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核医学影像简介
一、简史
核医学影像(nuclear medical imaging)是医学影像(medical imageology)的一个组成部分。由于放射性核技术的发展,50年代即已奠定了将核技术应用于临床的基础。随着电子技术的进步,到60年代核医学已成为临床诊断的一种新手段。70年代以后,电子计算机技术飞速发展,以计算机应用技术为基础的影像多层面旋转采集及图像重建方法,使核医学影像与CT以及随后发展起来的MR技术一道,共同将医学影像技术推进到一个崭新阶段。医学影像的精确性及提供信息的多样化,使临床诊断水平大为提高。目前,核医学影像已成为现代医学诊断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到2002年底,我国大中城市已建有核医学科600余处,拥有大型核医学设备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仪(Single Photon Emission Computed Tomography,SPECT)已达400余台,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设备(Positron Emission Computed Tomography,PET)10余台。在仪器设备、主要核素药物品种、开展临床项目及科研水平方面,我国的临床核医学工作已达到或接近欧美发达国家水平,为我国的医疗事业发展作出了贡献。
二、核医学影像特点
核医学检查不仅显示人体形态结构的影像,而且反映了人体脏器、组织、细胞的某些功能状况,是一种“功能性图像”(functional picture)。
核医学影像产生的基础是使进入人体的放射性核素(radionuclide)所发射(emission)的射线,经仪器体外采集、处理再重建形成图像。经静脉、消化道或自然管腔(气管、脑池等)引入人体的放射性物质可为某种放射性化合物、放射性核素标记的药物或特异性抗体,通称为示踪剂(tracer)。不同的检查要求不同的示踪剂。选择示踪剂需利用被检查脏器的某种功能,甚至是某种细胞的特有功能,如血流灌注(blood perfusion)、代谢、分泌、吸收、排泄、特异性抗原抗体结合反应等,这些功能作用使示踪剂有选择地到达特定的器官或部位。示踪剂在靶器官的有无、数量、到达或离开的时间等功能性参数可以在核医学影像上同时反映出来。由于影像中包含了大量的功能性信息,所以称为功能性图像。
现代医学影像手段中,已有许多方法能反映被检查脏器的功能变化,但核医学影像全部以功能为基础的特点尤为突出。在一般情况下,疾病引起的功能性改变早于形态学改变,所以核医学影像可以在疾病早期阶段提供有价值的诊断依据。
现代核医学影像设备均以计算机及数字化技术为基础,显示的影像是数字化影像,可以进行多种形式的后处理。除了上述应用放射性核素及其标记物通过注射、吸入、口服等方式引入人体进行显像外,核医学还有一些不需要将放射性核素引入人体的检测技术,如常用的放射免疫分析、免疫反射分析及非放射性标记免疫分析等技术,具有灵敏度高、特异性强、重复性好等优点,在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研究中得到非常广泛的应用。在肿瘤研究中,对一些肿瘤标记物的分析,已经成为肿瘤发病机理研究、诊断、治疗检测、病情随访、预后判断等的重要手段。此外,在放射免疫分析原理上发展起来的放射免疫显像也为临床提供了新的显像技术。另外,核医学除了对肿瘤进行显像和非显像进行诊断外,应用放射性核素在肿瘤治疗方面也显示了其独特的作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