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 中医的本质是科学
长期以来,学术界对中医、哲学、文化三者之间的关系缺乏共识,对三者孰主孰从、孰先孰后及它们之间的因果关系及内在联系等问题,均存在着较为普遍的模糊认识。有人无视中医产生的历史和文化背景,仅局限以纯医疗技术的标准去对中医进行片面的学术评判;有人则过分强调中医的哲学人文属性,热衷于在哲学人文层面上谈论中医的博大精深,甚至错误地认为中医以人文科学为主要特征,极力淡化中医的科学本质;也有人在强调中医特色时,想当然地夸大中西医之间的本质区别和学术差异,从根本上否定中西医学在科学本质上的趋同性和方法学上的互补性,这些认识上的混乱,让人无所适从,无法展开实质性的学术交流和对话,从而阻碍了中医学术的进步和发展。
我们究竟应该怎样正确认识中医、哲学、文化三者之间的关系呢?
首先,我们应当明确中医首先姓“医”,医学是中医的核心,科学是中医的实质。
中医是古人在长期生活和防病治病的实践中产生的,中医的理论和方法来自古人对生命的切身体验和精微感悟,是历代医学家经验和智慧的结晶。中医的主要任务是探索生命奥秘、健康要素、养生真谛和疾病防治。既有对人体生理病理变化规律的科学认识体系,又有疾病防治的具体方法,中医面对的人和疾病的属性都是自然的、真实的和具体的,都是有其自然发展规律的,中医就是顺应这些规律,从而解决疾病防治的实际问题。因此,中医的自然科学属性是毋庸置疑的。
对于广大中医从业者特别是中医临床工作者而言,也许他们对中医的科学属性比哲学家和理论家们具有更为真实的体会,因为中医在诊疗过程中既需要对疾病本质宏观把握,更需要对具体病变的细微认知,既有实际的诊查、判断和分析,又要采取具体的治疗方案、方法和药物,这些方法与药物是针对疾病的,每一法都有具体作用,每一方都有真实功效,这些是疾病好转或康复的基础;细致的诊查,正确的判断,准确的立法,合理的组方,恰当的选药也是获取临床疗效的保证,而这些表现的是医学科技层面上的内容,而无论中医整体观还是辨证法等哲学思想的运用都是为这些具体治疗服务的。
其次,哲学是中医重要的思想和方法学武器。
中医是古代医学家在辩证唯物论等哲学思想的指引下,不断探索和总结长期与疾病斗争的经验而产生的,阴阳五行的对立统一观、天人合一的整体观、生命状态的恒动观及辩证法等哲学思想对中医的诞生、延续和发展所发挥的重要作用都是不可或缺的,成为中医主要的思想和方法学武器。中医从基础理论的创建、临床诊疗模式的设立及具体疾病的防治等,都离不开哲学的指导,中医的整体与局部、宏观与微观、动与静、标与本等无不闪烁着哲学思想的光芒。正是由于哲学思想的指导,中医才不仅仅表现为医术,而能够升华至医道的更高层次。没有哪一门科学能像中医这样全面地包含了如此众多的中国哲学的思想精华。
第三,文化是中医的土壤、营养剂和主要载体
因为中医根植于优秀的中华文化的土壤,传统文化如儒学、道学、佛学、哲学等广泛而深入地渗透于中医的理论体系之中,在思维方式、认知模式、行为规范、语言表述等方面都对中医产生了极为重要而深刻的影响,使中医具有了浓厚的人文色彩。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正是优秀传统文化的影响才使中医形成了自身鲜明的学术特色,也正是文化的濡养才使中医既严谨规范,又鲜活灵动,在关注人体疾病的同时有了对生命质量更高层次的追求。中华文化与中医互为载体,在中医的产生、传播、发展的进程中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没有哪一门科学与中华文化结合得如此紧密、水乳交融。
毫无疑问,对中医而言,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指导、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滋润是永远需要的,也是永远不会过时的。但是,我们也应该认识到,所有这些都是为中医的医学科学属性服务的,是为防病治病服务的,是从属的,如“阴阳五行”等概念对中医而言,不过是特定的符号和说理工具而已,其本身并不具有实际意义,而是用来认识和阐明人体的生命现象和疾病规律的一种“模型”。因此,这些学说既非虚幻,也不应该对中医的科学属性产生任何影响,科技为行医之术,人文乃行医之魂,二者决不能相互替代。
正确认识中医、哲学、文化三者之间的关系,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把握中医的科学精髓,认识中医的发展规律,中医的一些基本的理论和实践问题也才有望逐步得到解决,中医学术研究才会不断深入、有所发展并由此走出困境。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