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情四 治疗师对儿童反应的处理方法
治疗师运用技巧引发儿童的适当反应。对于儿童的反应,治疗师也要有适当的处理技巧,以有效地促进儿童的能力及学习动机。处理技巧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示范与提示
儿童若缺乏反应或反应不当时,应予以示范,帮助其达到治疗要求。若儿童仍反应不正确,可予以口语或手势的提示,降低困难度,提高反应的正确率,维持该项训练的兴趣;若多次示范提示均无效时,治疗师应检讨自己所采用的方法是否适用于该儿童,应尽早改变治疗方案,以减轻双方的挫折感,增加儿童的学习兴趣。
(二)扩展与延伸
扩展是在儿童讲话的同时,治疗师予以语言回应,保留了儿童讲话的主要内容,将儿童不足的话语补充起来。如儿童说“吃饭”,治疗师则可说“对,弟弟吃饭”。儿童往往会自然而然地部分或完整地重述治疗师的话。扩展的同时,治疗师也可就儿童说话的主题延伸其内容,如前例,治疗师可说“对,弟弟吃饭好乖”。也就是说,除了对儿童的口语给予适当的赞同外,还让他注意到两句话的关联,从而更有效地提高其能力。
(三)说明
当儿童正在进行某一活动的同时,治疗师可时时予以相关的说明。如儿童在玩玩具,可问“你在做什么”,儿童答“车车”,可予以扩展说“对,你在玩车车”。进而说“车车跑得很快,很好玩对不对”,对尚无口语的儿童亦可常从旁解释他目前正进行的事情,使其理解语言的用途,因为儿童的行为若常得到他人的说明,能增进语言的表达。
(四)鼓励
鼓励可使儿童乐于学习、勤于学习,鼓励儿童的行为大致分两种方式。
(1)物质鼓励:对儿童的反应给予物质上的鼓励,如吃东西、玩玩具等。
(2)精神鼓励:对儿童的反应给予精神上的鼓励,如口头的称赞、贴星星或大人愉悦的表情等。
一般视儿童的个性、喜好,选择适当的鼓励方式,二者可同时应用。但在治疗中使用过分吸引儿童的玩具或食物作为增强物,反易造成干扰而中断治疗,应避免;如能在治疗结束时才呈现,则可能有良好效果。所以增强物呈现的方式及呈现时间均应有周全的考虑。
五、增进互动沟通的技能
言语治疗可提高儿童认知、理解与表达能力,最重要的是要使儿童成为有效的沟通者,达到学以致用的目标。一般的策略如下。
(1)详细记录分析儿童日常的作息、喜好与能力,了解儿童在何时何地可能会有某些常规活动与反应。
(2)安排儿童在较自然的情境中,使用已学得的语句。例如儿童在治疗中学到的词汇,可安排在家中练习,甚至自然应用出来。
(3)随时注意儿童,取得儿童的注意再说话,常与儿童保持眼神接触,并注意儿童开始沟通的表现。如可将物品置儿童手不可及之处,指导儿童表达需求,当儿童出现口语或非口语的沟通行为时,立即予以回应,同时可问简单的问题,如“你是不是要拿汽车”或给予说明,如“明明拿到汽车了”。
(4)与儿童谈此时此地的事情,问儿童有意义的问题,使儿童较能意会而维系沟通行为,并容许有停顿时间,让儿童有模仿或思索的机会。
(5)时常自然地给予儿童说明、描述,并常以不同的方式示范新的语汇或词句,并要求其模仿练习。
(6)儿童使用新的语汇或词句时,应予以鼓励赞许,并可适当地扩展,使其能进步到较高的语言阶段。
(7)儿童以非口语行为沟通时,也要立即给予反应,并用词句来进行说明、解释,使其了解语言沟通并乐于沟通。
(8)多利用系列性图片看图说话、复述故事,开展故事接龙、角色扮演等活动,练习眼神接触、轮流发言、回答、说明、维持话题等技巧。
(9)以鼓励代替矫正,可以使孩子有时间自己进行修正,同时会增强孩子自尊心、自信心、成就感,对训练更加有兴趣。
六、训练程序的制订
根据儿童的年龄、训练的频率设定3个月至1年的训练目标。以评定的结果作为训练的起点、制订训练程序,选定具体的训练顺序与训练材料。各种症状类别的训练目标及训练程序如下。
(1)言语符号尚未掌握(A群) 以获得言语符号(理解)与建立初步的交流关系为目标,先建立符号的理解,再形成基础性概念,重点是首先导入手势语、幼儿语等象征性较高的符号。
(2)语言表达困难(B群) 训练目标为掌握与理解水平相一致的语言表达能力。此时训练并不是始终进行表达方面的训练,而是与理解性课题共同进行,还要将言语符号的水平进一步提高。重点是将手势语、口语作为有意义的符号实际性地应用,在表达基础形成的同时从手势符号向言语符号过渡。
(3)发育水平低于实际年龄(C群) 训练目标是扩大理解与表达的范围。要进行提高理解方面的训练,同时也要进行表达、基础性过程等各侧面的平衡性训练,还要导入符合水平的文字学习、数量词学习、提问与回答方面的训练。
(4)言语符号理解但不能说话(过渡群) 训练目标为获得词句水平的理解,全面扩大表达范围。在提高理解水平的同时也要提高表达方面的能力。与C群相同,不能始终进行表达方面的训练,首先可以导入用手势符号进行表达的训练。
(5)交流态度不良(Ⅱ群) 根据言语符号的发育阶段进行以上训练。对于交流态度不良儿童的训练,要以改善其交流态度为目的进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