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我国医疗设备管理信息系统发展状况
20世纪80年代初期微型计算机开始进入我国,随着关系型数据库技术的广泛应用,各种信息系统软件迅猛发展,医疗设备信息系统工作也开始在各个医院、医科大学、科研院所开展起来。由于发展初期计算机人员匮乏,大多数管理人员对计算机参与管理的认识还很肤浅,所以应用开展工作并不顺利。尽管不少部门购置了微型计算机,但是基本上都是仅仅建立了医疗设备数据库,而且数据格式不规范,信息量也很小,完整的医疗设备信息系统软件还很少见。
在此情况下,卫生部为迅速提高医疗设备的管理水平,先后多次研究、制定了标准化的数据格式和管理软件功能标准,同时决定在全国卫生部门使用统一的数据库格式和医疗设备管理软件。1988年5月在上海医科大学对技术上比较成熟的六个医疗设备管理软件进行了评选,与会专家一致推选中国中医研究院和湖南医科大学编制的两个软件作为卫生部推荐的优秀软件,在进一步完善后向全国推广。同年,上述两个软件又分别通过了卫生部组织的计算机和医疗设备管理两个方面专家的技术鉴定,并从1989年起开始在全国推广使用。1992年卫生部利用这两个软件采集了卫生部直属单位万元以上医疗设备的技术数据,建立了相关的数据库,大大推动了医疗设备信息系统工作的开展。
到1992年全国大约有百家医疗机构使用了中国中医研究院编制的医疗设备信息系统软件。当时用户较多、功能较完善还有北京化工大学、湖北中医学院等单位编制的医疗设备信息系统软件。除了这些相对完整的管理软件外,一些和医疗设备管理有关的其他计算机软件也纷纷面市,如:CT技术参数咨询软件、低值易耗物资管理软件等。
20世纪90年代中期随着微型计算机技术的高速发展,其操作平台(磁盘操作系统,即DOS系统)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Windows(视窗)操作系统完全取代了DOS系统。多任务、多媒体的工作方式使得计算机的操作者可以方便地开展各种工作,一些以前受技术限制不能完成的工作,如医疗设备图片的检索也可以轻而易举地实现,大容量、高速度对各类信息系统的开发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同时医疗设备的管理要求也在不断地加强和提高,这使得原有的医疗设备信息系统软件已经落伍,必须开发新的版本以适应新的要求。
1997年在卫生部计划财务司的领导下,由中国中医研究院牵头,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大学医学部、北京市卫生局等单位参加共同研制开发医疗设备信息系统软件的新版本。经过两年的编制,1999年初开始在部分单位试用,1999年10月起在全国范围内推广使用。
这套医疗设备信息系统软件是以卫生部1995年发布的《医疗卫生机构仪器设备管理办法》作为中心设计思想,以医疗设备的全过程管理作为设计基础,以《全国卫生行业医疗器械、仪器设备(商品、物资)分类与代码》(WS/T 118—1999)作为标准化依据,以视窗(Windows)方式作为操作方法的新型管理软件。
该软件已连续3年为卫生部采集了全国医疗机构的医疗设备数据,并被全国近500家(包括各省市卫生厅局在内)的医疗机构使用。目前正在积极策划第三代医疗设备信息系统软件的开发。
随着计算机网络化技术的不断发展,目前多数大中型医院已逐渐不使用单独的设备管理信息系统,而把其放入医院计算机信息系统作为一个子系统。
从目前情况分析,医疗设备信息系统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仍不理想,普及率很低,不少单位仍然停留在手工管理阶段。在一些已经开展医疗设备信息系统的单位,管理软件的应用也并不理想。造成上述问题的主要原因:一是重视程度不够,二是条件限制,三是各种管理软件都存在一些不足。
随着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迅速发展,医疗设备所占医院固定资产的比例越来越大,因此,必须重视医疗设备管理部门的现代化管理水平的提高。现代化管理的重要手段是计算机的广泛应用。根据我国目前现有县级医疗机构的实际经济情况,计算机应用于管理是完全可能的,关键是省、市级卫生主管部门的重视程度。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