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中医的特色与优势
长期以来,我们在中医药学术研究、学科建设、临床诊疗等诸多领域,一直都把突出中医特色、发挥中医优势作为一切工作的指导方针,因为中医的很多优势是通过中医特色体现出来的,因此保持中医特色就成为势所必然。
所谓特色是指区别于参照物或参照对象的本质性特征,而中医特色就是指区别于西医而独有的理论体系、诊疗方法、管理模式等。这些特色首先是独有的,是相对于西医而存在的,正是这些特色承载了中医独特的理论体系,体现了中医方法学、疗效学、卫生经济学、诊疗依从性等诸多方面的优势,因此,在大多数情况下,中医特色与优势常常是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我们现在所说的保持和发扬中医特色主要是指学术层面上的,从总体而言,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独特的理论体系——强调整体观念,注重宏观调控
中医认为人体是一个不断运动着的有机整体,各脏腑、组织、器官在生理上互相联系,病理上互相影响,局部病变可影响全身,全身病变可以反映于局部,即所谓“有诸内必形诸外”,这是人体本身的整体观;中医学还认为人生存于自然界,季节、气候、昼夜、晨昏及地域环境等的差异都对人体健康和疾病产生着极为重要的影响,这是人与自然统一的整体观,即“天人合一”。人生活在社会中,社会因素和人文环境对人与健康和疾病关系极为密切,这是人与社会的整体性。因此,中医从整体观出发,诊治疾病注重宏观调控,追求综合疗效,强调适应自然环境,主动改善自然条件,建立合理的生活方式,要求适应社会,努力创造良好的人文环境与和谐的氛围,以保持人的心理与身体健康。
如果说现代医学更多关注的是人体的疾病,则中医既关注具体的病,又全面认识、综合调治患病的人。所针对的目标,所追求的疗效往往是整体的、综合的,既有疾病的改善和康复,又有全身状况的好转与生活质量的提高。中医整体观念符合医学模式由单纯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也符合当前疾病医学向健康医学理念的转变。
二、强调微观识病,重视具体调治
整体观念、宏观调治一直被认为是中医的重要特色与优势,这一理念作为中医主要的指导思想,对中医的学术发展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这一点是毫无疑问的。
与此同时,中医作为一门医学科学和防病治病技术,针对人和疾病两个目标都是自然的、实际的、具体的,中医历来更为强调微观识病,更为重视具体施治,这一理念和思想一直贯穿于两千多年来的中医临床实践,而这一特色和优势却一直被人们淡化、忽略和遗忘。
中医以望闻问切四诊为诊查疾病的主要手段,这一诊查过程要了解、观察和掌握各种不同疾病的每一细微变化,如对舌象要观察舌体胖瘦、舌体形态,舌苔厚薄、颜色润燥与腐腻;对脉象要分辨脉体、脉率及部位;小便要分清、浊、白、黄、赤等不同;痰液要看稠、稀、黄、白或带脓血;面色或红润、咣白、紫黯、萎黄等等。医生就是根据这些微观变化来对病症做出诊断,对病症性质、轻重、久暂、深浅、部位做出判定,从而确立相应的治法,选择不同功效的方药组合,或施行针灸、手法治疗。
以痢疾为例,中医治疗痢疾先辨痢色,痢下白色或为黏冻属寒、属气;白而为脓者属热;痢下赤色或纯血鲜红者属火、属血;赤多白少为热,赤少白多为寒;痢下紫黑色为瘀血。观察细致入微,在治疗上湿热者予清热利湿、行气导滞法,用芍药汤;寒湿者治以温化寒湿,予胃苓汤加温化药。
又如鼓胀,中医多以气血水三鼓区分,各有特点:腹大,叩之如鼓,朝宽暮急为气鼓,治以行气利水;腹胀大,如囊裹水,下肢肿按之如泥为水鼓,治以温阳利水;腹胀大,消瘦,胸腹壁青筋暴露,或见蟹爪纹缕为血鼓,治以活血利水,真实而具体。
中医历来强调从这些细微变化中,探求疾病规律,施以具体治法与方药,立法、组方、用药都是针对这些具体病变的,每法都有具体作用,每一方都有实际功效,每一药都有各自真实的性味归经、功效主治和适应证侯,黄痰用川贝,白痰用浙贝,尿黄用竹叶,尿血用小蓟,便脓用白头翁,便血用地榆,便秘用大黄,腹泻用扁豆等等,均法有所对,药有所指。中医真正的疗效学优势正是在强调微观识病,重视具体施治这一理念指导下取得的,在疾病治疗过程中,治法丰富多彩,方药灵活变通,几乎对疾病的所有细微病变都有明确针对,这也正是现代医学所难以具备的。
三、强调治未病,重视疾病预防
中医历来强调治未病,重视疾病预防。《淮南子》提出“良医者常治无病之病,故无病,圣人常治无患之患,故无患也”。《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也说:“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这种无病早防,有病早治的理念具有很高的科学性。中医认为一个好的医生应通晓养生之道,能够帮助人们建立合理的生活方式,以减少和杜绝疾病的发生机会。中医提出了调精神情志、避惊恐喜怒、忌忧伤怒思、调饮食五味、慎起居、适劳逸、选择居处环境等主张,并进行药物预防和人工免疫。历代医家还在实践中创立了导引、五禽戏、太极拳、八段锦、易筋经、中草药预防疾病等健身防病方法,为促进民众健康及预防医学的进步作出了重要贡献。
中医认为疾病发生之后是有一定的传变规律的,一个好的医生要熟悉和掌握这些规律,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以防止疾病的进一步传变和发展,促使其发生良性逆转。如《金匮要略》所言“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内经》也提出“故善治者治皮毛,其次治六腑,其次治五脏,治五脏者半死半生也”。这些论述都强调有病早治,防止疾病传变,从而改善疾病的预后。
中医学重视疾病预防,提倡无病早防、有病防变的科学理念和方法至今仍具有十分现实的指导意义。
四、独特的诊疗方法
辨证论治是中医诊治疾病的基本原则,是中医对疾病独特的思维方式和诊疗方法。证是疾病在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包括病因、病位、性质、邪正关系、病变实质及相应的临床表现等。辨证的过程则是通过望闻问切四诊采集的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判断确定为某病某证,然后有是证用是药,据证立法,据法组方,按方选药,形成理法方药完整的诊疗体系,是理论与实践结合的具体体现。
辨证论治可以最大限度地实现宏观调控的目的。因为“证”既反映局部病变,又反映全身状态,对证而立法组方进行的治疗对病因、病位等都有较强的针对性,因而最有可能获得较好的综合疗效。
辨证论治的又一大优越性在于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治疗的灵活性。按照有是证用是药的原则,可以异病同治,也可以同病异治,可以极大地丰富临床治疗学的内容。同一疾病可因临床证候不同而采用不同的治法和方药,也更适宜于个体化诊疗方案的制定,而这常常是西医所难以做到的。而这也恰恰适合疾病不同阶段和不同环节的治疗需要,在疾病的不同阶段、不同环节,可采用不同的治法与方药。
辨证论治还可以作为某些疾病的最好的对症治疗。因为包含了患者症状与体征的中医证候是最直接的辨证依据,因此,中医治法对主观症状与客观体征针对性更强,如理气消胀、和胃止痛、利胆退黄等,中医就是通过治法和方药的消胀、止痛、消食、镇静、退热、利水等功效达到消除症状体征的目的,因此,辨证论治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视作某些疾病之最好的对症治疗,这也是西医所难以替代的。如对乙型肝炎的治疗,西医强调病因治疗即抗病毒治疗,而乙型肝炎的许多症状与体征在许多时候并不因为病毒指标的改善而减轻,施之以辨证论治则有可能使这些症状与体征得以改善和消除,这样优势互补,才有可能达到医生与患者共同期望的客观指标与主观症状的同步改善。
五、鲜明的治法学特色
中医鲜明的治法学特色主要体现在中医所创立的总体原则,具体治法和外治手法三个层次。
首先,中医治法学从总体上设立三大原则,即扶正与祛邪、正治与反治、治标与治本。根据不同的情况,分别轻重、缓急、先后,以此三大原则统领具体治法的确立。以扶正与祛邪而言,根据正气与邪气的关系,可先扶正再祛邪,也可以先祛邪再扶正,也可以二者同时进行。这一原则充分兼顾了外邪和内在因素,具有很高的科学性。正治与反治也具有十分科学的内涵,“坚者削之,客者除之,劳者温之,结者散之”均为正治法,而“热因热用,寒因寒用,塞因塞用,通因通用”为反治法,所谓反治是指治法与表象趋同,在实际上仍然是正治,如塞因塞用之塞实际上是因虚致塞。治标与治本应用就更为广泛,如病毒感染性疾病,病毒是病因为本,症状表现为标,祛除病毒是治本,改善症状是治标,症状严重时可先治其标,再治其本,病毒活动时可先治其本,再治其标,也可标本兼顾。有了这样的大思路,具体的治疗方法就容易确定了。
其次,在总体治则的指导下,根据不同疾病和疾病的不同环节、不同阶段、不同性质、不同程度、不同表现、不同体质,不同环境等,再分别制定具体的治法,如清热解毒法、活血化瘀法、健脾止泻法、疏肝理气法、镇静安神法等,这些治法是针对具体疾病和表现的,既可单独应用,如辛温解表法;又可合并应用如清热解毒法与凉血活血法合用,来治疗血热毒盛证;治法的确立完全依病情需要而定。
近年来,大量的研究证实,中医治法学具有十分丰富的科学内涵,如活血化瘀法对微循环的改善,益气养阴法对免疫功能的调节等都已经得到临床和实验研究的证实。各地在临床实践中还根据疾病谱变化和治疗目标的转换,不断创立了许多新的治法,大大丰富了中医治法学的内容。合理的治法在改善和消除包括症状和体征在内的中医证侯的同时,还对现代医学疾病的许多病变实质发挥相应的治疗作用,从而促使疾病向愈。
第三,在以上总的治法学原则的指导下,中医还创立了许多具体的治疗手段,如手术、砭石、针灸、熨法、熏蒸、按摩、导引等,这些主要表现在技术层面上的治疗方法丰富而独特,真实而具体,简便易行,疗效确切,是中医学真正的瑰宝。
六、独具特色的方药配伍——君臣佐使
中医疗效的取得不是单味中药药效相加的总和,而是通过中医组方的整体取效、相关奏效和中介调节的复杂机理而实现的,而中医“君臣佐使”的配伍原则恰恰可以适应这一要求从而保证了临床疗效的获取。根据这一原则,按照中药的性味归经、功效主治、用法用量、配伍禁忌等进行药物选择和配伍,使组方的治疗作用、协同作用、反佐作用都具有充分的体现,保证中药复方真正达到增效、减毒、纠偏的效果及目的。实践证明,这一原则是科学的。
临床疾病的治疗有时往往需要针对若干目标和治疗环节,而每一目标和环节又都有主要矛盾、次要矛盾、兼有矛盾;有时需要清除病因,有时需要减轻证侯,而在多数情况下病因并非单一,证侯更是纷繁复杂。通过君臣佐使的方药配伍,使整个方剂形成有机的整体力量,来针对和解决不同问题,使治疗主次有别、先后有序。同时,君臣佐使的配伍还在很大程度上减少和避免了不良反应的发生,从而使处方的安全性得到保证。
七、独特的疗效优势
中医以辨证论治为基本诊疗方法,临床上是以证侯作为治疗的针对目标的,根据周东浩先生对证侯概念的界定,即“能反映机体自稳调节紊乱所致的相对稳定的生命系统异常状态实质的特征性的、具有内在联系的各种症状、体征以及各种检查结果的总和”的说法,中医独特的疗效优势首先体现在改善和消除中医证侯包括现代医学疾病的症状和体征方面。而症状疗效恰恰是中医的优势,而这正是中医辨证用药的主要依据,如理气止疼、和胃消食,利胆退黄等,因为目标集中、针对性强,所以更易收效,而这些针对症状体征的众多功效也正是中医适应治疗目标转换、治疗现代医学疾病的疗效学基础。
其次,中医治疗常常不仅仅追求某一指标的改善,而强调综合疗效。实践证明,中医疗效的体现往往是整体的、综合的,有时还表现为双重或多重疗效,在治疗某一环节的同时,其他环节也会相应得到改善。
此外,20世纪80年代中期,世界卫生组织(WHO)提出了对人的主观生存质量的测定及其概念化以来,大量研究认为生存质量是“患者个人主观的对自己健康状况和生活的非医疗方面的认识”,中医药在改善主观生存质量方面的作用是西医的疾病医学的医疗观要求的化学物质的直接对抗、补充的疗效观所不具备的,因此也更适合健康生态医学的疗效要求。
中医药治疗还在对抗肿瘤化疗的毒副反应、增强术后体质、减少临床耐药的发生、防止疾病复发、巩固疗效等方面发挥积极的作用,针灸镇痛和麻醉的效果,推拿、导引对肢体功能的康复作用等也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与肯定。许多中医治法与方药还常可以作为善后治疗之用。
中医的疗效优势还有赖中医方药的众多具体的作用功效,如止咳、止呕、止痒、止痛、止血、平喘、化痰、消肿、消食、化积、利水、退黄、安神、开窍、镇静、化瘀、通淋、清眩、益智、复聪、明目、消翳、利咽、通便、催乳、驱虫、利胆、退热、消痈、消胀、清眩、止泻、祛痰、通经等等,这些效能是通过中药药性的四气五味和升降浮沉等特性得以实现的,丰富多彩的治法与方药配伍保证了这些效能的发挥,大大丰富了临床治疗学内容,许多作用功效是西医所不具有和难能替代的。
正因如此,目前中医药已成为许多疾病难以替代的治疗方法,如慢性乙型肝炎等疾病,接受过和正在接受中医药治疗的患者已达80%以上。
八、丰富的药物资源
我国幅员辽阔,分布着种类众多、产量丰富的天然药物资源,包括植物药、动物药和矿物药,是中药原产量最大的国家。据全国中药资源统计,我国中药资源类有12807种,其中药用植物有11146种,药用动物有1581种。全国民间草药约7000种,占60%;民族药约4000种,占30%;商品中药材约1200种,占10%。这些宝贵资源的开发与有效利用,已经有悠久的历史,也是我国医药学发展的物质基础。几千年来,作为防病治病的主要工具,为保障华夏民族的健康和繁衍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我国疆土辽阔、气候复杂多样,为野生中药材的生长创造了有利条件,加之水平和垂直地带分布的特点,逐渐形成了与当地气候和地理条件相适应且具有自身特有品质的川药、广药、贵药、怀药、浙药、关药、西药、南药等道地药材。随着社会经济与人类保健事业的发展,中药愈来愈受到世界各国的关注和重视,近年来,亚洲和欧美国家对中药的认可和接受程度日益提高,为中医药走向世界发挥了重要作用。丰富的药物资源是中医药的主要优势之一,为新剂型研究、中药提取物制剂研究和中药新药研制都提供了可靠的物质基础,随着中医药事业的发展,中药的作用领域必将日益扩大,必将为人民卫生健康事业作出更大的贡献。
九、系统科学的养生学理论与方法
养生是中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医这个大宝库中蕴藏着极其丰富的养生保健的内容,其系统完整的理论体系和形式多样的养生方法,具有很高的科学性和实用性,不仅对中华民族的繁衍生息发挥过巨大作用,至今仍有其现实的指导意义,受到我国和世界人民的重视。日本人富田道夫曾称中医为“养生医学”,可谓中肯之言。
在精神养生方面,中医主张豁达开朗,乐以忘忧,淡泊宁静,清心寡欲,喜怒有节,不妄作劳,省思少虑,定志宁神,避免惊恐与伤悲,重德修身;在饮食养生方面,中医提出食宜清淡,调配适宜,按时节量,寒热适宜,清洁卫生等原则。
中医倡导善养生者应当顺应四时,起居有常,安卧有方,顺应自然,讲究卫生,更要劳逸适度,选择和调适居住环境,坚持体育锻炼和适量劳动等一系列符合人体养生保健的原则和方法。
中医养生的一个基本宗旨就是“长寿求己”观,正如唐代施肩吾在《修仙辞》中所说:“丹田自种留岁月,玄谷长生续命芝,世上漫忙且漫走,不知求己更求谁。”这种长寿求己观具有积极的意义,符合养生原则和要求。在科学高度发达的今天,人们的生活节奏日益紧张,社会竞争日趋激烈,要保持健康的身体就必须掌握正确的养生保健方法,而中医养生的理论和方法给我们提供了科学实用的指导和借鉴。
除以上优势之外,在大部分情况下对大部分疾病而言,中医药治疗相对价廉,具有一定的经济优势,对于需要长期治疗的慢性病患者和贫困患者更为适宜,他们因此可以坚持较为长期的治疗。同时,中医药治疗方法如汤剂、中成药及针灸、推拿等相对简便易行,对某些疾病疗效较为确切,更易为广大患者所接受,绝大部分患者都有较好的治疗依从性,保证了治疗的正常进行,从而较易达到治疗目的。
中医的特色与优势是体现在多个方面的,这些特色与优势是在中医长期的发展过程中自然形成的,较好地反映了中医自身的规律,是中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根基所在,我们理应很好地继承下来,并使之发扬光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