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细菌感染的检查方法与防治原则
一、细菌感染的检查方法
细菌感染检查的目的,是通过对临床标本中分离出的细菌进行正确鉴定以明确细菌与感染的因果关系,为临床诊断、治疗、预后以及流行病学调查提供合理的依据。
(一)标本采集与送检原则
标本的采集与送检直接关系到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应遵循以下原则。
1.正确取材
根据感染部位、排出部位、病程、检验目的不同,采集具有代表性的标本。如菌痢患者应采集黏液脓血便、肺结核患者采集痰液;伤寒患者病程为1~2周时采集血液、2~3周时采集粪便;作血清学诊断则采集患者血清。
2.早期采集
最好在病程早期、急性期或症状典型时采集标本,且应尽量在使用抗生素之前采集。若已使用抗生素,应加入适宜的拮抗剂以中和该药物对细菌生长的影响。血清学诊断常需在患者急性期和恢复期采集双份血清标本。
3.无菌操作
在采集标本时,应严格注意无菌操作,避免杂菌污染标本以及对环境的污染。采取局部病变处的标本时先以无菌生理盐水洗净、拭干后再采集。采集的标本应使用无菌容器盛装,容器灭菌宜采用高温等物理方法灭菌。容器上应贴上标签,注明患者姓名、床号。
4.妥善运送
标本采集后应立即送检,一般应于1h内送交实验室。若不能及时送检,标本应置于一定条件下保存。送检时,严格执行有关病原微生物标本运送规定,标本切勿污染容器的瓶口和外壁,容器必须包装好,防止送检过程中倒翻或碰破流出。对于高致病性传染病标本运送时更要特别严格,必须按规定包装,由专人运送。
(二)细菌感染的常用检查方法
1.细菌学鉴定
(1)形态学检查:细菌的形态学检查是细菌检验的重要方法之一。通过形态学检查,了解细菌的形态、结构和染色性,为细菌的进一步鉴定提供依据。少数细菌还可以根据形态特征作出初步诊断,如脑脊液中的脑膜炎奈瑟菌和痰液中的抗酸杆菌等。
细菌形态学检查方法有不染色标本检查法和染色标本检查法。不染色标本检查法是将活菌置于显微镜下观察,主要用于检查细菌的动力和运动状况。染色标本检查法是将细菌着色后,于显微镜下观察细菌大小、形态、排列方式、特殊结构、染色性等,常用染色法有革兰染色法、抗酸染色法等。
(2)分离培养:绝大多数标本需先经分离培养获得纯种病原菌,再作进一步鉴定。方法是将标本划线接种至固体平板,经培养形成单个菌落,再根据生长条件、菌落特征等进行初步识别。如金黄色葡萄球菌在血平板上形成金黄色菌落、周围有透明溶血环。但确诊还需结合形态学检查、生化试验、血清学鉴定等手段。
(3)生化试验:不同细菌具有的酶系统不同,因而对营养物质的分解能力不同,会产生不同的代谢产物。用生物化学方法检测细菌的代谢产物,可用于区别和鉴定细菌,是细菌鉴定最重要的方法之一。如大肠埃希菌与产气肠杆菌的形态、染色性、菌落特征相似,利用IMViC试验则可加以区别。生化试验鉴定虽然可靠,但费时较长,临床上现多用生化反应试剂盒及自动化细菌分析仪来进行快速、自动鉴定。
(4)血清学鉴定:根据抗原抗体反应的特异性,用含有已知特异性抗体的诊断血清与患者标本中或培养物中的未知细菌反应,可帮助鉴定细菌。如沙门菌属、志贺菌属细菌往往需要通过血清学鉴定手段,来确定其菌种、菌型。
(5)药敏鉴定:某些细菌可被特定的化学物质或药物所抑制,利用这个原理可通过药敏试验对细菌加以鉴定。如乙基氢化羟基奎宁(optochin)敏感试验可用于肺炎链球菌的鉴定;新生霉素药敏试验可用于葡萄球菌的鉴定。
(6)分子生物学技术:即应用核酸杂交、PCR、基因芯片等分子生物学技术,通过检测细菌遗传物质来确定病原菌。其优点是诊断更加快速、简便、准确。尤其对于那些难以培养或培养时间太长的细菌,分子生物学技术无疑是一条最佳鉴定途径。
2.血清学诊断
病原菌感染人体后,刺激其免疫系统发生免疫反应并产生特异性抗体,且抗体量常随感染过程而逐渐增多。据此,运用凝集试验、沉淀试验、中和试验、ELISA等免疫学方法,用已知特异性抗原检测患者血清中有无相应抗体及其效价,有助于某些传染病的辅助诊断。如临床上以伤寒沙门菌和甲型、乙型和丙型副伤寒沙门菌作为抗原,利用肥达(Widal)试验方法,检查患者血清中特异性抗体的效价,用于伤寒、副伤寒的辅助诊断。
由于隐性感染或预防接种等原因,人体血清中可能含有一定效价的抗体,故血清学诊断时,抗体效价必须明显高于正常值或随病程递增才有诊断价值。通常在患者急性期和恢复期分别采集血清进行检测,若恢复期血清抗体效价比急性期增高4倍以上则有意义。
二、细菌感染的防治原则
(一)一般性预防措施
一般性预防措施主要如下。
(1)控制传染源。隔离治疗患者,及时发现带菌者,消灭患病及带菌动物。
(2)切断传染源。注意个人卫生和个人防护;保护水源,加强食品卫生监督,加强粪便及污染物品的管理;搞好医疗器械与环境的消毒灭菌;严格无菌操作等。
(二)特异性预防措施
特异性预防措施主要是提高人群针对病原微生物的特异性免疫力。应用获得性免疫的原理,给机体接种疫苗、类毒素等免疫原性物质(人工主动免疫),或给机体注射特异性抗体(人工被动免疫),可达到特异性预防感染的目的。如接种破伤风类毒素可特异性预防破伤风疾病,接种卡介苗可特异性预防结核病,注射丙种球蛋白可增强机体对多种常见传染病的免疫力。
(三)细菌感染的治疗
目前临床上治疗细菌感染主要依赖抗菌药物。抗菌药物是指天然或人工合成的具有杀菌、抑菌活性的药物。抗菌药物的种类多、抗菌谱广、抗菌活性强,在人类抵御细菌感染的过程中起了巨大的作用。但抗菌药物在治疗疾病,也出现了由于不合理应用而导致的诸多后果,如产生不良反应、引起细菌耐药性变异等。因此,临床应用抗菌药物治疗时,应注意:①根据病原菌种类及抗菌药物敏感试验结果,选择敏感药物;②掌握抗菌药物的药理作用、抗菌谱、作用机制、抗菌活性、药物代谢动力学、毒副作用及不良反应等,科学、合理、有针对性地使用抗生素;③根据患者的生理、病理、免疫状况等合理使用抗生素。
小 结
细菌广泛分布于自然界以及正常人体,与外界环境及宿主一起构成相对平衡的生态体系。多数细菌对人类是无害的,是自然界和人类生存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如:某些细菌可参与自然界的物质循环;人体中的正常菌群对机体具有生物拮抗作用、营养作用、免疫作用等。但也有部分细菌可造成环境污染、引起疾病,如土壤中的破伤风梭菌芽胞可感染机体引起破伤风。了解细菌与环境的关系,对建立无菌观念、严格无菌操作、正确使用消毒灭菌方法以及保护环境、防止医院感染和传染病的发生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消毒灭菌就是利用不利于微生物生长繁殖甚至可导致微生物死亡的因素与方法,来抑制或杀死微生物。人为采取适当的消毒灭菌方法,对避免微生物引起环境、医疗器械、药物、培养基等污染,以及防止传染病发生等有重要意义。常用灭菌方法有物理法和化学法。最常用而有效的物理消毒灭菌法是高压蒸汽灭菌法。化学法是利用化学消毒剂对细菌的致死作用,来达到消毒灭菌的目的。消毒剂的作用效果受消毒剂的性质、浓度、作用时间、环境温度与酸碱度、化学拮抗物质、微生物的种类和数量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细菌致病性是指细菌引起机体感染性疾病的能力,主要与细菌毒力强弱、侵入数量和侵入途径有关。当足够数量的细菌,通过呼吸道、消化道、皮肤黏膜创伤、接触等途径进入体内,在体内繁殖、扩散、产生毒素,则可导致宿主感染。
病原菌能否引起疾病,还与宿主机体的免疫力有关。病原菌感染机体后,宿主可出现隐性感染、显性感染、带菌状态等不同结局。
若感染是患者在医院内获得的,则为医院感染,常因抗生素应用不当、侵入性治疗手段等而引起,老年人、婴幼儿以及免疫功能低下的患者为医院感染的主要对象。医院感染已成为全球医院面临的突出公共卫生问题,临床实践中通过加强医护人员的医德和专业教育、严格控制消毒灭菌的质量、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加强隔离预防、合理使用抗生素途径等可有效控制或减少医院感染的发生。
细菌感染的检查可利用细菌学鉴定、血清学诊断等手段;细菌感染的预防与治疗包括一般预防、特异性预防和抗菌药物的使用等。
能力检测
1.结合本章知识,谈谈护理人员在诊疗实践中实施无菌操作的重要意义。
2.举例叙述细菌主要的传播途径。
3.归纳医学实践中常用的消毒灭菌方法及其用途。
(段巧玲)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