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炎症的病理类型
炎症的类型,不仅与致炎因子的特性有关,而且还与机体的反应性及炎症部位有关,既使在同一个患者身上,由于免疫功能状态的变化,炎症的类型也可不同。因此,炎症的类型有多种。根据炎症局部变质、渗出和增生哪一种病变占优势,分别将炎症概括性地分为变质性炎、渗出性炎和增生性炎三大类型。
一、变质性炎
变质性炎是以组织、细胞的变性、坏死为主要病变的炎症,而渗出和增生性反应相对较轻,常见于重症感染、中毒及超敏反应等,主要发生于肝、肾、心、脑等实质性器官。由于器官的实质细胞变性、坏死改变突出,故这类炎症常引起相应器官的明显功能障碍。例如:急性重型病毒性肝炎时,肝细胞广泛坏死,出现严重的肝功能障碍;流行性乙型脑炎时,神经细胞变性、坏死及脑软化灶形成,造成严重的中枢神经系统功能障碍;白喉外毒素引起的中毒性心肌炎,心肌细胞变性坏死,导致严重的心功能障碍。
二、渗出性炎
渗出性炎是指以渗出为主要病变的炎症,以炎症灶内有大量渗出物形成为主要特征。根据渗出物的主要成分和病变特点的不同,一般将渗出性炎分为浆液性炎、纤维素性炎、化脓性炎、出血性炎等类型。
(一)浆液性炎
浆液性炎是以浆液渗出为主的炎症。渗出物中主要为含多量白蛋白的血清,其中混有少量细胞和纤维素。浆液性炎好发于疏松结缔组织、皮肤、黏膜、浆膜(如胸膜、腹膜和心包膜等)和滑膜。皮肤的浆液性炎如皮肤Ⅱ度烫伤时,渗出的浆液积聚于皮肤的表皮内形成水疱;黏膜的浆液性炎如感冒初期,鼻黏膜排出大量浆液性分泌物;浆膜的浆液性炎如渗出性结核性胸膜炎,可引起胸腔积液;发生在滑膜的浆液性炎如风湿性关节炎,可引起关节腔积液。浆液性炎一般较轻,病因消除后易于消退。但有时因浆液渗出过多可导致较严重的后果。如:喉炎时严重的炎性水肿,可致呼吸困难;心包腔大量炎性积液时,可压迫心、肺而影响其功能。
图5-5 胸膜纤维素性炎
(二)纤维素性炎
纤维素性炎是以渗出物中含有大量纤维素为特征的渗出性炎症。纤维蛋白是由血浆中纤维蛋白原渗出到血管外,在坏死组织释出的组织因子作用下转化为纤维蛋白,故称为纤维素性炎。纤维蛋白相对分子质量大,其大量渗出是毛细血管和小静脉损伤较重,造成血管通透性升高的表现。HE切片呈红染颗粒状、条索状或网状,多混有多量中性粒细胞及其坏死碎片(图5-5)。
纤维素性炎好发部位及其病变特征如下。
1.黏膜
黏膜特别是在呼吸道和消化道黏膜,病变特征是形成“假膜”。如白喉、细菌性痢疾,其渗出的纤维蛋白与白细胞和坏死的黏膜组织及病原菌等混杂在黏膜表面可形成一层灰白色膜状物(假膜),覆盖于黏膜上,故称“假膜性炎”。由于局部组织结构特点不同,所形成的假膜与深部组织结合较松而易于脱落,如气管白喉(图5-6),脱落的假膜可阻塞支气管而引起窒息,造成严重后果。而咽喉部白喉的假膜,则因其所在黏膜与深部组织结合牢固而不易脱落。
2.浆膜
浆膜病变多见于胸膜和心包膜,病变特征是在胸腔和心包腔出现多量纤维蛋白渗出,并影响呼吸或心脏的功能。如纤维素性心包炎,其心包腔出现大量纤维蛋白渗出,心脏的搏动使心包的脏、壁两层渗出的纤维蛋白呈绒毛状,形成“绒毛心”(图5-7)。少量纤维素渗出,可溶解吸收。多量纤维素渗出不能完全溶解吸收时则容易发生机化,引起粘连,如胸膜粘连、心包粘连(缩窄性心包炎)。
图5-6 气管白喉
注:箭头示假膜形成。
图5-7 纤维素性心包炎
注:渗出在心包腔内的纤维素在心包膜表面呈绒毛状。
3.肺
大叶性肺炎时,肺泡腔内有大量纤维素渗出,导致肺实变。
(三)化脓性炎
化脓性炎是指局部以中性粒细胞大量渗出,并伴有不同程度的组织坏死和脓液形成为特征的一种渗出性炎症。多由葡萄球菌、链球菌、脑膜炎双球菌、大肠杆菌等化脓菌引起。炎症区域内大量中性粒细胞破坏及崩解后释放的溶酶体酶将坏死组织溶解液化的过程称为化脓,所形成的液状物称为脓液,其内主要含大量渗出的中性粒细胞和脓细胞(变性坏死的中性粒细胞),还含有细菌、被溶解的坏死组织碎片和少量浆液。因渗出物中的纤维素已被中性粒细胞释出的蛋白水解酶所溶解,故脓液一般不凝固。根据化脓性炎发生的原因和部位的不同,可表现为不同的病变类型。
1.脓肿
脓肿是局限性化脓性炎,其主要特征为局部组织发生坏死、溶解,形成充满脓液的囊腔(图5-8)。脓肿周围肉芽组织增生,包绕脓肿形成脓肿膜。脓肿膜具有吸收脓液、限制炎症扩散的作用(图5-9)。小的脓肿如疖,若病原菌被消灭,脓液可逐渐吸收、消散。大的脓肿如痈,由于脓液很多,吸收困难,需要切开排脓或穿刺抽脓,而后由肉芽组织修复。
图5-8 肾多发性脓肿(肉眼观)
注:可见多发散在黄白色脓肿灶。
图5-9 肾脓肿(镜下观)
注:可见局限性肾组织坏死,中性粒细胞浸润,中心有菌团。
皮肤或黏膜的化脓性炎,由于局部皮肤或黏膜坏死、崩解脱落,可形成局部组织缺损,称为溃疡。深部脓肿如向体表或自然管道穿破,可形成窦道或瘘管(图5-10)。窦道是指只有一个开口的病理性盲管;而瘘管是指连接了体外与有腔器官之间或两个有腔器官之间的有两个以上开口的病理性管道。例如:肛门周围组织的脓肿,可向皮肤穿破,形成脓性窦道;也可既向皮肤穿破,又向肛管穿破,形成脓性瘘管。脓性窦道或脓性瘘管的管壁由肉芽组织构成,可长期不愈合,并从管中不断排出脓性渗出物。
图5-10 窦道和瘘管
知识链接
临床上常见的疖是单个毛囊、皮脂腺及周围组织形成的脓肿。痈是多个疖互相融合,在皮下脂肪和筋膜组织中形成多数互相沟通的脓肿。瘘管常简称瘘,是一种有两个以上开口的病理性管道,可以是脓肿溃破所致,也可以是其他原因引起。如食管癌直接浸润气管壁后,癌组织坏死使食管与气管相通,形成食管-气管瘘。外科手术后吻合口瘘也较常见。
2.蜂窝织炎
疏松结缔组织中弥漫性化脓性炎称蜂窝织炎,常见于皮下组织、肌肉和阑尾。炎症区组织高度水肿和中性粒细胞弥漫性浸润,与周围组织无明显分界(图5-11)。但局部组织一般不发生明显的坏死和溶解,故单纯蜂窝织炎痊愈后多不留痕迹。
图5-11 阑尾蜂窝织炎
注:可见阑尾壁肌层高度水肿,组织间隙增宽,弥漫性中性粒细胞浸润(包括变性坏死的中性粒细胞)。
3.表面化脓和积脓
表面化脓是指发生于黏膜或浆膜表面的化脓性炎,其特点是脓液主要向黏膜或浆膜表面渗出。
(四)出血性炎
出血性炎症灶的血管损伤严重,渗出物中含有大量红细胞,常见于流行性出血热、钩端螺旋体病和鼠疫等急性传染病。
三、增生性炎
病变主要表现为成纤维细胞、血管内皮细胞和组织细胞增生为主的炎症,称为增生性炎。常伴有淋巴细胞、浆细胞和巨噬细胞等慢性炎细胞浸润。主要见于慢性炎症,但也有少数急性炎症是以细胞增生性改变为主,如链球菌感染后的急性肾小球肾炎,病变以肾小球的血管内皮细胞和系膜细胞增生为主。
(一)非特异性慢性炎
非特异性慢性炎亦称为一般慢性炎症。这类慢性炎症在临床十分常见,病变主要表现为成纤维细胞、血管内皮细胞和组织细胞增生,伴有淋巴细胞、浆细胞和巨噬细胞等慢性炎细胞浸润,同时局部的被覆上皮、腺上皮和实质细胞也可增生。
发生在黏膜的增生性炎,有时黏膜上皮、腺上皮和间质增生,形成向黏膜表面突出的肿物,称炎性息肉。炎性息肉常有蒂与黏膜相连,从数毫米至数厘米大小不等,可为单个或多个。镜下可见黏膜上皮、腺体和肉芽组织明显增生,并有数量不等的淋巴细胞和浆细胞浸润(图5-12)。常见的有子宫颈息肉、鼻息肉等。
炎性增生若形成境界清楚的瘤样肿块,又称炎性假瘤。常发生于眼眶和肺。
图5-12 鼻黏膜炎性息肉
注:息肉向黏膜表面突出,表面被覆单层柱状细胞,间质内水肿,血管充血,各类炎性细胞浸润。
(二)肉芽肿性炎
炎症局部以巨噬细胞及其衍生细胞增生形成境界清楚的结节状病灶,称为肉芽肿性炎。这是一种特殊类型的增生性炎。肉芽肿中巨噬细胞来源于血液的单核细胞和局部增生的组织细胞。巨噬细胞可转化为特殊形态的上皮样细胞和多核巨细胞等。
1.感染性肉芽肿
感染性肉芽肿由结核杆菌、伤寒杆菌、麻风杆菌、梅毒螺旋体、霉菌和寄生虫等引起,能形成具有特殊结构的细胞结节。例如:结核性肉芽肿(结核结节)主要由上皮样细胞和一个或几个郎格汉斯细胞组成(图5-13);伤寒肉芽肿(伤寒小结)主要由伤寒细胞组成。
图5-13 结核性肉芽肿
2.异物性肉芽肿
异物性肉芽肿由外科缝线、粉尘、滑石粉、木刺等异物引起。病变特征以异物为中心,围以数量不等的巨噬细胞、异物巨细胞、成纤维细胞和淋巴细胞等,形成结节状病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