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充血和淤血
充血和淤血都是指机体局部组织或器官的血管内血液含量增多的状态。
一、充血
由于动脉输入血量过多,使局部组织或器官的血管内血液含量增多称为动脉性充血,简称充血(图3-1(a))。充血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发生快,易消退。
(一)原因
各种因素通过神经、体液的调节作用,使血管舒张神经兴奋性增高或血管收缩神经兴奋性降低,引起细小动脉扩张、血流加快,使动脉血输入增加。根据始动原因不同分为生理性充血和病理性充血两种。
1.生理性充血
在正常生理情况下,器官或组织为适应生理需要和代谢增强而发生的充血,称为生理性充血,如发生争吵时的面红耳赤、运动时的骨骼肌充血和进食后的胃肠道黏膜充血等。
图3-1 充血和淤血示意图
注:红色代表动脉,蓝色代表静脉。
2.病理性充血
病理性充血是指在病理状态下的充血,常见于以下几种情况。
(1)炎症性充血:较为常见。主要是在炎症早期,在致炎因子作用下引起神经轴索反射,使血管舒张神经兴奋及血管活性胺类介质释放,使局部小动脉扩张,导致充血。发生在体表的炎症,早期局部的变红和肿胀与局部炎性充血有关。
(2)减压后充血:指局部器官、组织长期受压,导致受压器官组织内的小血管张力降低,当压力突然解除时,受压的小动脉发生反射性扩张引起充血。如绷带包扎过紧突然松开、一次迅速抽放大量腹水或腹腔内巨大肿瘤摘除之后,局部小动脉发生反射性扩张,导致局部充血。严重时可以引起有效循环血量骤减、血压下降、脑供血不足等严重后果。
(3)侧支性充血:由于血栓形成、栓塞等导致局部动脉管腔狭窄或阻塞时,其周围的动脉吻合支(即侧支)发生反射性扩张,输入血量增加,发生充血。
(二)病理变化
肉眼观,充血的组织或器官体积轻度增大,重量增加;充血发生在体表时,由于动脉血中氧合血红蛋白增多,使局部组织颜色鲜红;由于局部组织代谢增强,产热多,使局部温度增高。镜下观,局部组织或器官内的小动脉及毛细血管扩张,充满血液。
(三)结局
充血属于暂时性的血管反应,原因消除后,可恢复正常,通常对机体无不良后果。在多数情况下,充血对机体是有利的。充血时动脉血流加快,运输的氧和营养物质增多,代谢增强,改善了局部营养状况,机体抵抗力增强,可促进疾病恢复。但是在患有高血压病或动脉粥样硬化等疾病的基础上,在某些诱因(如情绪过于激动、劳累等)的作用下,引起脑动脉充血,则可导致脑血管破裂、出血,造成严重后果。
知识链接
临床上的热敷
扭伤引起局部组织肿胀,临床上24h后常用理疗、热敷等方法以减轻肿胀,原理就是利用充血时,局部组织代谢增强,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二、淤血
由于静脉回流受阻,使局部组织或器官的毛细血管和小静脉内含血量增多,称为静脉性充血,简称淤血(图3-1(b))。淤血是一个被动过程,发生缓慢,持续时间长,比充血多见且重要,可发生于局部或全身。
(一)原因
1.静脉受压
静脉受外部各种因素压迫,静脉管腔狭窄甚至闭塞,使血液回流受阻,引起相应器官或组织淤血。如:妊娠时增大的子宫压迫髂总静脉引起下肢淤血水肿;肝硬化时,由于纤维组织增生和假小叶形成,使静脉回流受阻,门静脉压力升高,导致胃肠道和脾淤血。
2.静脉管腔阻塞
静脉内血栓形成或栓塞可引起静脉管腔阻塞而发生淤血。组织内静脉分支较多,相互吻合,静脉淤血不易发生。只有在侧支循环不能有效建立的情况下,静脉管腔的阻塞才会出现淤血。
3.心力衰竭
正常情况下,心脏可将静脉回流的血液等量搏出,当心力衰竭时,心输出量减少,心腔内血液滞留,压力升高,阻碍静脉回流,导致静脉系统淤血。原发性高血压病、二尖瓣狭窄或关闭不全等引起左心衰竭,使肺静脉回流受阻而发生肺淤血。肺源性心脏病、肺动脉瓣狭窄等引起右心衰竭,使上、下腔静脉回流受阻,导致体循环静脉淤血。慢性左心衰竭和肺淤血会引起肺动脉高压,继而影响右心功能,最终出现全心衰竭。全心衰竭时,肺循环和体循环都发生淤血。
(二)病理变化
肉眼观,发生淤血的组织或器官,由于血液的淤积,体积增大,重量增加,包膜紧张;淤血时血流缓慢,引起缺氧,淤血发生在体表时,当血液内脱氧血红蛋白含量大于50g/L时,局部组织呈暗红色或紫蓝色,称为发绀;淤血时局部组织代谢减慢,产热减少,局部毛细血管扩张,散热增加,导致体表温度降低。镜下观,淤血的组织或器官内小静脉及毛细血管扩张,充满血液。
(三)结局
淤血对机体的影响和结局取决于淤血的部位、程度和持续时间的长短及侧支循环代偿情况等,因静脉吻合丰富,若引起淤血的原因能及时排除,对机体的影响较小。淤血时间过长会引起以下结局。
1.淤血性水肿
淤血、缺氧使毛细血管内压增高和毛细血管通透性增高,液体可从血管内漏出,潴留于组织间隙引起淤血性水肿,漏出液积聚在浆膜腔,引起胸腔积液、腹腔积液和心包积液等。
2.淤血性出血
严重淤血、缺氧使毛细血管通透性明显增高,除液体漏出外,红细胞也可漏出到血管外,引起淤血性出血。
3.实质细胞萎缩、变性、坏死
长期慢性淤血使细胞缺氧和营养物质供应不足,酸性代谢产物堆积,轻则引起实质细胞的萎缩、变性,重者可引起局部组织细胞发生坏死。
4.淤血性硬化
由于长期淤血、缺氧和代谢产物的刺激,导致纤维组织增生、网状纤维胶原化、淤血组织或器官质地变硬,称为淤血性硬化。
(四)重要器官的淤血
临床上常见的重要器官的淤血为肺淤血和肝淤血。
1.慢性肺淤血
慢性肺淤血多由左心衰竭引起。肉眼观:肺体积增大,重量增加,呈暗红色,质地变实,切面可挤出粉红色泡沫状液体。镜下观:肺泡壁毛细血管和小静脉高度扩张、充满血液,肺泡腔内有少量水肿液和红细胞、巨噬细胞。当红细胞被巨噬细胞吞噬后,血红蛋白被转变成含铁血黄素,将这种含有含铁血黄素的巨噬细胞称为心力衰竭细胞,简称心衰细胞(图3-2)。长期淤血时,肺间质纤维组织增生及网状纤维胶原化,使肺组织质地变硬,同时由于大量含铁血黄素的沉积,使肺组织呈棕褐色,称为肺的褐色硬化(图3-3)。肺淤血患者临床表现为呼吸困难、发绀、咳大量粉红色泡沫状痰等。
图3-2 慢性肺淤血(镜下观)
注:肺泡壁毛细血管扩张,肺泡腔内可见心衰细胞、水肿液及少量的红细胞。
2.慢性肝淤血
慢性肝淤血多由右心衰竭引起。肉眼观,早期肝脏体积增大,重量增加,包膜紧张,质地变实,切面呈红(淤血)、黄(脂肪变)相间的花纹,状似槟榔的切面,故称槟榔肝;后期因长期淤血,肝内纤维组织增生,形成淤血性肝硬化。镜下观,肝小叶中央静脉及其附近的肝窦高度扩张、充血,严重淤血时使肝小叶中央的肝细胞发生萎缩、变性、坏死,肝小叶边缘肝细胞因淤血性缺氧而发生脂肪变性(图3-4)。长期严重淤血可导致肝脏间质纤维结缔组织增生,形成淤血性肝硬化。
图3-3 肺的褐色硬化
图3-4 慢性肝淤血
注:中央静脉及其附近的肝窦扩张充血,肝细胞发生萎缩,肝小叶边缘肝细胞发生脂肪变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