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感染性心内膜炎
感染性心内膜炎是由病原微生物直接侵袭心内膜,特别是心瓣膜而引起的炎症性疾病。病原微生物有细菌、真菌、立克次体等,以细菌最常见,故又称为细菌性心内膜炎。通常分为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和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两类,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更为多见。
一、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
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是一种急性化脓性炎症,主要由致病力较强的化脓菌引起,如金黄色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肺炎球菌等。通常心脏以外的其他部位先发生感染,如化脓性骨髓炎、痈等,当机体抵抗力下降时,细菌入血引起败血症、脓毒血症而侵犯心内膜。
病变主要在二尖瓣和主动脉瓣,受累心脏瓣膜上形成赘生物。赘生物主要有脓性渗出物、血栓、坏死物质和大量细菌菌落混合而形成。赘生物体积较大,质地松软,呈灰黄色或灰绿色,破碎后形成含菌性栓子,可引起心、脑、肾、脾等器官的感染性梗死和脓肿。严重者瓣膜可发生破裂、穿孔或键索断裂,引起急性心脏瓣膜功能不全。
本病起病急,病程短,病情严重,患者多在数日或数周内死亡。
二、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
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发病前,往往患有风湿性心瓣膜病、先天性心脏病等器质性心脏病变。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主要由毒力相对较弱的草绿色链球菌引起(约占75%),少数由其他链球菌、肠球菌、真菌和立克次体引起。这些病原体多从机体内某一感染灶(如扁桃体炎、牙周炎、咽喉炎、骨髓炎等)侵入血流,也可因拔牙、心导管及心脏手术等医源性感染所致。
病变主要发生在二尖瓣和主动脉瓣,三尖瓣和肺动脉瓣较少受累,主要表现为原有病变瓣膜上形成赘生物(图13-8)。赘生物大小不一,单个或多个,质松软,易破碎、脱落。赘生物由血小板、纤维素、坏死组织、炎细胞、细菌团等组成。严重者受累瓣膜可出现溃疡、穿孔等病变。
本病起病较隐匿,病程较长,可迁延数月甚至1~2年。临床上主要有以下几方面表现。①瓣膜病变:瓣膜瘢痕形成和腱索的增粗缩短,可引起瓣膜口狭窄和(或)关闭不全,原有心瓣膜病变加重;若瓣膜穿孔或腱索断裂,则可引起急性瓣膜功能不全。②栓塞:赘生物脱落可形成动脉栓塞,多见于脑,其次为肾、脾,局部发生梗死。③变态反应:因微栓塞的发生引起局灶性或弥漫性肾小球肾炎;皮肤出现微血管炎,表现为红色、微隆起、有压痛的小结节,称Osler小结。④败血症:赘生物含有细菌,脱落后进入血液,并在血中繁殖;患者有长期发热、脾大、贫血、皮肤和黏膜及眼底有小出血点等表现。
图13-8 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
注:图中可见二尖瓣膜上形成赘生物。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