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组织的适应与损伤

组织的适应与损伤

时间:2023-05-1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外科切除标本,足趾、足背、足底均坏死,坏死区皮肤呈灰黑色,有污秽感,坏死区皮肤肿胀,与正常组织分界不清。老年男尸,心脏明显增大,重950g,左心室明显增厚,心腔扩张。创口愈合过程中的基本病理变化:损伤组30min和1h后肉眼见伤口已止血,显微镜下仅见创缘皮肤上皮细胞细胞核模糊,可见真皮内毛细血管扩张、充血,毛囊周围开始出现少量中性粒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5h后见皮下组织内有大量渗出的中性粒细胞、巨噬细胞及水肿

实验一 细胞、组织的适应与损伤

一、目的与要求

(1)掌握肥大、增生、萎缩、化生的基本概念,掌握细胞和组织适应性反应的类型,熟悉其形态特点。

(2)掌握变性、坏死的概念、常见类型、形态特征及其后果。

二、实验内容

(一)基础实验

1.复习相关的组织学知识

相应组织器官的组织学知识参见各章节介绍。

2.大体标本观察

1)肾萎缩(atrophy of kidney)

(1)颗粒性固缩肾:①肾脏体积较正常缩小;②表面呈细颗粒状;③切面皮质变薄,皮质与髓质分界不清;④肾门处脂肪间质增多。

(2)肾压迫性萎缩(pressure atrophy of kidney):肾盂积水(hydronephrosis)引起的肾萎缩。①肾外形显著增大,重量减轻;②切面见肾盂、肾盏扩张呈囊状;③肾实质受压高度萎缩、变薄,厚0.1~1.5cm,皮质和髓质分界不清(请思考此种肾萎缩发生的机制、后果和临床表现)。

2)心肌肥大(hypertrophy of myocardium)

①高血压患者心脏体积大于正常,重量增加;②切面以左心室肥厚为主(请思考为什么会导致左心室肥厚),乳头肌增粗;③心腔扩大不明显。

3)肾水样变性(hydropic degeneration of kidney)

肾水样变性也称肾浊肿(cloudy swelling of kidney),表现为肾体积增大,表面被膜紧张,切面隆起,色变苍白,浑浊,肾似用开水煮过一样。

4)肝水样变性(hydropic degeneration of liver)

肝水样变性也称肝浊肿(cloudy swelling of liver),肝体积增大,重量增加,表面被膜紧张,失去正常光泽,色变苍白,故切面外翻,固有管腔周围隆起,肝似用开水煮过一样(请推测其发生机制和临床表现)。

5)肝脂肪变性(fatty degeneration of liver)

肝体积增大,质地变软,表面被膜紧张、光滑,呈土黄色,有油腻感。肝脂肪变性严重者称为脂肪肝。

6)脾被膜玻璃样变性(hyaline degeneration of spleen capsule)

脾有淤血、肿大,表面被膜增厚,呈灰白色,为半透明毛玻璃样,质韧,似在局部涂上一层糖衣,故俗称“糖衣脾”。

7)肾凝固性坏死(coagulation necrosis of kidney)

肾表面有锥形病灶,尖端朝肾门,呈灰白色,切面质地致密、干燥,与周围分界清楚,病灶周边有暗红色充血出血带。

8)肾干酪样坏死(caseous necrosis of kidney)

肾体积增大,切面肾实质呈多灶性坏死,坏死物色黄,质松软、脆,细腻似奶酪,部分坏死物排出并形成囊腔(请思考其临床表现)。

9)足干性坏疽(dry gangrene of foot)

外科切除标本,足趾、足背、足底均有坏死,坏死区皮肤呈黑褐色,坏死区干燥,皮肤皱缩,与正常组织分界清楚,部分已脱落。

10)足湿性坏疽(wet gangrene of foot)

外科切除标本,足趾、足背、足底均坏死,坏死区皮肤呈灰黑色,有污秽感,坏死区皮肤肿胀,与正常组织分界不清。

3.组织切片观察

1)心肌褐色萎缩(brown atrophy of myocardium)

(1)低倍镜观察:病变的心肌纤维比正常的心肌纤维纤细(图1-1(a))。

(2)高倍镜观察:在细胞核的两端见折光性较强的棕褐色细颗粒,即脂褐素(图1-1(b))。

img1

图1-1 心肌褐色萎缩

2)支气管黏膜上皮鳞状上皮化生(metaplasia)

(1)低倍镜观察:细小支气管管腔扩张(图1-2(a))。

(2)高倍镜观察:支气管部分黏膜的柱状上皮被复层鳞状上皮取代(图1-2(b))。

3)肾小管上皮细胞水样变性(hydropic degeneration of kidney cell)

(1)低倍镜观察:辨认肾组织,注意肾近曲小管的形态变化,可见管腔变小且不规则(图1-3(a))。

img2

图1-2 支气管黏膜上皮鳞状上皮化生

(2)高倍镜观察:①近曲小管上皮细胞肿胀,且向管腔内突出,细胞分界不清,细胞质内布满红染的微细颗粒(即肿胀的线粒体和扩张的内质网),部分上皮细胞呈疏松空泡状,部分肾小管腔内有红染的颗粒状蛋白质性物质堆积;②间质毛细血管受压,管腔变小(图1-3(b))。

img3

图1-3 肾小管上皮细胞水样变性

4)肝细胞水样变性(hydropic degeneration of liver cell)

(1)低倍镜观察:肝索增宽、排列紊乱,肝窦变窄或消失,肝细胞水样变性,细胞质疏松化,有些肝细胞体积变圆,细胞质几乎透亮,即为肝细胞气球样变性(ballooning degeneration of liver cell)(图1-4(a))。

img4

图1-4 肝细胞水样变性

(2)高倍镜观察:肝细胞体积增大、呈空泡状,细胞质疏松化,气球样变性的肝细胞更大、更圆、更空,细胞质几乎透亮(图1-4(b))。

5)肝脂肪变性(fatty degeneration of liver)

(1)低倍镜观察:认识本切片为肝脏。大部分肝细胞内有大小不等的圆形空泡(图1-5(a)),这是脂肪变性(简称脂变)的特点。在脂变明显处肝索增粗、变宽、排列紊乱,肝窦狭窄,甚至消失。

(2)高倍镜观察:脂变为圆形、边界清楚的空泡,位于细胞质内,细胞核可被挤压至细胞的边缘,有的细胞仅见空泡,未见细胞核(图1-5(b))。由于细胞肿大致肝窦变窄,因此肝小叶结构欠清晰。

img5

图1-5 肝脂肪变性

6)结缔组织玻璃样变性(hyaline degeneration of connective tissue)

病变在脾被膜上,低倍镜下见结缔组织被膜的胶原纤维增粗,并互相融合为梁状、带状或片状的均质、红染、无结构的半透明物,纤维细胞明显减少,称为结缔组织玻璃样变性(图1-6)。另外,见脾实质慢性淤血并呈凝固性坏死状,有局灶性钙盐沉积,钙盐呈深蓝色颗粒或块状,称为病理性钙化(pathological calcification)(图1-7)。

img6

图1-6 结缔组织玻璃样变性

img7

图1-7 病理性钙化

7)干酪样坏死(caseous necrosis)

(1)低倍镜观察:标本取自有结核病变的肺组织,切片中大部分组织结构已破坏或消失,中央为大片红染无结构的颗粒状物质,外周可见残存的淋巴结结构(图1-8(a))。

(2)高倍镜观察:坏死组织细胞的细胞轮廓和组织结构彻底破坏,大部分细胞核溶解消失,仅个别区域尚有散在、呈粉尘样的细胞核碎片及浓染变小的细胞核浓缩(图1-8(b))。

img8

图1-8 干酪样坏死

8)脑液化性坏死(liquefactive necrosis of the brain)

(1)低倍镜观察:脑组织中可见散在分布的圆形或椭圆形的淡染区,略呈网状结构,即坏死灶(图1-9(a))。

(2)高倍镜观察:坏死处脑组织结构疏松,细胞已坏死、液化,呈网状结构,其中可见巨噬细胞浸润,其细胞质丰富,并因吞噬富于脂质的坏死脑组织而使细胞质呈泡沫状,即泡沫细胞(foamy cell)(图1-9(b))。

img9

图1-9 脑液化性坏死

4.思考题

(1)组织与细胞的适应、变性和坏死在形态上有何异同点,其后果各如何?

(2)坏死有哪些常见类型?请各举出几种常见疾病并加以说明。

(3)新鲜的脂肪肝标本,切开后放入水中会有什么现象?肝脂肪变性发生的机制是什么?临床表现有哪些?它与肝细胞水样变性在形态上应如何鉴别?

(二)综合型/创新型实验

1.临床病理讨论

病史摘要

患者,男,65岁,有高血压病史二十多年,常头痛、头晕;血压波动在180/99~204/108 mmHg。半年前双下肢开始发凉、发麻,走路时常出现阵发性疼痛,休息后缓解。近—个月右足剧痛,感觉渐消失,皮肤发黑,逐渐坏死。左下肢逐渐变细。3d前生气后,突然出现昏迷、失语、右半身瘫痪,渐出现抽泣样呼吸。今晨呼吸、心跳停止。

尸检摘要

老年男尸,心脏明显增大,重950g,左心室明显增厚,心腔扩张。主动脉、下肢动脉及冠状动脉等的内膜不光滑,有散在、大小不等的黄白色斑块。右胫前动脉及足背动脉管壁有不规则增厚,有多处管腔阻塞。左股动脉及胫前动脉有不规则黄白色斑块。右足趾变黑、坏死。左下肢肌肉萎缩,明显变细。左大脑内囊有大片状出血。

讨论题

(1)该死者生前有哪些病变?

(2)右足发黑、坏死的原因是什么?

(3)左心室肥大、心腔扩张及左下肢肌肉萎缩的原因、类型是什么?

(4)死亡原因是什么?

2.创新型实验

小鼠皮肤损伤后局部细胞因子IL-1、IL-8的免疫组织化学检测:

1)小鼠皮肤损伤模型的建立及取材

(1)损伤组:取雄性健康SD(Sprague Dawley)小鼠42只,随机分为14组,每组3只。剪毛后,在背部切长3cm的切口,深达肌层,分别于伤后5min、10min、30min、1h、3h、5 h、7h、9h、12h、1d、3d、5d、7d、9d将小鼠断颈处死,于伤口边缘处取1.5cm×3.0cm的皮肤组织。

(2)正常对照组:取3只雄性健康SD小鼠,断颈处死后,取与损伤组小鼠相同部位的皮肤作为对照。

在以上皮肤标本中,取材后均放入4%多聚甲醛液中固定12h。做常规石蜡包埋切片,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

其基本的实验原理可以简化为:

组织中待测的抗原(Antigen,Ag)

第一抗体(IL-1、IL-8单抗)

生物素标记的第二抗体(试剂盒提供)

链霉菌抗生物素蛋白-过氧化酶溶液(试剂盒提供)

DAB显色(酶底物显色剂)

苏木素复染

中性树胶封片

读片

创口愈合过程中的基本病理变化:损伤组30min和1h后肉眼见伤口已止血,显微镜下仅见创缘皮肤上皮细胞细胞核模糊,可见真皮内毛细血管扩张、充血,毛囊周围开始出现少量中性粒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3h后可见创缘有部分上皮细胞质均质化,细胞核消失,真皮内中性粒细胞浸润增多。5h后见皮下组织内有大量渗出的中性粒细胞、巨噬细胞及水肿液,真皮也开始见浸润的中性粒细胞。1d后皮肤干燥已结痂,显微镜下见肉芽组织开始形成,并向创口长入,此时肉芽组织成分以渗出的炎性细胞为主,创口表皮及毛囊上皮开始增生。3d后见肌肉间、皮下组织、真皮均有肉芽组织,除炎性细胞外,还有成纤维细胞增多。5d后伤口已被肉芽组织填平,肉芽组织炎性细胞少见,主要由大量增生的毛细血管、成纤维细胞及由成纤维细胞转变来的纤维细胞构成,皮肤上皮细胞于伤后3d增殖活跃,至5d已基本完成上皮化,新形成的表皮内有大量新生的毛细血管。7d后肉芽组织开始纤维化,肉眼见创口已完全愈合。实验动物死后遭创伤的组织,在肉眼及显微镜下无生前伤所见的肉眼及显微镜下的改变,各组皮肤均明显变干、变薄。

2)IL-1、IL-8表达的免疫组织化学变化

(1)IL-1、IL-8除了在上皮细胞中表达外,还大量出现在肉芽组织的巨噬细胞和成纤维细胞内,而在正常对照组中上述因子无异常表达。

(2)IL-1:皮肤损伤后,皮肤损伤早期可有IL-1(包括IL-1α、IL-1β)表达,5h后达第一次高峰,1d后下降,3d后再次出现高峰,5d后下降至正常水平(图1-10)。

img10

图1-10 小鼠皮肤损伤后不同时间IL-1百分率

(3)IL-8:损伤后3h的皮肤组织中可见部分的中性粒细胞表达IL-8。损伤后12h至1d,大部分浸润的中性粒细胞及部分单核细胞显示为IL-8阳性。随时间延长,IL-8表达阳性细胞以单核细胞及成纤维细胞为主。损伤后5h的皮肤组织中,IL-8阳性细胞的百分率较低,为16.0%±10.1%;损伤后5d达高峰,为59.6%±8.7%,其后逐渐减少(图1-11)。

img11

图1-11 小鼠皮肤损伤后不同时间IL-8百分率

刘俐敏 刘丹(武汉科技大学医学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