇及新生儿血清中均有免疫性抗A或抗B抗体。溶血病情一般较轻,外周血片中球形红细胞较多,而网织红细胞及多染性红细胞较Rh溶血病为少。
2.其他 先天性溶血病如G6PD缺陷症、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等,生理性黄疸及感染性黄疸等的鉴别内容同ABO溶血病中所述。
(六)治疗
1.母体处理
(1)及时终止妊娠:当孕妇血清中抗Rh抗体效价>1∶64,既往有死胎或胎儿水肿史或羊水胆红素含量>4.7mg/L时,均应考虑及早终止妊娠。因妊娠越近足月时抗体的产生越多,提前引产可减少重病胎儿的死亡率和围生期死亡率。终止妊娠的时间一般在第35~38周时,过早引产可使胎儿易患肺透明膜病,引起新生儿窒息和呼吸窘迫综合征以及低血糖等问题,造成新生儿死亡。此外,终止妊娠的指征尚有胎儿宫内窘迫和做经皮脐带穿刺取血时发生严重并发症等。
(2)药物治疗:①维生素E口服,30mg,每天3次,孕妇一经证实存在胎儿Rh溶血病即应服用,可增强胎盘氧的交换和葡萄糖的利用;②苯巴比妥口服,10~30mg,每天3次,于产前1~2周应用,可促进胎儿肝细胞酶系统的成熟,增加葡萄糖醛酸转移酶的活力,提高非结合胆红素和葡萄糖醛酸的结合能力,使血清中的非结合胆红素易进入肝细胞内;③妊娠早、中、晚期(终止妊娠前2周)各进行10天综合疗法,包括:维生素K口服,2mg/d,维生素C 500mg加入25%葡萄糖中静滴,每天1次,氧气吸入20min,每天2次。
(3)血浆置换:可有效地降低孕妇和胎儿血循环中抗Rh抗体的浓度,有利于改善胎儿的病情。血浆置换的最好时机是孕10~12周,此时母体的IgG开始通过胎盘至胎儿体内,每周置换10~20L,直至孕23~26周,以尽量推迟胎儿输血的需求时间。
(4)宫内输血:可有效改善胎儿贫血,减少胎儿水肿和死胎的发生率,延长胎儿的存活时间,以求获得进一步治疗的机会。直接胎儿静脉输血优于胎儿腹腔内输血。
2.新生儿处理
(1)脐带处理:出生后应立即结扎脐带以防止胎盘血进入新生儿体内过多,断脐残端留6~10cm,在残端脐静脉内注入四联剂,包括:①维生素C 100mg;②可拉明25mg;③氢化可的松25mg;④25%葡萄糖液10ml。将脐带包以无菌纱布,并滴上1∶5 000呋喃西林液保持湿润状态,以备换血时用。
(2)换血疗法:可迅速置换出致敏的红细胞和抗体,去除胆红素,提供白蛋白,纠正严重贫血,防止发生核黄疸和心力衰竭。适用于重症患儿。其适应证是:①出生时有严重贫血、黄疸或水肿,此时常显示脐血血红蛋白<110g/L,脐血胆红素>85.5μmol/L,婴儿网织红细胞计数>15%;②光疗24h后无效者;③母亲既往妊娠史中有核黄疸史者;④有胆红素脑病早期症状者。对于早产儿,换血指征应适当放宽。换血前,应抽去新生儿胃内容物,防止呕吐时吸入,并肌注苯巴比妥钠30mg以镇静。为增加新生儿血浆结合胆红素的能力,促进胆红素的换出,术前应给予少盐人体白蛋白10ml静滴。某些对胆红素与清蛋白结合有竞争作用的药物,如水杨酸钠、磺胺、苯甲酸钠、新生霉素、苯唑西林及头孢类等,应尽量不用。
血源选择一般选Rh血型与患儿母亲相同者,而ABO血型与患儿相同或O型且抗A、抗B滴度低者,须用新鲜血。因CPD抗凝加重酸中毒情况,继之导致代谢性碱中毒,故应选用肝素钠抗凝,但肝素抗凝血易导致低血糖,应注意补充,一般每换100ml可注入脐静脉内50%葡萄糖注射液5~10ml。并应每换100ml血后给予静注1%硫酸鱼精蛋白溶液0.45ml,以防出血。换血量通常为新生儿全部血容量的2倍,可换出85%~90%的致敏红细胞,并降低60%的胆红素和抗体。换血后,组织中的胆红素渗入血循环,可使血清胆红素量回升,故换血后应继以光疗,进一步降低胆红素含量。若换血后血清胆红素回升至342μmol/L以上时可再次换血。
换血还是比较安全的,其本身死亡率<1%,并发症发生率为0.8%。并发症主要有:心血管方面的心律紊乱、心脏骤停及空气和血栓栓塞;细菌和病毒感染;低血糖和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紊乱;过度肝素化所致出血;坏死性小肠结肠炎及肠功能紊乱等。
(3)光照疗法:胆红素能吸收光线,其中以420~470nm波长的蓝色荧光为最好,非结合胆红素在光的作用下转化为水溶性的同质异构体,经胆汁排泄到肠腔或从尿内排出,从而降低血清胆红素浓度。光疗的作用部位在皮肤的浅层组织,光疗后皮肤黄疸的减轻并不代表血液中胆红素的下降浓度,故须抽血检查以核实疗效。光疗指征为:①产前已明确诊断者,出生后一旦出现黄疸即应行光疗;②新生儿胆红素>205μmol/L者;③作为换血疗法前的准备措施及换血后的后续治疗。对早产儿、低体重儿应适当放宽指征。连续照射及双面光疗较间断照射及单面光疗为好。光疗虽简单易行,且疗效肯定,并无严重不良反应,但不能阻止溶血的进展,重症患儿仍需换血。光疗的不良反应有发热、轻度腹泻、皮肤玫瑰斑疹、核黄素缺乏、低血钙、青铜症等,应及时补充水分及相应物质。发生青铜症时应立即停止光疗,可自愈。
(4)药物治疗:目的是降低血清胆红素,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包括:①使用酶诱导剂,常用的是苯巴比妥和尼可刹米,前者优于后者,两者合用可增效。该类药物能诱导肝细胞微粒体增加葡萄糖醛酸转移酶的生成,促进非结合胆红素与葡萄糖醛酸结合的能力,增加肝细胞膜的通透性,使肝脏消除胆红素的功能增加,从而使血清胆红素下降。用药2天后才起效,故于患儿出生后数小时内即开始用药,一疗程为7天。②10%药用炭溶液5ml口服,每小时1次,或琼脂125~250mg每天4~6次,以减少肠壁对间接胆红素的吸收。③白蛋白1g/kg,葡萄糖液10~20ml静滴,或血浆25~30ml静滴,每天1~2次,白蛋白能结合非结合胆红素,以减少胆红素脑病的发生。亦可用10%葡萄糖液100~150ml/d静滴,有促进葡萄糖醛酸合成的作用。有严重贫血和心力衰竭时静注药物须慎用。④抑制溶血过程,可用肾上腺皮质激素治疗,泼尼松2.5~5mg口服,每天2~3次。⑤以碳酸氢钠纠正酸中毒,可减少胆红素脑病的发生。若并发心力衰竭者可用洋地黄制剂,利尿剂可少量间断使用。
(七)预防
1.母体预防
(1)Rh阴性者如输血时应输Rh阴性血,随机输血的Rh阴性妇女在第一胎时必须进行抗体筛查,以便及早采取应对措施。
(2)应用Rh免疫球蛋白即抗D抗体,于妊娠第28周时常规给予RhIg 300μg,肌注,其半衰期为3~4周,注射后可提供被动免疫保护至足月时。其目的是解决妊娠过程中有少量经胎盘出血使母体发生产前致敏问题。
(3)由于胎儿循环在妊娠第4周开始建立,Rh抗原的形成约在第38天,经胎盘出血使母体致敏最早可在此期发生,故Rh阴性孕妇在此期后若发生流产(人工或自然)、死胎、宫外孕破裂、腹部外伤等时,均应给予注射RhIg,剂量是孕12周以前为50μg,之后为250~300μg。若孕28周时行羊水穿刺者也应给予300μg肌注。
2.新生儿预防 Rh阴性妇女分娩Rh阳性胎儿后72h内给予肌内注射1次RhIg 300μg,若存在使胎儿血流进母体增加的情况,如多胎、前置胎盘、胎盘娩出困难等时,应增加RhIg的剂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