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大家庭中各个民族的服饰式样众多、色彩缤纷,犹如美丽的大花园。羌族服饰无疑是其中十分绚丽的一朵花,好似高山之上的彩云,灵动飘逸。
道光《茂州志·风俗》中记载:“其服饰男毡帽,女编发,以布缠头,冬夏皆衣毪,妇女能自织。”羌族在其漫长的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基于其生存的特殊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逐渐形成了今天羌族服饰的主流框架。
贵州羌族服饰与其祖居地——四川西北部岷江上游的羌族服饰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不能不先说说那里的羌族服饰。
羌族的服装颜色较少,多为红、蓝、白三色,这三种颜色都与羌族的生存与历史有直接关系:红色是太阳和火的象征,蓝色是天空的象征,白色是云朵的象征。羌族尚白,除了白色象征纯洁,它还与白石有关,与他们的迁徙历史有关,因此,羌族服饰中白色很常见。
羌族无论男女都缠头帕,青年女子的头帕稍微复杂一点,上面常绣有图案,或者用瓦状的青布叠顶在头上,用两根发辫盘绕作鬓。一般冬季包四方头巾,上绣各色图案,春秋季包绣花头帕。衣着不复杂,都是长衫和大裆长裤,长衫有些像旗袍,偏襟右衽,长度过膝,女子的长衫稍长些,几近脚踝。男女均在腰部束上腰带,在小腿处裹上绑腿。秋冬季节,他们就在长衫外套上无袖的羊皮褂子或者坎肩。
女子长衫
男子长衫
男子常在腰带上佩戴一些饰物,如火镰(打火工具,包括一块铁片和一块打火石)和吊刀。女子虽然不会像男子那样佩戴这些东西,但是她们自有打扮自己的方法,除了戴一些银制的头簪、耳环、手镯外,她们还将自己灵巧的手艺与对美的追求结合在一起。女子长衫的衣领、袖口、对襟处有扎花,尤其在斜襟部嵌有一至三指宽的花纹,称为“大襟花牌子”。这些花纹都是手工制作,纹式多样而色泽艳丽,以黄、红、绿为主。除了中老年人佩戴单色素净的围腰、腰带外,青年女子往往会用花围腰和彩腰带。因此,虽然羌族男女的长衫颜色不多,但是羌族女子用一双巧手,使本民族的服饰文化熠熠生辉。
盛装
羌寨合影
斗转星移,羌族的服饰也在发生着变化,既继承了传统,也在传统的基础上进行着创新。
盛装
20世纪70年代以前,由于条件所限,羌族服饰的色彩远没有今日的绚烂多彩,在穿着上也没有今日的舒适。那时的衣服都是用麻布做成。妇女们用麻线织成麻布,无论是麻线的制作,还是麻布的纺织,工艺都非常的简单和原始。虽然麻布衣服结实,对经常干农活的乡里人来说很实用,但麻布衣服穿上身很重、很冰,且透风,让人觉得不舒服。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工艺的进步,羌族同胞开始穿上了棉布衣服。他们常常在集市上买些粗白布回家,手工自然染色后裁剪制成衣服,颜色也开始多起来。
相比传统型服饰,现在的贵州羌族服饰继承了原有的款式和样式,如穿形似旗袍的长衫,戴头帕、束腰带、打绑腿、穿云云鞋等。但也有了一些变化,其中最大的改变是,羊皮褂子成了一个历史文化符号。这与贵州羌族生活环境的变化有着密切关系。相较于祖居地岷江上游的高山,他们如今生活的地方海拔相对要低,气候温暖一些。于是,羊皮褂子逐渐淡出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多被布褂所取代。
另外,头上的变化也较大。贵州羌族历史上曾长期处于“逃亡”状态,他们有意淡化一些能识别族别的外在特征,以便更好地进行自我保护。衣服尽量简化,头上的饰物也取消,如不缠头帕了。而在今天,虽然没有了民族歧视,但是为了减少缠头帕过程的繁琐,女子多以事先做好的瓦片状绣花帽子来替代之前在图案和折叠方式都有讲究的头帕,而男子干脆就以绑一根细小布绳于额头代替。贵州的羌族女性喜爱佩戴耳环、项圈、簪子、手镯等银饰,这是吸收了周边一些民族,如苗族和土家族等民族的风俗习惯而形成的。
服饰就如一个人的名片,呈现出这个人的独特风貌。服饰之于一个民族同样如此,羌族服饰就是属于羌族的一张文化名片,它彰显了羌族的历史文化内涵与民族性格特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