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务1 常规剂量治疗技术
技能实训9-1 常规剂量治疗技术
【目的】
(1)能正确选择合适的患者进行治疗。
(2)能熟练掌握常规剂量治疗技术的操作要领,并能熟练完成治疗。
【素质要求】
仪表端庄,服装整洁;解释清楚,交流自然;动作轻柔、准确;关心、爱护患者。
【操作流程】
超声波常规剂量治疗技术包括移动法(表9-1)、固定法(表9-2)、水下法(表9-3)和辅助器治疗法(表9-4)。
表9-1 超声波常规剂量治疗技术操作流程(移动法)
续表
续表
表9-2 超声波常规剂量治疗技术操作流程(固定法)
表9-3 超声波常规剂量治疗技术操作流程(水下法)
续表
表9-4 超声波常规剂量治疗技术操作流程(辅助器治疗法)
释疑解惑
一、什么是超声波疗法?
声波是机械振动在媒质中传播的机械波。人们能听到的声音是频率为16~2 000 Hz的声波。频率高于2 000Hz的声波,因超过人们的听力故称为超声波;频率低于16 Hz的声波不能引起人们有声音的感觉,则称为次声波。超声波疗法是指应用超声波作用于人体以达到治疗疾病目的的一种物理治疗方法。通常用于治疗的超声波频率为800~1 000kHz,声强在3W/cm2以下。
超声波疗法包括常规剂量治疗法、综合治疗法和大剂量治疗法三种,超声波常规剂量治疗法包括直接治疗法和间接治疗法。直接治疗法(图9-1)包括移动法和固定法。间接治疗法包括水下法(图9-2)和辅助器治疗法(图9-3、图9-4)。临床治疗时,移动法应用较多,水下法、辅助器治疗法因准备及操作复杂而使用较少。超声波综合治疗法是指将超声波治疗与其他物理因子或化学治疗技术相结合,共同作用于机体以治疗疾病,包括超声波雾化吸入疗法、超声波药物透入疗法、超声波-间动电疗法。超声波大剂量治疗法是指应用大剂量即损伤性剂量超声波作用于机体治疗疾病的方法,包括超声波治癌、超声波碎石、超声波手术等。
图9-1 直接治疗法
图9-2 水下法
图9-3 水枕法
图9-4 水漏斗法
二、超声波常规剂量治疗技术的治疗设备有哪些?
(一)超声波治疗仪
1.主要结构原理 超声波治疗仪(图9-5)由主机和声头两部分组成。主机包括电源电路、高频振荡器、调制器、定时器四个主要部分。电源电路能提供足够的电功率和所需的电压。高频振荡器产生一定频率的振荡电压,使声头芯片能产生高频率的机械振动。调制器用来调制电压振幅,使产生脉冲辐射,调节器可根据治疗需要选择连续或脉冲形式输出。定时器提供定时脉冲以供报警和控制治疗时间用。将以上四部分装配起来,放在箱内就成为超声波的主机。超声波治疗仪一般有电源开关、输出调节器、强度输出表、脉冲调节钮、时间指示表等。声头是由两面镀有金属层的压电芯片(一般用石英晶体磨制而成)和装在一个圆柱形的金属外壳内构成的。用高频电缆将声头的两个电极(即镀有金属的芯片两侧面)与高频振荡器相连,这样一定频率的高频电压就作用于芯片上,使芯片产生厚薄变化,引起机械振动而产生超声波。声头可将机械能转换成声能,又称换能器。常用频率有0.8MHz、1MHz、3.2MHz,声头直径有1cm、2cm、5cm等多种。
图9-5 超声波治疗仪
2.输出形式
(1)连续超声波:连续不断地发射的超声波是强度恒定不变的连续等幅波,这种超声波作用均匀,热效应较明显。
(2)脉冲超声波:有规律、间断地发射超声波,即声束发射后有一段间隔期,脉冲超声波有矩形脉冲声波和纺锤形脉冲声波两种。每一次脉冲延续时间与脉冲重复时间的比值称为脉冲通断比,通常的通断比有1∶5、1∶10、1∶20等。此作用产热效应较小,既可减少在较大强度超声辐射下所引起的组织过热危险,又可充分发挥超声波的机械效应。
(二)耦合剂
耦合剂(图9-6)又称接触剂,治疗时涂于治疗部位的皮肤上以充填声头与皮肤间的空隙,既能防止因空气的反射造成声能的衰减,又能有利于声能通过。常用的耦合剂有煮沸过的水、液体石蜡、甘油、凡士林、蓖麻油,还有按一定比例配制的各种复合乳剂(水、油、胶的混合物)及液体凝胶等,以适应临床上不同的用途。
图9-6 耦合剂
(三)辅助设备
辅助设备是指为超声波的特殊治疗或操作方便而配置的附件,其常见种类如下。
1.水槽 水槽供水下治疗时使用。水槽的容积应能容纳肢体,保证治疗部位和声头均能浸在水中。水槽可用木头、玻璃、塑料、陶瓷、金属等材料制成。如没有特制槽也可用脸盆或桶替代。金属水槽(多为不锈钢或铝合金)不仅轻便、不生锈、坚固耐用,而且由于声阻小,可将声头借助耦合剂贴紧于水槽外壁进行治疗,对于无防水功能的声头尤为适用。水在用前应煮沸,以驱除溶于水中的气体,待冷却后再用。
2.水袋 水袋是指用塑料或薄橡皮制成不同形状和大小的密封袋,袋内装满无气体的水,置于声头和治疗部位之间,用于表面不平的部位,如面部、会阴部等。
3.漏斗 漏斗由塑料等较坚实的材料制成。漏斗下口紧压治疗部位,漏斗内盛驱气的水,声头从上端大口处放入水中,声头表面必须浸入水中,用于小部位或体腔内治疗。
4.其他 另外还有反射器、凹镜、透镜、声头接管等。
知识拓展
一、医用超声波是如何产生的?
图9-7 超声波的发生
具有压电效应性质的晶体受到压缩或拉伸时,在其受力面上就会产生数量相等的正、负电荷,这种物理现象称为压电效应。医用超声波多利用压电效应由超声波发生器产生,发生器中主要有一个石英晶体薄片,在相应频率的高频电场作用下,晶体薄片能准确迅速地随着交变电场频率而周期性改变其体积(压缩与伸展),由此形成超声波振动,即疏密交替的弹性压力波向周围介质传播(图9-7)。
二、超声波具有哪些物理性质?
超声波是一种在介质中传播的机械振动波。它有类似光波的性质,也具有速度、波长、频率、周期、振幅等因素。
1.超声波的传播 超声波的传播必须依靠介质,可在固体、气体、液体中传播,但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1)传播媒介与波形:超声波在介质中传播时,产生一种疏密交替的波形,这种连续的稠密区和稀疏区交替形成的弹性波与声波的振荡方向一致,是一种弹性纵波。超声波的波长非常短,可以聚集成狭小的发射线束而呈束状直线播散,所以超声波传播具有一定的方向性。
(2)传播速度:声波的传播速度与介质的特性有关,与声波的频率无关。不同频率的声波在同一介质中传播的速度相同,但同一频率的声波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声波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340m/s,在水中的为1 400m/s;在人体组织中的传播速度与在水中的相似,为1 400~1 500m/s。声波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随介质温度上升而加快,气温增高1℃,声速增加0.6m/s。
(3)传播距离:在同一介质中超声波的传播距离与其频率有关,频率愈高传播距离愈近,频率愈低则传播距离愈远。此外,超声波的传播距离又与介质的特性有关,同一频率的超声作用于不同的介质时,其穿透深度不同,如频率为1 000Hz的超声波能穿透水300cm、血浆150cm、血液50cm、肌肉4.5cm、肝脏6cm、脂肪8cm。
(4)散射与束射:当声波在传播过程中遇到厚度远远小于声波波长的微小粒子时,微粒吸收能量后会向四周各个方向辐射声波形成球面波,这种现象称为散射。但是,当声源的直径大于波长时,声波即呈直线传播,声波频率愈高,愈集中成束射。医用超声波的声头直径一般为其波长的6倍以上,愈接近声头的中心,声束的强度愈强,并形成束射。
(5)反射、折射与聚焦:声波由一种介质传播到另一种介质时,在界面处会有一部分声波反射回到第一种介质中,这种现象称为折射。利用声波的反射、折射特性,通过透镜和弧面反射将声束聚焦于焦点以产生强大的能力,称为聚焦。
声波在界面被反射的程度完全取决于两种介质的声阻。声阻(Z)等于介质的密度(ρ)与声速(C)的乘积,单位为瑞利(rayls),1rayls=1g/(cm2·s)。声阻相差愈大,反射程度也愈大;声阻相同的两种介质,反射程度最小(表9-5)。
表9-5 几种常见介质的声速、密度和声阻
由于空气和液体或固体的声阻相差很大,声波很难由空气进入液体或固体,也很难由液体或固体进入空气,所以在使用超声波治疗时,在人体与声头之间仅1/100mm厚的空气也能使超声波全部反射。为了使声头与治疗部位能密切接触,避免空气层,必须在治疗体表及声头之间加上接触剂。
2.超声波声场 超声波在介质中传播的空间范围,即介质受到超声振动能作用的区域称为超声波声场(图9-8)。超声波的频率高,具有与光相似的束射特性,接近声头的一段为平行的射束,称为近场区;随后射束开始扩散,称为远场区。因此,为克服能量分布的不均,在超声波治疗时声头应在治疗部位缓慢移动。描写声场的主要物理参量有声压和声强。
图9-8 超声波声场
(1)声压:即声能的压力,是指介质中有声波传播时的压强与没有声波传播时的静压强之差。声波在介质中传播时,介质中出现稠密区和稀疏区,在稠密区的压力强度大于原来的静压强,声压为正值;在稀疏区的压力强度小于原来的静压强,声压为负值;这种正或负的压强所形成的声压,随声波周期而改变,因此也具有周期性变化。
(2)声强:声强代表单位时间内声能的强度,即在每秒内垂直通过介质中1cm2面积的能量。对于超声波声头,以每秒辐射总能量表示其总功率,单位为W(瓦特),用W/cm2(瓦/平方厘米)作为治疗剂量单位。声强与声压的平方成正比,也与频率的平方、振幅的平方和介质密度的乘积成正比,因此声波频率越大,声能越强。
三、影响超声波吸收与穿透的因素有哪些?
超声波在介质中传播时,部分声波被介质吸收转变为热能,强度随其传播距离而减弱,称为超声波的吸收,又称为超声波的衰减。影响超声波吸收与穿透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介质对声波的吸收 超声波的吸收与介质的密度、黏滞性、导热性及超声波的频率有关。超声波在固体中被吸收最少,在液体中被吸收较多,在气体中被吸收最多;超声波在空气中衰减剧烈,其吸收系数比在水中的吸收系数大1 000倍,所以在超声波治疗中应避免声头下有任何极小的空气泡。超声波在各种生物组织中的吸收系数与穿透深度见表9-6。
表9-6 超声波在各种生物组织中的吸收系数与穿透深度
半吸收层(半价层)厚度:半吸收层厚度是指超声波在某种介质中衰减到原能量一半时的厚度,通常用来表明一种介质对超声波的吸收能力或超声波在某一介质中的穿透能力(表9-7)。比如,一个开始具有10W/cm2的束射超声波,当通过3.6cm厚的肌肉后其吸收剂量将降低为5W/cm2,当经过7.2cm后将降低为2.5W/cm2。半吸收层厚度大,表明介质吸收能力弱,超声波穿透力强;半吸收层厚度小,则相反。
表9-7 不同生物组织的半吸收层厚度
2.超声波频率的影响 同一生物组织对不同频率的超声波吸收能力不同,其吸收系数与超声波频率的平方成正比,即超声频率愈高,在同一生物组织中传播时吸收愈多,半吸收层愈小,穿透能力愈小。比如,0.8MHz的超声波将穿透肌肉层3.6cm,而2.5MHz的超声波只能穿透肌肉层0.5cm。由于过高频率的超声波穿透能力低,用在深部治疗时剂量则太小;而过低频率的超声波穿透能力强,以致被治疗部位吸收的声能太少,不足以产生有效的治疗作用。因此,目前常用于物理治疗的超声波频率为800~1 000kHz,穿透深度约为5cm。
3.生物组织成分的影响 不同生物组织对同一频率超声波的吸收不同。水的超声波吸收系数比软组织的低得多,含水量较多、固体成分较少的组织(如血液)就表现出较低的吸收系数,超声波穿透力就强;反之,则相反。组织的平均吸收值由大到小排列如下:肺>骨>肌腱>肾脏>肝脏>神经组织>脂肪>血液>血清。
四、超声波具有哪些生物学效应?
超声波的主要生物学效应有机械作用、温热作用和理化作用。超声波是机械波,机械作用是它一个最基本的作用,温热作用、理化作用都是由机械作用产生的。
(一)机械作用
1.机械作用的产生 超声波的机械作用有两种,一是行波场中的机械作用,二是驻波场中的机械效应,分别由压力差和速度差产生。超声波在人体内传播前行的过程中,组织质点交替压缩与伸张产生正压和负压的波动(即压力差),从而使组织细胞产生容积和运动的变化,以引起较强的细胞质运动,并刺激半透膜的弥散过程,这种现象被称为超声波对组织的“细胞按摩”或“微细按摩”作用。这对刺激组织细胞功能、松解组织粘连、软化瘢痕具有重要的意义。另外,在介质中由于入射波与反射波叠加产生干涉形成的驻波可影响介质张力、压力及质点的加速度。在超声治疗时,机体体液中的离子由于质量不同获得了不同的加速度,这种离子之间的速度差使其产生相对运动,表现出摩擦力。
2.生物效应
(1)改善组织营养:超声波可以改善血液和淋巴液循环,增强细胞膜的弥散过程,从而改善新陈代谢,提高组织再生能力和营养状况,所以可治疗某些局部循环障碍性疾病,如营养不良性溃疡效果良好。
(2)镇痛:在超声波的机械作用下,脊髓反射幅度降低,反射的传递受抑制,神经组织的生物电活性降低,因而超声波有明显的镇痛作用。
(3)软化瘢痕:超声波的机械作用还能使坚硬的结缔组织延长、变软,用于治疗瘢痕、粘连及硬皮症等。
(4)杀菌:大剂量超声波的机械作用可引起生物体破坏性改变,因此,可用来杀灭细菌,常用于饮水消毒。对超声波最敏感的是丝状菌,其次是杆菌,球菌最不敏感,这与细菌形态有关。
(二)温热作用
1.生物体吸收超声波后转变热能的原因 超声波产生热是一种组织内生热的过程,它是一种声波的机械能转变成热能的过程。其产热主要原理包括超声波通过组织时,声能被组织吸收,转变成为热能;超声波通过机体组织时,因正、负压力的变化而产生热能;超声波通过不同组织的界面时,因波的反射、干涉、驻波形成而产生热。在两种不同组织的交界处产热较多,如皮下组织与肌肉交界处、肌肉与骨骼交界处。在超声波作用下,液体由于空化作用而释放出高热。
2.影响超声波产热量大小的因素 产热量大小主要与超声波剂量、频率、介质性质以及治疗方法有关。超声波的声强越大,产热越多,所以临床治疗时应不时移动声头辐射位置,以防止因局部作用时间过长、剂量过大导致温度过高。超声波频率愈高,穿透愈浅,吸收愈多,产热愈多。超声波传播介质的各种生物组织对超声波的吸收量各有差异,产热也不同。机体组织的动力学黏滞性愈高,半阶层愈小,吸收能量愈多,产热愈多。在同种剂量下,骨与结缔组织产热最多,脂肪与血液最少。如超声波吸收剂量为5 W/cm2,作用1.5min时,上升温度在肌肉中为1.1℃,在骨皮质中则为5.9℃。治疗方法不同,产热多少不等。固定法较移动法产热多,直接接触法较水下法产热多。另外,连续输出较脉冲输出产热多。
3.作用特点 超声波的温热作用能引起血管功能及代谢过程的变化,可增强局部循环、营养代谢,降低肌肉和结缔组织张力及感觉神经兴奋性,缓解痉挛及疼痛。与高频透热和其他温热疗法相比,超声波的温热作用有以下特点。
(1)产热不均:在两种不同组织的界面上产热较多。如在机体内的肌腱、韧带附着处,关节的软骨面、骨皮质、骨膜等处产热较多;接近骨组织、远离声头的软组织比远离骨组织、接近声头的软组织产热更多,这在关节、韧带等运动创伤的治疗上有重要意义。
(2)血液循环影响局部升温:超声波产生的热将有79%~82%由血液循环带走,18%~21%由邻近组织的热传导散布,因此当超声波作用于缺少血液循环的组织时,如眼的角膜、晶体、玻璃体、睾丸等,则应十分注意产生过热,以免发生损害。
(三)理化作用
超声波的理化作用是继超声波的机械作用与温热作用外而产生的一些物理或化学变化。
1.空化作用 超声波的空化作用是强超声波在液体中引起的一种特有的物理现象。超声波通过液体时,由于超声波的机械作用,使液体受到交变声压作用。当声压为正压时,液体受到压缩;当为负压时液体受到拉力而牵张。当拉力超过介质的内聚力时,则液体中出现细小空腔,空腔的内壁有正、负电荷分布,当压力变化时空腔闭合破裂,此时有高热、高压、发光、放电等奇特效应,这种气泡随着超声波频率迅速变化而重复产生的气泡生长、闭合、破灭的过程称为超声波空化作用。空化作用需要高声强及较低的频率,机体在800kHz频率以上的超声波作用下发生空化作用的现象极少,故在常规理疗中意义不大。
2.氢离子浓度的改变 炎症组织中伴有酸中毒现象时,超声波可使pH值向碱性方面变化,从而使症状减轻,有利于炎症的修复。超声波还可使细胞通透性增高,促进药物解聚,因而在超声波作用下药物易透入菌体。
3.对酶活性、蛋白质合成的影响 超声波能使复杂的蛋白质解聚为普通的有机分子,能影响到许多酶的活性。如超声波作用能使关节内还原酶和水解酶活性增加,这在超声波治疗作用中起着重要作用。此外,细胞线粒体、核酸对超声的作用非常敏感,低强度超声波可使细胞内的胸腺核酸含量增加,从而影响蛋白质的合成,刺激细胞生长,促进物质代谢。
4.对自由基的影响 在高强度的超声波作用下,组织内可形成许多高活性的自由基,加速组织内的氧化还原过程,加速生长。另外,高强度超声波还可破坏氨基酸、脱氢、分裂肽键及凝固蛋白质等,这在超声波治癌过程中有重要意义。
五、超声波对人体组织有哪些作用?
超声波作用于人体组织产生机械作用、温热作用和理化作用,导致人体局部组织血流加速,血液循环改善,血管壁蠕动增加,细胞膜通透性加强,离子重新分布,新陈代谢旺盛,组织中氢离子浓度减低,pH值增加,酶活性增强,组织再生修复能力加强,肌肉放松,肌张力下降,疼痛减轻或缓解。神经系统的反应和调节在超声波的治疗机制中起着主导作用,而在超声波作用过程中发生的体液方面的改变,又是作用的物质基础,二者有机结合构成统一的反应过程。低强度、中小剂量(0.1~2.5W/cm2)的超声波起刺激、调节作用;高强度、大剂量(>3W/cm2)的超声波起抑制或破坏作用,可造成组织形态结构上的不可逆性变化。
(一)对神经系统的作用
神经系统对超声波非常敏感,且中枢神经敏感性高于周围神经,神经元的敏感性高于神经纤维和胶质细胞。
1.周围神经 小剂量超声波能使神经兴奋性降低,传导速度减慢,因而对周围神经疾病,如神经炎、神经痛,具有明显的镇痛作用。大剂量超声波作用于末梢神经可引起血管麻痹、组织细胞缺氧,继而坏死。
2.中枢神经 中枢神经对超声波显示有较高的敏感性,用连续、较大剂量超声波,尤其是采用固定法直接作用于脑组织,可造成不可逆的损伤,因此,脑部曾被认为是超声波治疗的禁区。但近年来国内不少单位通过实验研究和临床实践证明,使用小剂量(0.75~1.25W/cm2)的脉冲超声波移动法作用于头部时,由于大部分超声波能量被头皮及颅骨吸收和反射,只有2.5%~20%透入颅内,对脑实质无损害,该方法用于治疗脑卒中、脑外伤及其他某些神经系统疾病有一定疗效。
3.自主神经 超声波对自主神经有明显的作用。用1W/cm2超声波作用于星状神经节,手指皮温可上升3℃,作用于腰交感神经节,可使同侧下肢远端的血循环加快、皮温升高。所以,可通过超声波来治疗支气管哮喘和胃十二指肠溃疡等疾病。
(二)对循环系统的作用
房室束对超声波的作用很敏感,小剂量超声波使心脏毛细血管充血,对冠心病患者有扩张动脉管腔及解除血管痉挛的作用,故用0.75~1.25W/cm2以下脉冲式超声波作用心脏,对冠状动脉供血不足患者有一定疗效。大剂量超声波可使心律减慢,诱发心绞痛,严重时发生心律失常,最后导致心跳骤停。
(三)对骨骼的作用
骨骼声阻很大,对超声波吸收好。在超声波的作用下,骨膜部位由于界面反射会聚积较大能量,剂量过大时可引起骨膜疼痛。小剂量超声波(连续式0.1~0.4W/cm2、脉冲式0.4~1W/cm2)可以促进骨骼生长,骨痂形成;中等剂量超声波(1~2W/cm2)可引起骨发育不全,因此对幼儿骨骺处禁用超声波。超过3.25W/cm2(移动法)被认为是危险的剂量,会使骨愈合迟缓,并损害骨髓。
(四)对肌肉及结缔组织的作用
横纹肌对超声波较敏感,治疗剂量的超声波可降低挛缩肌肉的张力,使肌纤维松弛而解除痉挛。结缔组织对超声波的敏感性较差,对有组织损伤的伤口,小剂量超声波有刺激结缔组织增长的作用;当结缔组织过度增长时,中等剂量超声波又有软化消散的作用。
(五)对皮肤的作用
人体不同部位的皮肤对超声波的敏感性依次为面部>腹部>四肢。在治疗剂量的超声波作用下,皮肤有轻微充血、轻微刺感及温热感,但无明显红斑,可改善皮肤营养,促进真皮再生,汗腺分泌增强,但也有少数汗腺分泌不变或减弱。用固定法或用较大剂量时,皮肤可有明显的热感及灼痛,甚至会引起表皮及真皮坏死。疼痛是超声波治疗剂量超过阈值的标志,对有皮肤感觉障碍者,应注意观察,避免皮肤灼伤。
(六)对眼睛的作用
由于眼睛的解剖结构特点是球体形态、层次多,液体成分和血液循环特点等因素容易受热积聚。小剂量(脉冲式0.4~0.6W/cm2,3~6min)可以促进吸收,改善循环,对玻璃体浑浊、眼内出血、视网膜炎、外伤性白内障等有较好疗效。大剂量超声波可引起结膜充血、角膜水肿甚至眼底改变,对晶体可致热性白内障,还可以引起交感性眼炎。
(七)对生殖系统的作用
生殖器官及腺体对超声波较敏感,小剂量超声波可刺激卵巢功能,促进卵泡形成,子宫内膜蜕变周期提前;还可防止盆腔附件组织内渗出物机化,促进输卵管通畅,减少粘连,软化瘢痕;并可增加精子活动性,有利于增加受孕率,故可用于治疗上述原因引起的不孕症。实验证明,中等剂量超声波(1~2W/cm2,10~15min,作用1~2次)可以减少人和动物的精子产生,因此有人提出超声波可作为一种男性可逆性避孕的方法。大剂量超声波则可引起卵巢及睾丸破坏性损害,使卵泡变性,精子萎缩。超声波对染色体、胚胎发育也有影响,可以造成胎儿畸形、流产,因此用其对孕妇不宜做腹部治疗。
(八)对泌尿系统的作用
肾组织对超声波的剂量具有不同的敏感性。小剂量超声波有促进肾脏组织细胞的生长、扩张肾脏血管、促进肾脏血液循环的作用。大剂量超声波可使肾脏细胞变性、坏死,毛细血管和小静脉充血、渗出、出血,甚至引起严重的尿毒症和酸中毒。
(九)对其他系统的作用
适量超声波能增强胃肠分泌和蠕动,作用于甲状腺区,可改变甲状腺吸收碘的功能。
六、如何选择超声波治疗处方?
超声波治疗处方包括治疗方式、声头大小、治疗模式、超声频率、治疗强度及治疗时间,具体选择方法如下。
(一)治疗方式的选择
移动法是临床上超声波治疗最常用的方式,适用于皮肤平坦区域,以进行回旋或往返移动。固定法适用于痛点、穴位、神经根和病变很小部位。水下法常用于表面形状不规则、有局部疼痛、不能直接接触治疗的部位,如肘、腕、手指、踝、趾关节、开放性创伤、溃疡等。水袋、水枕等辅助器治疗法常用于表面不平的治疗部位,如眼、面部、颈部、脊柱、关节、阴道、前列腺、牙齿等。固定法较移动法产热多。
(二)声头大小的选择
声头直径有1cm、2cm、5cm等多种,可根据治疗部位确定声头大小(表9-8)。
(三)治疗时间的选择
根据治疗部位大小确定治疗时间(表9-8)。
表9-8 超声波声头和治疗时间参考
(四)治疗模式的选择
治疗模式包括脉冲模式和连续模式。脉冲模式超声波产热较小,适用于急性期病症;连续模式超声波产热效应明显,适用于慢性期病症(表9-9)。
(五)超声频率的选择
超声波常用频率有0.8MHz、1MHz、3.2MHz。一般机体平均半吸收层厚度为4cm的为1MHz、为2cm的为3MHz,所以深层病变宜选用1MHz,浅层病变宜选用3MHz(表9-9)。
(六)治疗强度的选择
常规剂量治疗法常用的超声波治疗强度一般小于3W/cm2,可分为三级:0.1~1W/cm2为小剂量;1~2W/cm2为中剂量;2~3W/cm2为大剂量。临床上多采用低、中等剂量。根据病程选择相应治疗强度(表9-9)。
表9-9 超声波治疗频率、治疗模式和治疗强度参考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