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四 人类染色体的形态观察与非显带染色体核型分析
【实验目的】
(1)掌握人类染色体的形态数目和分组特征。
(2)掌握染色体的照片核型分析方法。
【实验原理】
人类非显带染色体核型分析是染色体研究中的基本方法。它可根据染色体的数目、结构进行核型分析,而对染色体遗传病患者作出初步的诊断。可在显微镜下直接作出判断,也可进行显微照相,经冲洗、放大后,根据照片进行分析。人类染色体的命名是根据国际统一标准,按照染色体的长度和着丝点的位置,将染色体配对并按长度依次排列、分组、编号。人体细胞含有46条染色体,即23对,其中22对为常染色体,男性、女性相同,编为1~22号,另一对为性染色体,男性、女性有别,男性为XY,女性为XX。根据着丝点的位置及其相对长度可将22对常染色体分为A~G七个组。性染色体可根据它们的形态、大小编入组内,X染色体编入C组,Y染色体编入G组。
【实验器材】
显微镜、核型分析纸、剪刀、小镊子、胶水、正常人外周血淋巴细胞染色体制片、正常人外周血淋巴细胞分裂中期染色体图片(见附录A)。
【实验内容】
1.正常人体细胞染色体的观察 每位学生发一张正常人外周血淋巴细胞染色体制片,进行染色体观察。染色体在细胞周期中经历着凝缩和舒展的周期性变化。在细胞分裂中期,染色体高度凝缩,从而轮廓、结构清晰且典型,易于观察分析。每一个中期染色体由两条染色单体组成,借着丝粒而彼此相连。由着丝粒将每条染色单体分为两个染色体臂,分别称为长臂(q)和短臂(p)。染色体臂上有较狭窄而浅染的区域,称为副缢痕,D、G组染色体短臂末端连有一个球形小体,称为随体。短臂和随体相连处为副缢痕。
2.染色体分组 各组染色体的主要特征如下。
(1)A组(1~3号染色体):
①1号染色体:23对染色体中最大的中着丝粒染色体,位于长臂近着丝粒处,常见有副缢痕。
②2号染色体:比第一对短,它是最大的亚中着丝粒染色体。
③3号染色体:23对染色体中第二大的中着丝粒染色体。
(2)B组(4~5号染色体):本组均为亚中着丝粒染色体,两对染色体不易区分。
(3)C组(6~12号染色体和X染色体):本组为染色体最多的一组,且均为亚中着丝粒染色体。各对染色体间在形态上差别较小,故不易区分。6号、7号、9号和11号染色体为偏中部的亚中着丝粒染色体,其余更偏亚中部。X染色体的大小介于7号、8号染色体之间,有时不等大。9号染色体长臂近着丝粒处常出现副缢痕。由于这组染色体不易区分,准确的鉴别有待于显带。
(4)D组(13~15号染色体):本组染色体中等大小,为7组中最大的近端着丝粒染色体。此组染色体的短臂常见随体。染色体大小依副递减,较难准确鉴别。
(5)E组(16~18号染色体):
①16号染色体:本组中最大的染色体,为中着丝粒染色体,长臂常见副缢痕。
②17号染色体:较小的亚中着丝粒染色体。
③18号染色体:亚中着丝粒染色体,它是亚中着丝粒染色体中最小的一对,短臂比17号染色体的短。
(6)F组(19~20号染色体):7组中最小的两对中着丝粒染色体,易与其他组区分,但组内两对染色体不易区分。
(7)G组(21~22号染色体和Y染色体):此组染色体为7组中最小的近端着丝粒染色体,短臂常有随体,21号染色体常比22号染色体小。Y染色体也为近端着丝粒染色体,但无随体,并常比21号、22号染色体大,但其长度变异甚大。Y染色体长臂常平行靠拢,此点为Y染色体与21号、22号染色体相鉴别的重要标志。
3.核型分析
(1)仔细辨认每条染色体,并用铅笔注明序号和组别。
(2)将图片上的染色体逐个剪下,短臂朝上,长臂朝下,对照染色体分组识别特征,依次排列在预先画好分组横线的报告单上,并使着丝粒在同一水平线。
(3)校对调整,粘贴,分析结果。
【实验报告】
剪贴一张正常人体细胞非显带中期分裂象染色体图。
(孙双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