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暴发性出血病 病毒性出血病区别

暴发性出血病 病毒性出血病区别

时间:2023-05-1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肾综合征出血热以前称为流行性出血热,是汉坦病毒引起的自然疫源性疾病,主要病变为毛细血管损伤及出血,临床表现为发热、出血、休克和急性肾衰竭。肾综合征出血热的病变几乎累及全身各个器官,其基本病变是小血管的损害,以毛细血管最为突出。肾综合征出血热的病变在肾、心、脑垂体及肾上腺等器官最为明显。随着对肾综合征出血热诊断及治疗水平的不断提高,其死亡率已大幅度下降。肾综合征出血热治愈后可获得持久而稳定的免疫力。

第六节 肾综合征出血热

肾综合征出血热以前称为流行性出血热,是汉坦病毒引起的自然疫源性疾病,主要病变为毛细血管损伤及出血,临床表现为发热、出血、休克和急性肾衰竭。全年均可发病,以冬季流行为主,男性和青壮年多见。

一、病因及发病机制

本病多由感染汉坦病毒引起,鼠类是主要的自然宿主和传染源,黑线姬鼠是野外和农业区的主要传染源,褐家鼠是城镇居民区的主要传染源,实验室大鼠、小鼠也可传播本病。一般认为吸入被污染的尘埃或食入被污染的食物,病毒即可以经呼吸道、消化道侵入人体。被鼠咬伤或皮肤伤口接触带病毒的鼠类血液、分泌物或排泄物也可能导致感染。

肾综合征出血热的发病机制还不甚清楚,目前认为,一方面病毒感染能导致感染细胞功能和结构的损害;另一方面病毒感染诱发人体的免疫应答和各种细胞因子的释放,既有清除感染病毒,保护机体的作用,又能引起机体组织损伤的不利作用。

二、病理变化

1.基本病理变化

肾综合征出血热的病变几乎累及全身各个器官,其基本病变是小血管的损害,以毛细血管最为突出。其主要变化包括:①血管明显扩张、充血和淤血;②内皮细胞肿胀、变性、坏死,管壁纤维素样坏死,微血栓形成;③血管壁通透性增高、脆性增加引起广泛性水肿和出血;④严重者可引起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2.各器官病理变化

肾综合征出血热的病变在肾、心、脑垂体及肾上腺等器官最为明显。肾髓质、脑垂体及肾上腺严重充血、出血、坏死以及心房内膜下弥散性出血是本病最典型的病理变化,可作为病理诊断的主要依据。

(1)肾损害:肉眼观,肾体积增大,质软,髓质呈暗红色,髓放线条纹消失,部分病例可见小的楔形坏死灶;皮质因贫血呈苍白色。肾盂黏膜有不同程度的出血,严重者出血可波及整个肾盏、肾盂甚至输尿管上段的黏膜。镜下观,肾髓质充血、出血。肾小管肿胀、受挤压而变形。肾小管上皮细胞变性坏死,管腔内可见蛋白管型。肾间质有轻微的炎症反应,肾盂黏膜下有少量单核细胞和淋巴细胞浸润。

(2)脑垂体和肾上腺病变:脑垂体病变主要发生在垂体前叶,肾上腺病变则以皮质网状带变化最为明显。病变部位可见广泛的充血、出血及微血栓形成,重者可见大片的凝固性坏死。

(3)心脏病变:心脏重量常明显增加,可达500g左右。心脏的各层组织均可见点状出血,以右心房和右心耳内膜下的大片状出血为特点。镜下观可见心肌纤维不同程度的变性和坏死、间质水肿及炎细胞浸润、小血管内微血栓形成等改变。

(4)其他器官病变:肝的病变主要表现为肝窦扩张充血,肝细胞水肿和脂肪变性,肝小叶的中间带可出现小的凝固性坏死灶;胃肠黏膜有大片状出血;肺组织可见明显的充血、水肿乃至出血;球结膜、眼球周围组织常因液体渗出而出现水肿;肾周围组织可因水肿而呈胶冻样;皮肤、黏膜等处常有点状甚至大片的出血;脑组织也可出现水肿、出血、微血栓形成及神经细胞变性等病变。

三、病理临床联系

肾综合征出血热典型病程可分为五期,包括发热期、休克期、少尿期、多尿期和恢复期。

1.发热

患者可出现持续性高热,以稽留热和弛张热多见,发病后1~2日体温达到高峰,一般持续5~6日。常伴有头痛、腰痛、眼眶痛及醉酒面容。

2.出血

全身广泛性出血是本病的突出表现之一,于发病后2~3日出现,并呈进行性加重,常在皮肤、黏膜、浆膜和多器官出现点状、斑状、甚至大片状出血。浆膜腔可有血性积液,内脏器官的出血则可表现为呕血、咯血、尿血及便血等。

3.休克

大多数患者在发病后5日左右发生低血压和休克。休克基本上属低血容量性休克,与血管壁的直接和间接损害、DIC、神经内分泌调节功能紊乱、心肌损害等多种因素有关。

4.急性肾衰竭

本病患者在经过低血压休克期后,几乎都要经历少尿期、多尿期和恢复期等典型的急性肾衰竭过程。在少尿期和多尿期要加强护理,注意尿量的变化和水、电解质的平衡。

四、结局及并发症

随着对肾综合征出血热诊断及治疗水平的不断提高,其死亡率已大幅度下降。肾综合征出血热治愈后可获得持久而稳定的免疫力。其常见的并发症包括腔道出血、肺水肿、心功能不全、中枢神经系统并发症及继发感染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