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物理因素所致溶血性贫血

物理因素所致溶血性贫血

时间:2023-05-1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高温引起的溶血性贫血病例中,最多见的是灼伤,面积达15%以上的Ⅱ度、Ⅲ度烧伤即可引起溶血性贫血。大面积的Ⅱ度或Ⅲ度烧伤后24~48h内可发生急性血管内溶血。血浆容量由于血管渗漏而急剧下降,低容量休克、组织坏死和血管内溶血可造成急性肾衰竭。除烧伤本身的处理措施如扩容,纠正水、电解质、酸碱紊乱,清理创面等外,主要针对急性血管内溶血进行治疗。红细胞在体外可耐受200Gy剂量,目前尚无放射线使人发生溶血性贫血的报道。

第一节 物理因素所致溶血性贫血

一、高温

(一)病因与发病机制

高温引起的溶血性贫血病例中,最多见的是灼伤,面积达15%以上的Ⅱ度、Ⅲ度烧伤即可引起溶血性贫血。少见的有开水或高温溶液烫伤,亦曾有因血液透析恒温装置故障造成透析液过热而致溶血的报道。

1.高温对红细胞的直接影响 体外实验将红细胞加热大于47℃,红细胞即出现形态改变及渗透脆性增加,形成芽状小突起、球形细胞及破碎细胞,其变形能力降低。这与红细胞骨架蛋白如收缩蛋白的热变形有关,使膜的完整性受损伤而通透性增加,红细胞膜的钙泵(Ca2+、Mg2+-ATP酶)功能不良,细胞内积钙,过多的Ca2+与骨架蛋白结合,使膜变硬或变脆而易被破坏。受热的红细胞或在大循环中溶解,或被单核-巨噬细胞阻留,脾脏更易截留中等损伤的细胞。

2.血浆脂质变化的影响 烧伤患者血浆总胆固醇和磷脂水平、游离脂肪酸及血浆清蛋白比例均降低,导致红细胞膜乙醇胺磷脂含量明显降低,而乙醇胺磷脂在膜酯与膜骨架的联结中有重要作用。实验中,患者血浆可使体外培养的正常红细胞成为棘状红细胞,正常人红细胞寿命在烧伤者体内会缩短,而患者红细胞寿命在正常人体内可无变化。这说明血浆的变化也是烧伤后溶血的因素之一。

(二)临床表现

溶血多发生在烧伤后1~2天内,溶血量及贫血程度与烧伤面积平行,重症者可有多达30%的循环红细胞被破坏。大面积的Ⅱ度或Ⅲ度烧伤后24~48h内可发生急性血管内溶血。血浆容量由于血管渗漏而急剧下降,低容量休克、组织坏死和血管内溶血可造成急性肾衰竭。急性溶血过后,贫血可持续数周,有的需2年才能恢复,可能属于肿瘤坏死因子介导的慢性病性贫血。

(三)实验室检查

除一般的溶血指标外,外周血中尚可见到球形红细胞、棘状红细胞和破裂红细胞及其碎片。红细胞渗透脆性和机械脆性增高。严重病例血红蛋白血症及含铁血黄素尿症可持续数日。

(四)治疗

除烧伤本身的处理措施如扩容,纠正水、电解质、酸碱紊乱,清理创面等外,主要针对急性血管内溶血进行治疗。注意碱化尿液,保持足够的尿量,预防肾衰竭。警惕循环衰竭及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发生。适当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

二、放射线

红细胞在体外可耐受200Gy剂量,目前尚无放射线使人发生溶血性贫血的报道。但动物实验中可见放射线导致溶血的证据,如犬接受1.8~6.0Gy的全身照射后,红细胞寿命可缩短,但未经照射的红细胞在接受照射后的动物体内的寿命也缩短,说明这并非放射线对红细胞的直接损伤所致。另外,体内照射的小鼠红细胞在生理盐水中可自发聚集并在酸化血清中溶血,其机制未明。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