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预防维修制和后勤工程学
(一)预防维修体制
美国于1925年提出预防维修,其英文表达为Preventive Maintenance(简称PM)。预防维修基本上是以检查为主的维修体制,其出发点是改变原有的事后维修做法,防患于未然,减少故障和事故,减少停机损失,提高生产效益。这一维修体制相对于传统的维修,是一大进步。但由于当时的检查手段、诊断仪器设备还比较落后,有些故障,尤其是深层次的故障,不一定能及时发现,因而也就很难避免故障停机和事后维修。这一维修体制以设备实际状况为根据,安排维修计划,比较注意维修的经济性。与前苏联的计划预修制比较,这也是它的特长。
在原预防维修体制的基础上,1954年美国又提出生产维修思想,其英文名称为Productive Maintenance(简称也是PM)。生产维修体制是以生产为中心,为生产服务的一种维修体制,它由四种具体的维修方式构成:
1.维修预防(英文名为Maintenance Prevention,简称MP) 维修预防是一种很好的思想,它提倡在设计制造阶段就认真考虑设备的可靠性和维修性问题,从设计、生产上提高设备品质,从根本上防止故障和事故的发生,减少和避免维修。英国设备综合工程学的概念也包含或吸收了美国维修预防的思想。
2.事后维修(英文名为Breakdown Maintenance,简称BM) 事后维修是最早期的维修方式,即出了故障再修,不坏不修。之所以仍保留这种维修方式:一是因为设备检聋诊断不可能把所有的故障隐患全部发现,设备故障在生产中时有发生;另一方面,这种维修方式是比较经济的,对于简单或不重要的设备,可以采用这种维修方式。
3.改善维修(英文名为Corrective Maintenance,简称CM) 改善维修是不断利用先进工艺方法和技术,对设备进行改造,改正设备的某些缺陷和先天不足,提高其先进性、可靠性及维修性,提高设备的利用率。这一思想类似我国后来提出的技术改造。实事求是地讲,任何先进的设备总是相对的,总存有某些不足之处,总有可以改进的地方。通过维修同时对设备进行改造,使之更完善,这显然是一种事半功倍的好方法。
4.预防维修(英文名为Preventive Maintenance,简称PM) 美国的预防维修以检查为基础,包括定期维修和预知维修两方面的内容。预知维修是利用检测、状态监测和诊断技术对设备状态进行预测,有针对性地安排维修,事先加以排除,从而避免和减少故障停机损失。
(二)后勤工程学
美国是两次世界大战中逐渐发展起来的工业国家。随着生产的发展,必然带来对设备管理认识的升华。后勤工程学的英文名字是Logistics,是美国20世纪60年代新兴的一门科学,它起源于军事工程,是研究武器装备存储、供给、运输、修理、维护的新兴科学,它是经典的后勤学吸收了寿命周期费用和可靠性、维修性工程等现代理论而形成的。
1.后勤工程学的定义和产生背景 后勤工程学在军事上和工、商业有不同的定义。在军事上的定义为:计划和执行军事力量移动和维修的科学。在工业、商业上的定义为:材料流通,产品分配、运输、采购、存储及技术服务的科学。后勤工程学的内容包括:后勤学导言(范围/系统寿命周期,语言);评价指标(可靠性、维修性、供应保障、有效度、经济效果指标等);后勤保障分析(费用效果、修理等级、最优系统、设备组合设计/设备构型方案的选择、可靠性——维修性评价);系统设计的后勤保障;试验与评价、生产与构筑(生产与构筑要求、工业工程和运行分析、质量管理、生产运行等);系统运行与保障;后勤保障管理等。后勤工程学的内容及应用范围比较广泛,它的目标是追求设备寿命周期费用的最经济。
在军事上,后勤工程主要指系统和装备的保障,涉及装备的维修计划、保养、物资供应、运输、装卸、技术资料管理及人员培训等。后勤工程学最早提出寿命周期费用的概念,它还吸收了可靠性的理论,成为军事和工商业全系统综合管理和保障的比较彻底的科学。
近年来,受当代世界上科学技术、社会及经济发展的影响,人们已在更广阔的规模上认识“后勤”这个概念。后勤学的领域正在以迅猛的速度发展着,美国后勤工程师学会(The Society of Logistics Engineers,SOLE)把后勤工程学的定义补充为:“对于保障目标、计划、设计和实施的各项要求,以及资源的供应与维持等有关的管理、工程与技术业务的艺术与科学。”
2.后勤工程学的若干基本用语
(1)系统工程 它将科学上和工程上的成果应用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通过反复运用功能分析、综合、优化、定义、设计、试验和评价的方法把一项运行的要求转变为一套系统性能参数和较优的系统构型和描述。
②将有关各项技术参数综合起来,并保证所有的物质、功能和程序等方面协调一致,使整个系统的定义和设计处于优化。
③将可靠性、维修性、后勤保障、人身安全、可制造性、稳固耐久性、结构完整性、人员因素和其他有关特性结合到总的成果之中。
在功能细节和设计要求演化中,系统工程研制过程是把运行经济和后勤因素达到适当的平衡作为奋斗的目标的。工程过程采用循序和反复进行的方法来解决费用效率的问题。通过这个方法引出的信息用于规划和把工程成果与系统结合为一体。
(2)后勤保障 后勤保障是指为了使系统在计划的寿命周期内,具有有效和经济的保障所需要考虑的全部内容,具体如下:
①维修规划:维修规划应贯穿在系统设计、制造、使用的各个阶段。以维修规划为中心,把相关的后勤保障统筹起来。
②供应保障:主要指备件、配件、消耗品的管理,软件试验,保障设施/运输装卸设备、培训设备、技术文件的筹集,仓储业务,原材料及零配件的采购和分配,维修人员的提供。
③试验和保障设备:各种工具、监测设备、诊断检验设备、计量校准设备、维修设备。
④运输和装卸:全部运输和装卸设备、容器、包装材料和设备、存储运输设备及运输工作本身。
⑤人员和培训:安装、检查、运行、装卸和维修的全部人员的培训。对作业人员的工作量和水平,对维修工作量和难度都要进行量化。
⑥设施:工厂、房地产、房屋、车间、实验室、修理设施、基础设施、活动建筑及公共设施(如热、电、水、能、环境、通信等)。
(3)综合后勤保障 综合后勤保障是指管理职能,即向服务对象提供规划、资金和手段上的支持,保证其获得性能满意的设备,并在寿命周期内能高效、经济地得到后勤保障。
(4)后勤保障分析 后勤保障分析是指在系统研制初期,采用定量的方法对后勤保障的方案、内容、维修、寿命周期费用进行分析,并对用户使用过程中后勤保障能力进行评定。这种分析是反复进行的,旨在不断地反馈和优化。
(5)维修等级 维修等级是根据作业复杂程度、对人员技术水平的要求及所需设施来划分的,共分三级:
①使用部门维修:即用户的现场维修,如定期检查、清扫、维护、调整、局部更换零件、部件等,这是初级的、基本的维修、维护;
②中间维修:由固定的专职的部门和设施,以流动或半流动方式对装备进行专业化维修,一般配备带有测试仪器、维修工具及备品、配件的专用车到现场进行维修服务,能较快地排除故障,恢复设备功能。中间维修对维修人员的技术水平要求较高。
③基地维修:这是最高级的维修:由基地固定的专业修理厂进行设备的维修。这些厂一般配备先进的、复杂设备和备件,修理工作效率高,甚至可以流水作业。维修人员的专业素质一般比较高,维修质量和效率均比较好。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