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节 二维斑点追踪技术评价左心室不同步性
目前,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ardiac resynchronization therapy,CRT)已成为治疗慢性顽固性心力衰竭的一个重要手段。以传统的心电图QRS波间期评价心脏收缩非同步,约30%的患者治疗后症状无明显改善。二维斑点追踪及速度向量技术不受角度的影响,可测量径向与圆周方向的运动,从而更加全面地评价心脏运动的同步性,已被一些学者尝试用于预测及随访CRT疗效。最常用的指标是以室间隔与后侧壁径向应变的达峰时间差值≥130ms代表左心室不同步。Suffoletto等对64名心力衰竭患者于CRT治疗前运用二维斑点追踪量化心脏径向的非同步性,结果显示,径向应变达峰时间的差值预测CRT后即刻疗效具有91%的敏感度和75%的特异度,而预测远期的疗效具有89%的敏感度和83%的特异度。Cannesson等人的研究同样证实了速度向量技术的有效性。研究表明,用TDI的纵向应变与二维斑点追踪方法的径向应变相结合来评价左心室的收缩不同步性,两者结合预测左心室EF对CRT的反应,敏感度为88%,特异度为80%,明显好于仅用一种技术来判断。
有作者报道心力衰竭患者CRT治疗有效者,左心室长轴、短轴和环向方向的同步性均得到改善,达峰时间显著缩短。有研究在CRT治疗前及治疗后3个月用斑点追踪技术分别测定收缩期的平均环向、径向及纵向应变及扭转。结果发现,CRT治疗后,平均环向及径向应变均得到改善,增加的平均环向应变与左心室EF的增加相关。对CRT有反应的患者左心室扭转并没有得到改善,CRT治疗后左心室短轴功能及左心室扭转的改善也不一定伴有纵向功能改善。随访3个月后发现,左心室短轴功能的改善引起左心室整体功能的改善,而非长轴的功能及左心室扭转。因此平均环向应变有可能用来预测CRT治疗后的疗效。
速度向量技术还可用于标测异位起搏点,评价束支传导阻滞、室性期前收缩、显性预激的同步性。据报道,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CLBBB)患者左心室心肌出现显著收缩延迟与不同步,侧壁尤为显著;室性期前收缩患者在早搏周期内,异位起搏点处心肌收缩明显早于其余室壁,心室收缩不协调;预激患者出现特征性的局部心肌收缩早期提前收缩,收缩中、晚期收缩同步性并无明显影响,径向收缩峰值应变达峰时间基本一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