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护理人员的心理品质

护理人员的心理品质

时间:2023-05-1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护理工作头绪繁杂,病人病情变化多端,这就要求护理人员应当具备“注意”的全部优秀品质。除了上述“注意”的优良品质,最为重要的还是“注意”的灵活性,因为护理工作头绪多,紧急情况多,意外事情多,

第二节 护理人员的心理品质

一、护理人员心理品质的概念、结构及要求(一)护理人员心理品质的概念

护理人员心理品质是护理人员的认知活动、情感活动和意志活动的有机结合。它体现着护理人员独特的精神风貌,反映护理人员个体对己、对人和对事的态度、情感及行为模式。

(二)护理人员心理品质的结构

心理品质包括一个人的性格品质、心理能力、心理动力、心理健康状况及心因性行为五个方面。

1.性格品质

性格是指人对现实的态度和其行为方式中表现出来的稳定的心理特征,在人的个性中具有核心意义。不同的性格品质在自身及社会价值上存在着质的差别,有优劣之分,将直接或间接制约其他方面。同时,它的形成是在心理能力的训练中,在心理动力的促动下,在心理健康状态的影响下,在行为结果的反馈中逐步强化、积淀而成的。

2.心理能力

心理能力主要是指一个人从事心理活动所需要的能力,如自我意识能力、自我发展及人际关系的协调能力,适应社会、生活与环境的能力等。这些能力的形成当然是综合素质作用的结果,但首先离不开优良的性格品质、强大的动力、健康的心态及良好的行为习惯,其强弱又反作用于心理品质的其他方面,并直接制约行为表现。

3.心理动力

心理动力是指由个体的需要、兴趣、动机以及信念、理想、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等个性心理倾向所产生的,来自主体自身的驱动力。它既有动力大小的量的水平差异,同时,因其行为的目的指向所带来的结果可能有益也可能有害于自身或社会,因而在考察其心理动力大小的同时,还应当注意其动力所指方向是否适当。心理动力是一个人的性格优化、能力强化、心态健化、行为良化的内在力量源泉,它对于性格的塑造、心理能力的训练、心理健康状况及行为积极性可起到促进或阻碍作用。同时,心理品质其他方面以及人的整体素质,又会对心理动力的大小产生强化或弱化的影响,特别是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等高层次的个性心理倾向和思想道德素质左右着心理动力的目标指向。

4.心理健康状况

从心理学的角度讲,不同个体对于心理健康的标准有着不同的理解。在这里仅以心理健康的最起码的要求作为标准来衡量,即看个体是否存在情绪、认知、性格缺陷等方面的心理障碍,有没有心理疾病。性格健全、具备必要的心理能力、行为适应良好、内在动力强大而又积极,这些既是心理健康的条件,又是心理健康水平高的标志。而心理健康水平低下正是心理品质不良的必然结果。反过来,心理健康状况又直接制约心理品质的提高,并直接导致行为的改变。

5.心因性行为

心因性行为是指直接由个体的心理品质及心理健康状况所引发的行为表现。此外,人的行为中还有一部分是属于环境压力所导致的被动服从行为。心因性行为表现的适应与否是一个人心理品质高低与否、心理健康与否的外在体现。而心因性行为所带来的结果又反过来影响性格品质、心理能力、心理动力及心理健康。这里的适应一方面要看其是否适应社会及环境要求,另一方面要看一个人的自觉的行为表现是否与其年龄及特有角色相符合。

综上所述,以上五个方面是紧密联系、互为基础和条件的。既可互相促进而进入良性循环,也可能互相制约而陷入恶性循环。其中性格品质是最基本的、长期发挥作用的、相对稳定的因素,居于最基本的位置。心理能力是心理品质的直接体现,是主干成分。心理动力是心理品质中最活跃,影响最直接也最全面的因素。

(三)护理人员心理品质的要求

做一名合格的护理人员,应当具备良好的心理品质,兹列出如下十条。

1.高尚的道德和真挚的同情心

护理人员职业道德的核心是“利他”和“助人”。具有高尚道德的护理人员,就会自觉自愿、竭尽全力地去帮助病人解除痛苦。而且,在情感的支配下,才能够设身处地地为病人着想,以病人的忧而忧,以病人的乐而乐,形成真挚的同情心。

2.敏锐的观察力

护理人员是否具备敏锐的观察力是衡量其心理品质的首要标准。敏锐的观察力对从病人身上获取直观资料、判断病人需要、帮助医生诊断病情、评价治疗和护理效果,以及预计可能发生的问题等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护理人员要善于从病人的言语、行为特点去观察病情,发现他们的内心活动,及时发现预兆并防患于未然;出现病情变化等问题时应及时采取有效的措施。实际上,护理人员的敏锐观察力是其扎实的医护知识、丰富的实践经验和高尚的职业道德的有机结合,是评判护理人员工作质量优劣的重要标志。

3.准确的记忆力

良好的记忆品质包括记忆的敏捷性、持久性、准确性和准备性等。这四种记忆品质都很重要,但按职业性质的要求而言,记忆的准确性对护理人员尤为重要。这是因为:第一,护理人员应当严格执行医嘱,打针、发药、查体温、脉搏等,每项任务都必须数量化,而且数量要求准确,如果一旦记忆不准确,数量出差错,轻则贻误病情,重则造成严重责任事故;第二,护理人员面对许多病人,病人是经常变动的,病情又是不断变化的,护理计划在不断改变,用药品种和数量在经常改变,一旦混淆,后果不堪设想。所以,护理人员要做到准确安全的护理,减少差错和避免差错,就要加强对记忆的准确性的培养。

4.独立的思维能力

过去那种认为护理人员只是单纯执行医嘱,打针、送药,无须独立思考的认识是错误的。国外护理专家认为,现代护理的独立功能占70%左右,而依赖功能只有30%左右。因为护理工作对象是互不相同的病人,每位病人的疾病时刻处于动态变化之中,虽然一般来说医嘱是合乎客观规律的,应当坚决执行。但认识落后于存在,这也是经常发生的客观事实。有独立思维品质的护理人员并不把医生的医嘱当成金科玉律,而是先按医生的思路去思考,再在病程的动态变化中发现问题,运用求异思维方式去独立分析,然后提出自己的观点。尤其当前所推行的责任制护理,要求充分发挥护理的独立功能,要求护理人员对每个病人做出准确的护理诊断,拟订全面的护理计划。所以,护理人员要学会全面深刻地观察问题、分析问题,注意对思维广度、深度的培养,学会根据病人病情的发展变化进行独立的思考,随机应变地处理问题。临床上那些经常给医疗、护理工作“堵漏洞”的护理人员,都是具有独立思维品质的人。

5.良好的注意品质

护理工作头绪繁杂,病人病情变化多端,这就要求护理人员应当具备“注意”的全部优秀品质。只有具备了稳定的注意力,才能使护理人员沉着稳重,为病人长时间地做某项处置;只有具备了较大的注意广度,才能“眼观六路、耳听八方”,把自己繁杂的工作内容“尽收眼底”、心中有数;只有具备了高度集中的注意力,才能聚精会神做某项护理工作(如摆药或某项精细处置)而不被其他信息干扰而分心;也只有“注意”分配的能力好,才能对病人一边处置、一边观察、一边思考、一边谈话,做好“整体”的护理。除了上述“注意”的优良品质,最为重要的还是“注意”的灵活性,因为护理工作头绪多,紧急情况多,意外事情多,经常是在有限的时间内从一项工作转向另一项工作,要做到每一项工作之间清清楚楚,准确无误且互不干扰,靠的就是“注意”的高度灵活性。

6.积极而又稳定的情绪

护理人员的情绪变化会对病人及其家属造成直接的影响,这是每个护理人员都应当意识到的。护理人员愉快的情绪、和善可敬的表情和举止,不仅能够调节病房或治疗环境的气氛,而且能使病人产生安全感,唤起其治疗疾病的信心。另外,人人都会受挫折,人人都会有不顺心、不愉快,护理人员也在所难免。这更要求护理人员对自己的情绪、情感加强调控,做到急事不慌、纠缠不怒、悲喜有节、激情含而不露,保持情绪稳定,培养积极的心境,以激发起病人健康积极的情绪,配合治疗。

7.良好的性格

性格是一个人对人、对事、对自己比较稳定的态度体系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习惯化的行为方式。护理人员应当具备的性格特征主要是:对病人诚恳、正直、热情、有礼、乐于助人等;对工作满腔热情、认真负责、机智、果断、沉着冷静、作风严谨、干净利落等;对自己自尊而又大方、自爱而又自强等。

8.美好的语言

语言是一个人思想的物质外壳,语言的表达是一种技巧,是一项艺术,必须认真学习、加强锻炼。谈话要态度自然,有礼貌,不高声叫喊,不命令式地直呼姓名和床号。与病人交谈时,一般少用病人不大懂的医学术语。

9.娴熟的技术

娴熟的护理操作技术的标准是:一要稳,即动作轻柔、协调、灵巧、稳妥、有条有理,这不仅使人有安全感,而且给人以美的感受;二要准,即动作严格按照护理常规,操作准确无误,恰到好处;三要快,即动作熟练、手疾眼快、干净利落,迅速而又高质量地完成操作任务;四要好,即质量高、效果好、病人满意、自己也满意。在医疗护理工作中,时间常和生命联系在一起。娴熟的技术往往能赢得安全,救得生命。

10.良好的人际沟通能力

在社会上,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是相互的给予;而医务人员与病人的交往,只有无私的给予而别无他求。护理人员在整个医疗工作中处于人际交往的中心地位,扮演着举足轻重的特殊角色。因为护理人员与病人接触的时间最多,护理人员与病人家属的联系也比医生多,护理人员与医生在工作上又必须密切合作。这些复杂的联系,显示了护理人员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的重要性。护理人员与病人建立良好的关系,有利于病人身心康复,有助于医疗护理计划的顺利执行;护理人员与病人家属建立良好的关系,就能更深入地了解病人情况,并可发挥家属的积极性,使医院与家庭结合起来,为病人尽快恢复健康创造有利的条件;护理人员与医生之间良好的关系,会使医疗护理过程中配合默契、得心应手。

二、护理人员心理品质与管理

具有良好心理品质的护理人员,再加上科学的职业管理,将是促进现代护理学科发展及护理人员人才队伍整体水平提高的“最佳组合”。两者彼此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对同一管理水平的管理者而言,他所管辖的护理人员的心理品质的优劣,将直接影响其管理的难易程度;而对同一职业心理水准的护理人员来说,管理者的职业管理水平如何,同样对护理人员心理品质的发展进程具有决定性的影响。因此,为了促进护理人员心理品质的优化,管理者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一)更新观念并澄清概念,是优化护理人员心理品质的前提

很多人不能确切把握护理人员“心理品质”的概念,尤其是在涉及其具体内涵时,往往把它与“善良、人道、情趣高尚、无私奉献”等一些道德判断的概念相混淆。一些管理者已习惯把“护理人员职业心理品质”这个心理学概念混同于另一些职业道德概念。若不能将其正确区分,势必导致管理者在实际工作中出现偏差,误导管理工作中解决问题的思路,有时甚至引起护理人员的反感或内心冲突,造成护理人员的心理压力加大,以致其可能在日后的工作中迁怒于病人,形成恶性循环。同时使护理人员自身产生职业角色行为的困惑,对自己成功地扮演职业角色丧失自信心,以至与良好职业心理品质的偏差越来越大。因此,更新陈旧观念,澄清模糊认识,是现代管理者致力于护理人员职业心理品质优化的基本前提。

(二)维护“健康使者”的身心健康,是促进管理者优化护理人员心理品质的重要目标

护理人员通常被人们称之为“人类的健康使者”这充分体现了护理职业的重要社会功能,她们“不仅要帮助病人恢复健康,而且要使健康人保持健康”。而“健康使者”队伍的健康状况能否承担起为全人类提供健康保障的重任,对于他们的工作对象是十分直接和至关重要的。所以,作为管理者,只有高度关注本职人群的心身健康,把促进本职人群的心身健康贯穿于管理工作实践的始终,才能使得管理者的工作事半功倍,从根本上保证管理目标的顺利实现。

(三)教育管理与关心体恤的有机结合,是保障管理者优化护理人员心理品质的基本原则

护理人员的心身健康水平受其职业心理品质、职业环境、自身人格等多因素的影响。护理人员面对日常超负荷的工作量、持续性的紧张情境刺激以及身心失衡及求医心切的某些冲动性言行等,常易产生心理失衡,久而久之,就可能导致身心健康的不良状态。因此,管理者在实施管理对策前,应分析原因,在教育管理的同时多一些关怀和体恤。

(四)掌握动态、制定对策、提供咨询是履行管理者优化护理人员心理品质的常规职责

由于护理人员个体身心健康总是处于不断变化、动态发展的过程中,常会有所起伏,因此,管理者必须思考如何根据护理人员身心健康的动态变化开展工作,以及某种特定状态下实施哪些对策更为有效。如可以通过举办辅导、讲座、宣传等形式,帮助他们提高对各种应激的心理承受力,或以鼓励、支持、关怀为主,协助他们尽快恢复平衡和健康,或采用倾听宣泄、参与分析等形式,起到为护理人员提供心理咨询的作用。

三、护理人员心理品质的评估

心理品质的评估应从性格品质的优劣、心理能力的强弱、心理动力的大小、心理健康状况,以及由心理因素引起的行为表现的社会适应程度这五个方面全面评估。

(一)性格品质方面

1.护理人员的态度

护理人员的态度是自信、自爱、进取,还是自卑、自弃、退缩;对护理对象是宽容还是计较,温和还是粗暴;对工作、学习是喜爱还是厌恶,勤奋还是懒惰,认真还是马虎等。

2.情绪方面

护理人员在工作中是乐观还是悲观;开朗还是抑郁;情绪稳定还是易波动。

3.意志品质方面

护理人员的工作是有目标的、具有自觉性和自制力,还是盲目、冲动或放纵;是勇敢、果断,还是怯懦或优柔寡断;是有恒还是无恒;灵活还是死板。

(二)心理能力方面

1.认知方面

认知方面包括感知、记忆、思维、想象、注意、创造能力等。如护理人员的思维过程,对事物的个别属性和整体属性的认识。

2.心理适应能力

心理适应能力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适应客观的自我意识能力,如自我认知、自我评价及自我接纳能力。

(2)是否适应自我发展所需的自我定向、自我设计、自我监督、自我扬弃、自我表现的能力。

(3)是否适应角色。如在知觉他人、理解他人的基础上,能否进行照顾、指导、咨询、计划和管理。

(4)人际交往以及人际关系的协调能力。

(5)适应社会所需的社会知觉能力、价值判断能力、竞争及协作能力。适应生活与环境所需的自理能力、应变能力,决策能力、承受挫折能力、情绪调节能力、心理保健能力、行为自控能力等。

(三)心理动力方面

评估护理人员个体的需要、兴趣、动机,以及信念、理想、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等个性心理倾向。如评估他们是否热爱自己的护理事业。尤其对年轻的护理人员更要注意他们的动力指向,以防出现兴趣的偏移,影响护理工作。

(四)心理健康方面

以现有的心理健康标准,评估护理人员的情绪、认知、性格等方面是否存在心理障碍,有无心理疾病。心理健康程度,直接影响着护理人员心理品质的提高。

(五)心因性行为方面

评估护理人员个体的心理品质及心理健康状况所引发的行为。如护理人员在工作中遇到护理对象不理解而产生冲突时,护理人员采取的是主动进攻还是被动服从,或是合理的运用心理防御机制进行化解,尽量减少自己的伤害,但又不损害护理对象。

四、护理人员心理品质的培养

护理人员的优良心理品质并非生来就有,而是靠崇高的理想和坚强的意志,在实践中刻苦磨炼和培养起来的。

(一)树立献身护理事业的崇高理想

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护理人员,具有优良的心理品质,必须首先树立起热爱护理事业,并有为护理事业而献身的崇高理想。只有树立起崇高的理想,才能理解护理工作的价值和意义,才能懂得为什么工作和应当怎样工作,从而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而主动自觉地加强优良品质的培养。只有树立起崇高的理想,才会真正爱护并尊重护理对象,以解除病人痛苦为己任,想病人之所想,急病人之所急,痛病人之所痛。基于这种高尚的道德情操,就会自觉地注意使自己的心理品质更好地适应病人的需要。只有树立起献身护理事业的崇高理想,才会对做好护理工作产生浓厚的兴趣。不但能积极愉快地工作,还能孜孜不倦地探索研究,乐于发现问题,改进工作,力求把工作做到精益求精。

(二)学习相关理论知识

培养优良的心理品质,需要学习相关的理论知识。只有掌握优良心理品质的形成和发展变化规律,才能更快、更好地培养起良好的优良心理品质。所以,除了学习心理学外,还应当学习社会学、伦理学和医务道德修养等相关知识。例如,“高尚的道德感、真挚的同情心”这一优良心理品质,严格说来属于伦理学的范畴,但情感问题又是心理学的研究内容。

(三)加强实践锻炼

培养优良的心理品质,最关键的一环是在实践中加强锻炼。护理人员应积极主动地参加实践,通过自己有意识的努力和锻炼,培养良好的心理品质,即把实践视为培养锻炼心理品质的好机会和好场所。不然,终日忙忙碌碌,心中无数,即使参加实践,进步也不快。同时,要在实践中及时进行反馈和评价。与过去比,以了解自己的进步程度;与同志比,学人之长,避人之短;与病人及其家属的意见比,巩固成绩,克服不足。评价时还要和前面讲的十种优良心理品质比,因为这是在实践中锻炼培养的奋斗目标。另外,在实践中要自觉而又严格地遵守各项规章制度,并且力争把它们变成自己习惯化了的行为,这本身也正是对优良心理品质的培养。

小结

护理人员的职业心理品质是护理人员整体素质的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护理人员成才的根本动力。护理人员不仅要有丰富的专业理论知识和熟练的操作技术,还要善于观察病人在整个治疗过程中的各种心理活动,熟悉病人的个性特征和情绪状态。同时,在日常护理工作中,要不断对自身内在的、外在的各个方面进行历练和培养,以适应现代医学发展的要求,更好地为病人服务。

能力检测

一、单项选择题

1.护理人员常见的角色失调可表现为( )。

A.角色强化

B.角色减退

C.角色缺如

D.角色冲突

E.以上皆是

2.护理人员角色适应不良表现有( )。

A.讲方言

B.角色倦怠

C.不爱卫生

D.不负责任

E.自吹自擂

3.以下不属于护理人员心理品质的要求有( )。

A.敏锐的观察力

B.准确的记忆力

C.积极稳定的情绪

D.独立的思维能力

E.丰富的同情心

4.在抢救极为重症病人时,由于时间紧急,在其他医务人员到达之前,护理人员必须采取适当的急救措施,这时要求护理人员具有的心理品质是( )。

A.敏锐的观察力

B.准确的记忆力

C.积极稳定的情绪

D.独立的思维能力

E.良好的人际关系

5.在抢救极为重症病人时,由于时间紧急,来不及书写护理记录,按要求可以抢救完病人之后补写,这时要求护理人员具有的心理品质是( )。

A.敏锐的观察力

B.准确的记忆力

C.积极稳定的情绪

D.独立的思维能力

E.良好的人际关系

二、填空题

1.护理人员的职业角色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2.角色期待是人们在特定的社会环境或历史条件下,对人们________之外行为的________,具有鲜明的________。

3.心理品质包括一个人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五个方面。

三、论述题

1.护理人员在工作中承担哪些职业角色?

2.病人住院期间,一位护理人员对他的态度冷淡、漠不关心,这使病人心里很不舒服。这位护理人员缺乏的是什么?

3.护理人员心理品质的评估包括哪些方面?

4.作为一名护理人员,该如何培养自己的职业心理品质?

(刘端海 王 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