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务2 负压治疗技术
案例引导
李某,男,60岁。患者因“左下肢麻木疼痛、行走困难2d”到医院就诊。患者自诉2d前无明显诱因突然出现左下肢麻木,时有疼痛,伴有间歇性跛行,活动时症状加重,休息时减轻。既往有糖尿病病史及吸烟、饮酒史。体格检查:左下肢压痛(+),皮肤温度较右侧低,左下肢浅感觉较右侧迟钝,左足背动脉搏动较弱。医院诊断:①下肢闭塞性动脉粥样硬化;②Ⅱ型糖尿病。医生给予相关药物治疗后效果不甚理想,遂到康复医学科进行肢体负压治疗,经20次治疗后症状明显缓解。作为一名治疗师,思考下列问题:①该患者进行负压治疗时治疗师应如何操作?②负压治疗技术的相关知识有哪些?
技能实训14-2 负压治疗技术
【目的】
(1)能正确选择合适的患者进行治疗。
(2)能熟练掌握负压治疗技术的操作要领,并能熟练完成治疗。
【素质要求】
仪表端庄,服装整洁;解释清楚,交流自然;动作轻柔、正确;关心、爱护患者。
【操作流程】
负压治疗技术操作流程见表14-2。
表14-2 负压治疗技术操作流程
续表
释疑解惑
一、什么是负压疗法?
负压疗法是指将低于大气压的压力应用于人体进行有目的的治疗的一种方法。负压疗法可分为全身负压疗法和局部负压疗法两种。目前仅局部负压疗法用于临床治疗。局部负压疗法有腹部负压疗法、股部负压疗法、半体负压疗法、肢体负压疗法及拔火罐等。肢体负压疗法又称为大火罐疗法,是在祖国医学拔火罐疗法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不同部位的负压疗法有其自身的适应证,如腹部负压疗法最早用于缩短产程和减轻分娩疼痛,下半体负压疗法用于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目前常用的是肢体负压疗法,主要用于动脉硬化性闭塞、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及雷诺病等。一般认为凡肢体缺血性疾病,若不宜手术或患者不愿手术,均可应用负压疗法治疗。另外,有的仪器在负压舱内配有药液雾化和吹氧装置,以取得更好的疗效。还可以用特制形状的负压治疗仪作用于阴茎,治疗功能性阳痿。也有的利用负压吸引的作用,结合中低频电作用于局部肢体,对疼痛进行治疗。
二、负压疗法有哪些治疗作用?
目前对于负压疗法改善循环的作用机制尚不十分清楚,可能与下列因素有关。
1.负压下血管被扩张 在局部负压下,局部组织压力下降,血管跨壁压增高,可引起血管扩张,从而导致血流量增加。
2.微循环的改善 微循环血管主要受体液物质调节,因静脉壁很少有平滑肌,负压下扩张更为明显,局部呈痕血状态,代谢产生的乳酸、二氧化碳、组织胺等聚集,可使微血管舒张,全部毛细血管床开放。
3.促进侧支循环建立 缺血性病变早期,负压下动脉可有一定程度扩张,晚期病变动脉虽难以扩张,但附近病变轻或正常分支小动脉仍可被扩张。
4.抗缺血肢体自由基损伤 肢体负压疗法可减少缺血肢体的脂质过氧化反应,增强自由基清除能力,减轻缺血损伤,对缺血肢体具有明显保护作用。
知识拓展
拔罐疗法
拔罐疗法是指采用各种不同形状的杯罐状器具,借助燃烧、蒸气、抽气等法,排出罐中空气,形成负压,使其吸附于体表一定部位,用以治疗疾病的方法,也可以看作是一种特殊的负压疗法。拔罐的方法很多,包括投火法、闪火法、贴棉法、滴酒法、抽气法、水煮法、架火法等。其罐的运用也有多种方式,包括单罐、多罐、闪罐、留罐、走罐、针罐、刺血拔罐等。
一、现代医学对拔罐疗法的认识
拔罐疗法是由于罐内形成负压,吸住皮肤而达到治疗效果的方法,对人体的作用是多方面的。
(1)机械刺激作用:拔罐时,由于罐内形成负压,吸力强,这种负压吸拔力可使局部毛细血管充血,甚至破裂,红细胞破坏,出现溶血现象。拔罐内负压吸拔力越大,这种溶血现象越严重;吸拔力越小,这种现象越轻。负压吸拔力是属于一种负压机械刺激作用,负压吸拔力的大小,就意味着刺激量或刺激强度的大小。轻而缓的拔罐手法,可使神经受到抑制;强而急的拔罐手法,可使神经兴奋。将火罐吸拔在胃俞穴、脾俞穴时,则胃的蠕动增强;当火罐吸拔在足三里穴时,则胃的蠕动减缓。通过调整吸拔力大小的机械刺激作用,可调节机体脏腑功能趋于平衡。
(2)温热刺激作用:拔罐疗法对局部皮肤有温热刺激作用,在拔罐过程中因其产生的温热效应,能使局部的血管扩张,促进局部的血液循环,加速新陈代谢,改善局部组织的营养状态。因而增强了组织的活力,血管壁的通透性,白细胞、网状细胞的吞噬力,局部的耐受性及机体的抵抗力,以达到促使疾病好转的目的。
(3)负压刺激作用:拔罐疗法由于有很强的负压吸附力量,所以能使拔罐部位毛细血管破裂,局部产生淤血,从而引起溶血现象,释放出组织胺和5-羟色胺等。神经递质通过神经-体液机制,刺激传入神经传至大脑皮质,再由大脑皮质产生反射作用,使机体增加抗病能力。
(4)提高吞噬细胞的功能:临床研究表明,拔罐疗法的吸拔刺激有激发吞噬细胞的作用。拔罐前后比较,拔罐后白细胞总数略有增加,其吞噬细菌指数(反映白细胞对细菌的吞噬能力)及血清补体效价都有明显的提高。而且白细胞数量并无明显增多,而吞噬细胞的功能却明显地提高了。这充分说明了拔罐疗法可增强白细胞和网状内皮系统的吞噬功能,增强机体的抗病能力。
(5)对神经的调节作用:拔罐疗法对神经系统的良性刺激可经神经系统的末梢感受器传导至大脑皮质;对皮肤的良性刺激可通过皮肤感受器和血管感受器传导至中枢神经系统,从而发生反射性兴奋,调节大脑皮质的兴奋与抑制过程,使之趋于平衡,因而加强了大脑皮质对身体各部位的调节和管制功能,促进病灶部位组织代谢增强,使疾病痊愈。
(6)促进血液循环:拔罐疗法调节人体微循环,促进人体血液与组织间的物质交换;调节毛细血管的收缩功能,促进局部血液循环;调节新陈代谢,改善局部组织营养;调节淋巴液循环功能,使淋巴细胞的吞噬能力加强,提高机体的抗病能力,恢复人体正常功能。
(7)抗炎作用:吸拔火罐后可引起神经、体液调节,可反射性改善病变部位的血液循环和新陈代谢,促进病变部位组织的恢复和再生;吸拔火罐之后引起局部血液循环的改善,可迅速带走炎性渗出物及致痛因子,消除肿胀和疼痛;吸拔火罐之后,局部白细胞数量可轻微增多,吞噬功能增强,细菌和病毒被迅速吞噬,所以有抗炎作用。
(8)不同拔罐法的不同作用:在罐共性的基础上,不同的拔罐法各有其特殊的作用。例如,走罐具有与按摩疗法、保健刮痧疗法相似的效应,可以改善皮肤的呼吸和营养,有利于汗腺和皮脂腺的分泌,对关节、肌腱可增强弹性和活动性,促进周围血液循环;可增加肌肉的血流量,增强肌力和耐力,防止肌萎缩;可加深呼吸,增强胃肠蠕动,兴奋支配腹内器官的神经,增进胃、肠等脏器的分泌功能;可加速静脉血管中血液回流,降低大循环阻力,减轻心脏负担,调整肌肉与内脏血液流量及储备的分布情况。缓慢而轻的手法对神经系统具有镇静作用;急速而重的手法对神经系统具有一定的兴奋作用。循经走罐还能改善各经络功能,有利于经络整体功能的调整。再如药罐法,在罐内负压和温热作用下,局部毛孔、汗腺开放,毛细血管扩张,血液循环加快,药物可更多地被直接吸收,根据用药不同,发挥的药效各异。如对于皮肤病,其药罐法的局部治疗作用就更为明显。另外,水罐法以温经散寒为主;刺络拔罐法以逐淤化滞、解闭通结为主;针罐结合则因选用的针法不同,可产生多种效应。
二、起罐方法和注意事项
1.起罐方法 起罐时,一般先用左手夹住罐,右手拇指或示指在罐口旁边按压一下,使空气进入罐内,即可将罐取下。若罐吸附力过强时,切不可强行上提或旋转提拔,以轻缓为宜。
2.注意事项 拔罐时要选择适当的体位和肌肉丰满的部位。若体位不当或有所移动,以及骨骼凹凸不平、毛发较多的部位,均不可用。拔罐时要根据所拔部位的面积大小而选择大小适宜的罐。操作时必须迅速,才能使罐拔紧,吸附有力。用火罐时应注意勿灼伤或烫伤皮肤。若因烫伤或留罐时间太长而皮肤起水疱时,小水疱则无须处理,仅敷以消毒纱布,防止擦破即可;水疱较大时,用消毒针将水疱刺破放出水液,涂以龙胆紫药水,或用消毒纱布包敷,以防感染。皮肤有过敏、溃疡、水肿者,以及大血管分布部位,均不宜拔罐。高热抽搐者,以及孕妇的腹部、腰骶部,也不宜拔罐。
三、适应证和禁忌证
(1)拔罐疗法的适应证主要有神经痛;运动系统疾病引起的局部疼痛性疾患,如软组织扭挫伤、肌筋膜炎等;还可通过局部刺激或脊髓节段皮肤投影区治疗由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引起的一些相关疾病,如胃痉挛、胃肠炎、神经官能症。
(2)禁忌证:高度神经质、狂躁不安、痉挛抽搐不合作者;有出血倾向者;心力衰竭;全身高度水肿;孕妇的腹部、腰骶部;恶病质,皮肤丧失弹性;在拔罐部位有皮肤病、静脉曲张、局部皮损或癌肿者。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