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免疫性溶血性输血反应

免疫性溶血性输血反应

时间:2023-05-1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输血时供体红细胞在受体体内发生急剧破坏,引起的征象称溶血性输血反应。多见于Rh阴性者接受Rh阳性血后。此时,尿潜血亦可阳性。由于溶血的抗原抗体反应,可激活凝血系统,促发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同时引起肾皮质微血管收缩,血液淤滞,且有纤维蛋白栓形成,导致肾小管缺血坏死,出现急性肾衰竭。

第四节 免疫性溶血性输血反应

输血时供体红细胞(少数情况下为受体红细胞)在受体体内发生急剧破坏,引起的征象称溶血性输血反应。有免疫性及非免疫性两种,前者与血型有关,后者与红细胞先天缺陷或后天受损有关。

一、病因与发病机制

免疫性溶血性输血反应的病因有下列几种。

1.ABO血型不合 主要是血管内溶血,属急性溶血反应。抗体为IgM型,系天然完全抗体。首次输血即可发生溶血反应,常见于A型血错输给B型或O型患者,或将B型血错输给A型或O型患者。多由于配血或输血错误所致。

2.Rh血型不合 主要是血管外溶血,属迟缓型溶血反应。抗体为IgG型,系不完全抗体。多见于Rh阴性者接受Rh阳性血后。

3.其他稀有血型不合 发生血管内或血管外溶血,如Lewis、MNs、Kell、Kidd血型不合。

4.O型血 30%~40%O型血具有免疫性抗A及抗B,若效价高则不可能被可溶性血型物质中和,把这种O型全血输给A、B或AB型患者后,供体血浆中的抗A、抗B抗体即可破坏受血者的红细胞而发生溶血。发生于将O型血作“万能献血者”时。

5.A亚型 将A2型血输给A1型患者,一般无反应。将A1型血输给A2型患者,有时因A2型受血者以往输过A1型血或曾怀有A1型胎儿,从而产生了免疫性抗A1抗体,再接受A1型血时可发生溶血反应。

6.供血者之间血型不合 若供血员之间血型抗原有多种不同,并有足够相应抗体时,彼此不合血液先后输入受体内,也可引起溶血反应。主要见于一次大量输血或短期内相继输入不同供血员的血。

急性溶血时红细胞在血管内破坏后,血红蛋白释入血中,大部分与结合珠蛋白相结合,然后被肝细胞代谢。若释入血中的血红蛋白过多,超过结合珠蛋白的结合能力和近端肾小管的重吸收能力,遂发生血红蛋白尿。血管内溶血超过25ml,血浆即可呈红色,为血红蛋白血症;超过50ml,就会出现血红蛋白尿。此时,尿潜血亦可阳性。由于溶血的抗原抗体反应,可激活凝血系统,促发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同时引起肾皮质微血管收缩,血液淤滞,且有纤维蛋白栓形成,导致肾小管缺血坏死,出现急性肾衰竭。溶血反应能使肺静脉收缩,回心血量较少,排血量相应不足,导致低血压或休克。肺静脉收缩也使肺毛细血管及肺小静脉压力增高,引起肺泡间质水肿,影响氧的弥散,肺氧含量减少,加重组织缺氧。

二、临床表现

1.一般溶血反应 输入25~100ml血型不合的血即能引起肯定的溶血反应,多在输血开始10~30min出现各种症状。表现为寒战、发热、心悸、面潮红、头痛、胸痛、腰背及四肢痛、恶心、呕吐、腹痛、呼吸困难和焦虑不安。血压降低,出现血红蛋白尿、尿少、无尿,发生急性肾衰竭。此时血浆游离血红蛋白增高,血浆可呈红色。

2.休克 突然发生休克,表现为烦躁不安、面色苍白、大汗淋漓、皮肤湿冷、脉搏细弱、血压下降。

3.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 常以广泛渗血及凝血障碍为主要表现,多在手术过程中或手术后发现,可进一步引起DIC。若全麻状态下,患者可不出现其他溶血表现,仅为伤口渗血、出血不止和血压下降。

4.迟发性溶血反应 输血后数天或数周发生溶血反应,多为Rh血型不合,发生在有输血史者或经产妇。症状较轻微,表现为黄疸、原因不明的发热、贫血,可能有肝脾肿大,而血红蛋白血症及血红蛋白尿症少见。

三、实验室检查

1.有关血管内溶血检查 ①游离血红蛋白增高,结合珠蛋白下降;②非结合胆红素增高,网织红细胞升高;③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阳性;④尿胆原增加,尿隐血阳性,尿含铁血黄素阳性。

2.有关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检查 进行性血小板下降,PT、KPTT延长,FIB下降,D-D二聚体增高等。

3.有关肾功能检查 血尿素氮升高,肌酐增加,尿中出现蛋白等。

四、诊断与鉴别诊断

1.诊断

(1)根据病史、症状和体征判断。

(2)立即取血分离血浆,观察血浆颜色是否为红色,并作游离血红蛋白测定。

(3)收集反应后第一次尿,观察是否为浓茶或酱油色,并做尿血红蛋白测定及尿常规检查。

(4)核对患者血标本、配血试管血标本、血袋上的标签是否同型。

(5)复查患者输血前后的血标本、血袋和配血试管血标本的ABO及Rh血型,观察有无血型错误或不相符合。并重做配血试验,包括盐水、胶体介质、酶介质和抗球蛋白试验。如发现患者血清存在某些不相合抗体,则进一步滴定效价。

(6)输血后6h左右查患者血清胆红素、血浆游离血红蛋白量、结合珠蛋白量、高铁白蛋白量、尿含铁血黄素。血常规中血红蛋白下降、白细胞升高及中性粒细胞增多并核左移,网织红细胞增多。

2.鉴别诊断

(1)如输血后几小时内检查患者血浆无溶血现象,或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阴性,则可排除血型不合性溶血反应。

(2)溶血性输血反应发生后,应鉴别溶血反应的类型,并与败血症及过敏性休克相鉴别。见表8-3。

表8-3 溶血性输血反应实验室鉴别诊断

img101

五、治疗

(1)立即停止输血,保留静脉输液通道,并注意保暖。

(2)防止肾衰竭:①密切观察生命体征,记录24h出入量,注意水电解质平衡,动态观察血钾浓度、尿素氮及肌酐水平,以及血小板和凝血指标。②输血输液保持血容量,可用生理盐水、5%葡萄糖、6%右旋糖酐、6%羟乙基淀粉液,新鲜同型血浆、红细胞液和新鲜同型配合血等,应注意输注速度和尿量,防止肺水肿;若能口服,则最好在0.5~1h内饮水1 000ml,并用利尿剂,保持尿液在100ml/h,必要时给予4%碳酸氢钠或0.16mol/L乳酸钠注射液,使尿变为碱性。③大剂量肾上腺皮质激素滴注,以减轻症状,解除肾血管痉挛,并有助于纠正休克。

(3)出现休克时进行抗休克治疗,应用多巴胺等有利于扩张肾血管的升压药。

(4)发生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时,应用肝素治疗,低分子肝素4 000~5 000U/d,6h 1次皮下注射,根据病情可连续用药3~5天。也可同时选用其他抗凝与抗血小板聚集药物,如双嘧达莫、丹参、低分子右旋糖酐等。视病情适量补充血小板及凝血因子。

(5)急性肾衰竭时可做血液透析。

(6)严重病例应早期换血。

六、预防

通过下列措施本反应完全可避免。

(1)对供者血液的瓶签、配血管标签和受者的血标本、试管标签均应仔细正确地书写,严防任何差错。

(2)认真对供者和受者的血标本进行血型检定,包括Rh血型,并做交叉配血试验。

(3)有可能对供者和受者在输血前做不规则抗体筛检,特别是对经产妇和有输血史者。

(4)发血前仔细核对血液和患者姓名,输血前再次核对。

(闵碧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