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应激与相关疾病
许多疾病或病理过程都伴有应激反应。一般将应激直接引起的疾病称为应激性疾病,如应激性溃疡;而将应激诱发的疾病称为应激相关疾病,如高血压病、溃疡性结肠炎等。
1.应激性溃疡
应激性溃疡是指患者在遭受强烈或持久应激原(如大面积烧伤、严重创伤和脑血管意外等)作用下而发生的胃、十二指肠黏膜急性病变,主要表现为黏膜糜烂和浅表溃疡,少数溃疡可较深或穿孔,溃疡侵蚀大血管,可引起大出血,严重者可导致患者死亡。应激性溃疡是一种急性溃疡,在应激原消除后溃疡可在数天内完全愈合。
应激性溃疡的发生机制:①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兴奋,胃和十二指肠黏膜小血管强烈缩,使黏膜缺血、缺氧,导致胃黏膜屏障破坏;②糖皮质激素增多抑制胃黏液的合成和分泌,使胃肠黏膜细胞的蛋白质合成减少、分解增强,从而削弱黏膜屏障功能;③由于黏膜屏障破坏,胃液中的胃酸和胃蛋白酶及反流入胃的十二指肠液中的胆汁酸等可导致胃黏膜损伤。
2.应激与原发性高血压
持续的负性情绪因素,如焦虑、恐惧、愤怒及抑郁等均诱发或加重原发性高血压,其发生机制:①交感-肾上腺髓质兴奋,血管紧张素、血管加压素分泌增加,使外周小动脉收缩,外周阻力增加;②醛固酮、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多,导致钠水潴留,血容量增加;③糖皮质激素分泌增多使血管平滑肌对儿茶酚胺敏感性增强。另外,情绪心理应激可能通过激活高血压的遗传易感性基因而诱发高血压的发生。
3.应激相关精神障碍
应激相关精神障碍可分为以下三类。
(1)急性心因反应:精神障碍出现在应激原作用后数分钟至数小时内,可表现为伴有情感迟钝的精神运动性抑制,如不言不语、呆若木鸡,对周围事物漠不关心。也可表现为伴有恐惧的精神运动性兴奋,如兴奋、恐惧、喊叫、四处乱跑,甚至痉挛发作。一般一周内缓解。
(2)延迟性心因性反应:精神障碍一般出现在严重而剧烈的精神打击后(如战争、地震、严重交通事故、被强暴、被抢劫等)数周或数月,主要表现反复有重现创伤性体验(如做噩梦、易触景生情)和易出现惊恐反应(如心慌、出汗、经常惊醒等)。多数患者可恢复,少数可长达数年之久。
(3)适应障碍:表现为抑郁、焦虑和烦躁等情感障碍,伴有社会适应不良,学习工作能力下降,与周围接触减少等表现。患者本人常存在心理脆弱和人格缺陷。多发生在应激事件或环境变化一个月内,持续时间一般不超过6个月。
知识链接
本节介绍了应激与原发性高血压的关系,事实上应激与许多心身疾病有关。心身疾病是一类与心理社会因素关系密切的躯体疾病,心理社会因素可以是主要的病因或诱因。心身疾病种类繁多,如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症、过度换气综合征、消化性溃疡、溃疡性结肠炎、糖尿病、甲状腺功能亢进、神经性皮炎、月经失调、恶性肿瘤等。统计资料显示,在综合医院就诊的初诊患者中,约1/3患者所患疾病为心身疾病。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心身医学受到了广泛重视。
小 结
能力检测
一、名词解释
应激 应激原 热休克蛋白
二、简答题
1.应激原有哪几种?
2.应激时全身反应表现在哪几个方面?
3.简述应激时机体的代谢和功能的变化。
4.应激相关性疾病有哪几类?
三、单项选择题
1.下列应激原中不属于外环境因素的是( )。
A.高温 B.工作紧张 C.创伤
D.化学毒物 E.电击
2.下列应激原中不属于社会心理因素的是( )。
A.生活工作紧张 B.不良人际关系 C.离婚
D.亲人意外伤害 E.外伤
3.应激时蓝斑-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兴奋直接引起下列哪些激素分泌增加?( )
A.糖皮质激素 B.胰岛素 C.抗利尿激素
D.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 E.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
4.应激时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轴兴奋直接引起下列哪种激素分泌增加?( )
A.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 B.糖皮质激素 C.胰岛素
D.T3和T4 E.黄体生成素
5.关于热休克蛋白的描述,错误的是( )。
A.是一组蛋白质 B.在细胞内发挥作用
C.有助于维持细胞结构 D.能促进细胞功能恢复
E.只有在热刺激时产生
6.下列哪项不符合应激时机体的变化?( )
A.心率加快,血压升高 B.糖、脂肪、蛋白质分解代谢均增强
C.外周血管收缩 D.消化功能下降
E.免疫功能弱后强
7.属于应激性疾病的是( )。
A.高血压病 B.消化性溃疡 C.糖尿病 D.应激性溃疡 E.肿瘤
四、病例分析
患者,男,23岁,夜市小吃摊厨师。夏天一个晚上,由于争拉顾客与邻摊位厨师发生纠纷,两人互不相让,矛盾不断升级,邻摊位厨师竟用大勺子舀起锅里滚烫的色拉油泼向光着膀子的患者,致使患者胸腹部和双上肢等处大面积烧伤,当即送往医院治疗。医院外用烧伤药、静脉补液、应用抗生素等治疗,伤势逐渐好转。但在入院后第5日出现柏油样大便,大便潜血试验(++++)。胃镜检查发现,胃黏膜充血,有多处表浅溃疡,溃疡处有新鲜出血。医生给予止血剂及内服洛赛克(抑制胃壁细胞分泌胃酸)等治疗,3日后大便转黄,潜血试验阴性。
问题:对胃部病变做出诊断,分析其发生机制。
(黄敬堂)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