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细菌的试管凝集实验

细菌的试管凝集实验

时间:2023-05-1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不同稀释度抗体与抗原在试管内结合并出现凝集的现象,称为试管凝集实验。该方法主要用于某些传染病的辅助诊断及流行病学调查,如伤寒、副伤寒及布氏杆菌病的辅助诊断。方法是在试管内用生理盐水连续倍比稀释待检者血清后,各管加入等量已知抗原悬液,孵育后观察凝集现象。以发生明显凝集反应的实验管血清最高稀释度为该血清的凝集效价,判断实验结果。加菌液时从第10管加起,逐个向前加至第1管。凝集强度判定标准如下。

实验三 细菌的试管凝集实验

不同稀释度抗体与抗原在试管内结合并出现凝集的现象,称为试管凝集实验。即对抗体进行连续稀释后,加入某种抗原,观察凝集现象,进而判定有无相应抗体及其相对含量,是一种半定量检测方法。该方法主要用于某些传染病的辅助诊断及流行病学调查,如伤寒、副伤寒及布氏杆菌病的辅助诊断。

实验目的

(1)掌握试管凝集实验的原理及操作方法,并正确判定实验结果。

(2)理解血清凝集效价的含义。

实验原理

用已知颗粒性抗原检测未知抗体及其相对含量。方法是在试管内用生理盐水连续倍比稀释待检者血清后,各管加入等量已知抗原悬液,孵育后观察凝集现象。以发生明显凝集反应的实验管血清最高稀释度为该血清的凝集效价,判断实验结果。

实验材料

(1)伤寒沙门菌O菌液、H菌液。

(2)待检者血清,经56℃30min灭活。

(3)生理盐水、试管、试管架、吸管、恒温箱、记号笔等。

实验方法

(1)取洁净小试管20支,分两排置于试管架上,用记号笔标记管号。

(2)用刻度吸管吸取生理盐水,于每排第1管加入0.9mL,其余2~10号管均加入0.5mL。

(3)取待检者血清,于每排第1管加入0.1mL,并将管内液体吸吹3次,使血清与生理盐水充分混匀。然后吸取0.5mL液体至第2管,按照上面的方法混匀,再从2管吸取0.5mL至第3管,依次操作直至第9管,混匀后从第9管吸出0.5mL液体弃去。第10管不加血清,作为阴性对照。至此,1~9号试管血清稀释度依次为1∶10、1∶20、1∶40~1∶2560。

(4)向第一排管每管分别加入伤寒沙门菌O菌液0.5mL,第二排管每管分别加入伤寒沙门菌H菌液0.5mL。加菌液时从第10管加起,逐个向前加至第1管。此时,每支试管内液体总量为1mL,第1~9管的血清最终稀释度分别为1∶20、1∶40、1∶80~1∶5120。

(5)轻轻摇匀,置于37℃恒温箱内过夜,或56℃水浴2h后取出观察结果。

实验结果

(1)勿摇动试管架,以免将沉于试管底部的凝集块破坏。

(2)对照管不发生凝集,液体浑浊,细菌沉于试管底部,呈边缘整齐的圆点状,说明本次实验结果可信。

(3)观察1~9号管,先观察液体的浑浊度,再观察管底的凝集物(阳性管可见管底边缘不整齐的凝集物,O菌液形成的凝集物颗粒状,轻微振摇可悬浮起来,不易摇碎;H菌液形成的凝集物呈絮状,轻摇易碎)。凝集强度判定标准如下。

++++:细菌完全凝集,凝集块沉于管底,液体澄清;

+++:细菌大部分凝集,凝集块沉于管底,液体稍浑浊;

++:细菌部分凝集,管底凝集物比前者的少,但仍明显,液体半澄清;

+:凝集物极少,需仔细观察才能发现,液体浑浊;

-:同阴性对照管。

(4)判定血清凝集效价:取出“++”凝集现象的最高血清稀释度作为该免疫血清的凝集效价。

注意事项

(1)取样、加样应准确。

(2)稀释血清时应仔细认真,不可漏管。

思考题

(1)玻片凝集实验与试管凝集实验有何不同?

(2)本实验为什么要稀释免疫血清?

(3)加伤寒沙门菌菌液时,为何不从第一管加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