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呼吸道感染是新型冠状病毒吗

呼吸道感染是新型冠状病毒吗

时间:2023-05-1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本节主要介绍流感病毒、麻疹病毒、腮腺炎病毒的主要生物学性状、致病性、免疫性以及防治原则;简要介绍冠状病毒与SARS冠状病毒、腺病毒、风疹病毒等其他呼吸道病毒的主要致病特点。据统计,90%以上的急性呼吸道感染是由病毒所致。常见的呼吸道病毒有流感病毒、麻疹病毒、腮腺炎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风疹病毒、腺病毒等。流感是一种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其中,甲型流感病毒常引起世界范围的大流行,难以控制,危害极大。

第一节 呼吸道病毒

导 学

本节主要介绍流感病毒、麻疹病毒、腮腺炎病毒的主要生物学性状、致病性、免疫性以及防治原则;简要介绍冠状病毒与SARS冠状病毒、腺病毒、风疹病毒等其他呼吸道病毒的主要致病特点。在学习本节内容时,要重点掌握流感病毒的变异与流感流行的关系,麻疹病毒的致病性与特异性防治原则,风疹病毒的致畸性以及SARS冠状病毒的致病特点。

呼吸道病毒是一类由呼吸道入侵,引起呼吸道局部感染和(或)呼吸道以外的其他组织、器官病变的病毒。据统计,90%以上的急性呼吸道感染是由病毒所致。常见的呼吸道病毒有流感病毒、麻疹病毒、腮腺炎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风疹病毒、腺病毒等。其所致疾病具有传染性强、传播快、潜伏期短、发病率高等特点。

一、流行性感冒病毒

流行性感冒病毒(influenza virus)简称流感病毒,属于正黏病毒科,分甲(A)、乙(B)、丙(C)3型,引起人类和动物的流行性感冒(简称流感)。流感是一种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其中,甲型流感病毒常引起世界范围的大流行,难以控制,危害极大。

(一)主要生物学性状

1.形态与结构

流感病毒呈球形或椭圆形,直径为80~120nm,有包膜,核酸为分节段的单股负链RNA。

(1)核衣壳:核衣壳位于病毒的最内层,是由RNA及包绕其外的核蛋白组成的核衣壳。流感病毒基因组分节段,甲型和乙型有8个节段,丙型有7个节段。核蛋白抗原结构稳定,很少发生变异,具有型特异性,核蛋白抗原是流感病毒分型的依据。

(2)包膜:包膜由两层组成,内层为基质蛋白(MP),位于病毒颗粒的中间层,具有保护核心及维持病毒外形的作用。其免疫原性稳定,具有型特异性。外层为脂质双层膜,来源于宿主的细胞膜,脂质双层膜上镶嵌有两种糖蛋白刺突:一种为血凝素(HA),呈柱状;另一种为神经氨酸酶(NA),呈蘑菇状。HA及NA组成流感病毒的表面抗原,很不稳定,极易发生变异,这也是划分流感病毒亚型的依据(图6-1)。

img118

图6-1 流感病毒结构示意图

2.分型与变异

根据核蛋白(NP)和基质蛋白(MP)抗原性的不同,将流感病毒分为甲、乙、丙3型,甲型流感病毒又可根据HA、NA抗原性的不同,分为不同的亚型。乙型流感病毒、丙型流感病毒尚未发现亚型。流感病毒表面抗原HA和NA的变异有两种形式:抗原漂移和抗原转变。

(1)抗原漂移:甲型流感病毒表面抗原变异幅度小或为连续变异,属于量变,即亚型内变异。普遍认为这种变异是由病毒基因点突变和人群免疫力选择所造成的,引起中、小规模流行。

(2)抗原转变:甲型流感病毒表面抗原变异幅度大,属于质变,即病毒表面抗原发生一种或两种的变异,形成新亚型(如H2N2到H3N2),由于人群对变异病毒株缺少免疫力而造成新亚型病毒株的流感大流行(表6-1)。

表6-1 甲型流感病毒表面抗原变异情况

img119

3.培养特性

流感病毒用鸡胚和细胞培养。流感病毒在鸡胚和培养细胞中都不引起明显病变,需用红细胞凝集试验或吸附试验鉴定流感病毒是否生长。

4.抵抗力

流感病毒对热敏感,56℃加热30min即可灭活。流感病毒在0~4℃环境下可存活数周,-70℃或冷冻、真空、干燥条件下可长期保存。流感病毒对干燥、日光、紫外线、乙醚、乙醇、甲醛、酸等均敏感。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1)致病性:流感的传染源主要为患者,流感病毒经飞沫传播,传染性极强。流感病毒经其表面HA与呼吸道上皮细胞受体结合,进入细胞内增殖后可导致细胞变性、坏死、脱落,出现黏膜水肿、充血等病理改变。流感潜伏期为1~4d,发病急。流感临床表现为鼻塞、流涕、咽痛、咳嗽等局部症状,并有畏寒、发热(体温可高达39~40℃)、头痛、肌肉酸痛、关节酸痛等全身表现。流感病程一般持续5~7d,年老体弱、婴幼儿感染者易继发细菌感染,使病程延长,症状加重,严重者可危及生命。

(2)免疫性:病后机体产生中和抗体,主要为IgG、IgM和sIgA,可获得对同型流感病毒的免疫力,但亚型之间无交叉免疫。sIgA在呼吸道局部发挥抗病毒作用;抗HA抗体可阻止流感病毒的吸附,防止流感病毒入侵;抗NA抗体能抑制流感病毒释放,阻止其扩散。

(三)防治原则

本病无特效防治方法,主要是加强身体锻炼,提高机体抵抗力。流感流行期间应尽量避免人群聚集,公共场所要注意通风、换气,可用乳酸加热熏蒸进行空气消毒。接种流感疫苗可降低发病率,但必须与流行的流感病毒株型别一致。金刚烷胺是用于预防和治疗流感的常用药物,早期使用有较好疗效。

二、麻疹病毒

麻疹病毒(measles virus)是引起麻疹的病原体。麻疹是儿童常见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我国自1965年广泛使用麻疹减毒活疫苗以来,其发病率已大幅度下降。

(一)主要生物学性状

麻疹病毒属副黏病毒,形态为球形或丝形,直径为120~250nm,核酸为单链RNA,不分节段。核衣壳呈螺旋对称型,有包膜,表面有两种刺突,即HA和溶血素(HL)。抗原稳定,只有1个血清型。

麻疹病毒56℃加热30min被灭活,对紫外线、脂溶性消毒剂及一般消毒剂敏感。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人是麻疹病毒的唯一宿主,急性期患者是传染源,患者在出疹前6d至出疹后3d有传染性。麻疹病毒主要通过飞沫或鼻腔分泌物直接传播,亦可通过污染的玩具、用具等间接接触传播。麻疹传染性极强。麻疹病毒首先在上呼吸道上皮细胞内增殖,后进入血液引起第一次病毒血症。麻疹病毒随后进入全身淋巴组织,大量增殖后再次入血,形成第二次病毒血症,麻疹病毒随之扩散至全身皮肤、黏膜,甚至进入中枢神经系统。麻疹临床表现为高热、咳嗽、畏光、流泪、眼结膜充血等前驱症状,多数患者可在口颊黏膜处出现微小的灰白色、外绕红晕的黏膜斑,称为柯氏斑,对临床早期诊断有一定意义。随后1~3d,患者自耳朵后面、发际开始出现玫瑰色斑丘疹,皮疹很快波及面部、躯干,发展到四肢、手掌和足底,此时病情最为严重。待皮疹出全后,体温开始下降,皮疹逐渐消退,表皮有糠样脱屑。患者一般发病后10~14d可以自然康复,但少数抵抗力低下者,易并发细菌性支气管炎、肺炎等,严重者可死亡。极个别患者多年后出现亚急性硬化性全脑炎。

麻疹病后患者可获得持久的免疫力,一般不会再感染。6个月婴儿可从母体获得抗体,形成自然被动免疫,很少发生感染。

(三)防治原则

接种麻疹减毒活疫苗是预防麻疹的最有效的方法。对接触麻疹患者的易感人群,进行人工被动免疫,注射丙种球蛋白,以预防发病或减轻症状。

知识链接

麻疹、风疹、水痘、猩红热皮疹特征及临床表现比较

①麻疹:高热,上呼吸道感染症状明显,发热后第4天出疹,呈玫瑰色斑丘疹,继而皮疹颜色加深呈暗红色。出疹顺序是先耳后、颈部,再躯干、四肢。患者出疹时体温升高,全身症状加重。并发症有肺炎、喉炎、心肌炎。②风疹:低热,感冒症状轻,发热第1天出现皮疹,呈红色斑丘疹,出疹顺序是先颜面,后四肢及全身,很快出齐,其有耳后淋巴结肿大。③水痘:低热,无感冒症状,出疹时间1d以内。开始为红色斑丘疹,数小时后变成椭圆形、水滴样小水疱,周围红晕,以后水疱破溃、结痂、脱痂,不留瘢痕。出疹顺序是先躯干,后头皮、颜面、四肢。④猩红热:高热,无感冒症状,发热第2天出疹,呈红色针尖状,出疹顺序开始于颈、胸,然后遍及全身皮肤。皮疹特点是在皮肤皱褶处皮疹特别密集。另外,还有杨梅舌、口周苍白圈、扁桃体肿大等临床表现。

三、腮腺炎病毒

腮腺炎病毒(mumps virus)是流行性腮腺炎的病原体。

(一)主要生物学性状

腮腺炎病毒为球形,核衣壳呈螺旋对称型,有包膜,核酸为单股负链RNA。腮腺炎病毒仅有1个血清型。该病毒抵抗力低,56℃加热30min可被灭活,对紫外线及脂溶性消毒剂敏感。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人是腮腺炎病毒唯一宿主。腮腺炎病毒经飞沫传播,儿童易感。流行性腮腺炎潜伏期为2~3周。腮腺炎病毒侵入呼吸道上皮细胞和面部局部淋巴结内增殖后,进入血液随血流侵入腮腺及其他器官,临床表现主要为一侧或双侧腮腺肿大,伴发热、乏力、肌肉疼痛等。病后可获得持久免疫力。

(三)防治原则

发现患者应及时隔离、治疗,防止传播。接种腮腺炎减毒活疫苗是预防流行性腮腺炎的有效措施。我国目前采用麻疹-流行性腮腺炎-风疹三联疫苗(MMR),实施18个月和12岁两次免疫接种法,儿童发病率明显下降。

知识链接

化脓性腮腺炎和流行性腮腺炎的区别

化脓性腮腺炎由细菌感染引起,主要是金黄色葡萄球菌。化脓性腮腺炎的临床表现为发热、血白细胞计数增多,腮腺局部红、肿、痛、热,当病变进入化脓期,挤压腮腺可见脓液自导管口流出。流行性腮腺炎由腮腺炎病毒引起,较多发生于学龄期儿童,临床表现为一侧或双侧腮腺肿大、血白细胞计数不但不增高反而减低或正常,局部症状和化脓性腮腺炎类似,但没有化脓倾向。

四、冠状病毒与SARS冠状病毒

(一)冠状病毒

冠状病毒(coronavirus)是一类有包膜的单链RNA病毒。直径为80~160nm,形状不规则,因包膜上有类似皇冠状的突起而得名。宿主范围广,包括人类、禽类和野生动物等。

冠状病毒感染呈世界性分布,有明显的季节性,冬、春季发病率最高。其在人类主要引起呼吸道感染,临床表现为鼻炎、咽炎等轻型上呼吸道感染症状,偶尔也可引起婴幼儿急性胃肠炎。

病后免疫力不强,人可反复多次感染。目前,尚无有效疫苗进行预防,也无特效药物治疗。

(二)SARS冠状病毒

SARS冠状病毒是引起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SARS)的病原体。自2002年11月在我国广东佛山市报道第一个病例后,该病相继在我国乃至世界上许多国家和地区出现。2003年4月16日,世界卫生组织正式宣布SARS的病原体为一种新的冠状病毒,并命名为SARS冠状病毒(SARS-CoV)。

电镜下,SARS冠状病毒与冠状病毒相似,SARS冠状病毒颗粒呈不规则形,直径为60~220nm,有包膜,其包膜上存在棒状的刺突。SARS冠状病毒对热敏感,紫外线、来苏儿、0.1%过氧乙酸等均可灭活SARS冠状病毒。

SARS感染高峰在秋冬和早春。传染源主要是SARS患者,近距离飞沫传播是主要传播途径,接触患者分泌物后还可通过触摸眼、鼻或口等途径传播,也可经消化道传播。SARS主要的临床表现为发热、干咳、胸闷等症状,伴有头痛、关节酸痛、肌肉酸痛、乏力、轻度腹泻等;严重者出现快速进展的呼吸功能衰竭,病死率极高。

核酸检测法是目前快速诊断SARS的最好方法。对SARS的预防措施主要是发现、隔离患者,切断传播途径和提高机体免疫力。治疗主要采用支持疗法。SARS疫苗的研制已进入临床试验阶段。

五、其他呼吸道病毒

呼吸道病毒还包括副流感病毒、风疹病毒、鼻病毒、腺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等(表6-2)。

表6-2 其他呼吸道病毒生物学性状及致病性

img120

小 结

常见呼吸道病毒有流感病毒、麻疹病毒、腮腺炎病毒、鼻病毒、副流感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腺病毒等。呼吸道病毒感染的传染源是患者和病毒携带者,经呼吸道传播,可引起呼吸道局部病变和(或)呼吸道外组织、器官的病变。呼吸道病毒传染性强,传播快,其所引起的疾病占急性呼吸道感染的90%以上。

复习检测题

1.在急性呼吸道感染中,最常见的病原体是(  )。

A.细菌

B.支原体

C.病毒

D.真菌

E.衣原体

2.最易发生变异,可在人群中造成大流行的病毒是(  )。

A.狂犬病病毒

B.腮腺炎病毒

C.甲型肝炎病毒

D.流感病毒

E.麻疹病毒

3.造成流感病毒世界性大流行的原因是(  )。

A.流感病毒型别多,毒力强

B.流感病毒免疫原性弱,免疫力不强

C.HA和NA之间易发生基因重组

D.甲型流感病毒易形成新的亚型

E.HA和NA易发生基因突变

4.甲型流感病毒亚型分类的依据是(  )。

A.核蛋白

B.HA

C.NA

D.HA和NA

E.RNA多聚酶

韩雪松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