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病毒感染的微生物学检查与防治原则
一、病毒感染的检查方法
临床上病毒引发的感染十分常见,正确的病原学诊断不但有助于指导临床治疗,而且可为控制病毒性疾病的流行提供实验室依据。
目前常用的病毒感染的检查方法主要有三个方面:①检测病毒体及其所致宿主细胞的病理改变(直接检测和分离鉴定);②检测病毒蛋白成分和核酸(如PCR);③检测病毒抗原刺激机体产生的免疫球蛋白(血清学反应)。随着分子病毒学的发展,不断建立的新的快速诊断方法,极大地推动了病毒感染的诊断水平。
(一)标本的采集与送检
1.标本的采集
标本的正确采集与及时送检是病毒感染检查结果成败的关键。临床上应根据不同病程、不同症状、不同感染部位采集不同的标本。需特别注意以下原则:①进行病毒分离或病毒抗原及核酸检查时,应采集患者早期或急性期标本;②进行血清学检查时,应取急性期和恢复期双份血清,有利于动态观察血清中抗体含量的变化。
2.标本处理
标本采集时,必须严格无菌操作。对于咽拭子、鼻咽洗漱液、痰液、粪便等本身就带有其他微生物或易受污染的标本,应使用高浓度青霉素、链霉素等抗生素处理,以抑制标本中其他微生物的生长繁殖。
3.标本送检
因病毒在室温下易失去活性,故病毒标本采集后应立即送检,及时接种。如标本需较长时间运送,应将标本放入装有冰块的保温容器中冷藏,病变组织可置于含抗生素的50%甘油缓冲盐水中低温保存。暂时不能检查或分离培养的标本应置于-70℃保存。
(二)病毒感染的快速诊断
1.病毒形态学检查
用电子显微镜可直接观察病毒颗粒,也可用光学显微镜观察病毒感染后引起的包涵体及细胞病变。
2.病毒免疫学检查
近年来免疫荧光、酶、同位素等免疫标记技术已广泛用于病毒特异性抗原或抗体的检查,检查患者发病早期血清中特异性抗体的含量或双份血清中抗体的动态变化,进行病毒感染的诊断或流行病学调查。
3.病毒分子生物学鉴定
聚合酶链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是一种体外快速扩增特异性DNA片段的技术,它在短时间内可使目的基因扩增数百万倍,用该方法检测病毒基因组可测出极微量的病毒核酸,具有灵敏度高、特异性强、简便快速等特点,现已广泛应用于病毒基因组检查。
(三)病毒的分离培养
病毒具有严格的活细胞内寄生性,实验室分离培养病毒常用的方法主要是选择易感的组织细胞、敏感动物或鸡胚进行分离培养。
1.动物接种
动物接种是最原始的病毒分离培养法。可根据病毒的亲嗜性选择敏感动物及适宜的接种部位,观察动物的发病情况,进行血清学检测、测定半数致死量或半数感染量等。常用的实验动物有鼠类、灵长类、兔类等。
2.鸡胚培养
鸡胚对多种病毒敏感。临床上常选用孵化9~14d的鸡胚,根据病毒的特性不同接种于鸡胚的不同部位。
3.组织细胞培养
目前病毒分离鉴定中最常用的方法,是在实验室将病毒置于离体活组织块或分散的组织细胞中培养。常用的组织细胞有人胚肾细胞、人胎盘羊膜细胞、猴肾细胞等。多数细胞在病毒感染后,于光学显微镜下可观察到细胞病变。
二、病毒感染的防治
目前病毒性疾病的诊治较为困难,多数人患过某种病毒性传染病或隐性感染后,均可获得一定的特异性免疫力,利用接种疫苗等人工免疫方法,对于预防病毒性感染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人工主动免疫
接种疫苗可使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从而达到预防病毒性疾病的效果。目前常用的生物制品有:①灭活疫苗,常用的有乙型脑炎、狂犬病、甲型肝炎、流感等灭活疫苗;②活疫苗,亦称减毒疫苗,如脊髓灰质炎、麻疹、腮腺炎、风疹等减毒活疫苗;③重组载体疫苗,甲型肝炎病毒、乙型肝炎病毒、麻疹病毒、单纯疱疹病毒等重组载体疫苗的研制;④亚单位疫苗,用化学方法裂解病毒,提取包膜或衣壳上的亚单位疫苗制成,如提取具有免疫原性的血凝素和神经氨酸酶制备的流感亚单位疫苗;⑤基因工程疫苗,又称重组疫苗,如目前已广泛使用的重组乙型肝炎疫苗。
2.人工被动免疫
常用制剂有抗病毒血清、人丙种球蛋白、胎盘球蛋白、细胞免疫制剂(如干扰素、白细胞介素、肿瘤坏死因子等)等,主要用于病毒性疾病的紧急预防和某些病毒性疾病及肿瘤的治疗。近年来,临床上使用高效价抗乙型肝炎病毒免疫球蛋白预防乙型肝炎,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三、病毒感染的治疗
1.抗病毒化学制剂
化学药物可通过降低病毒核酸或蛋白的合成、阻止病毒脱壳、成熟等步骤来抑制病毒的增殖。常用的有阿昔洛韦、阿糖腺苷、齐多呋定、双脱氧肌苷、拉米呋定、利巴韦林、金刚烷胺等。
2.干扰素和干扰素诱生剂
干扰素具有广谱抗病毒、免疫调节和抗肿瘤作用,其毒性小,常用于多种病毒感染的治疗,如病毒性肝炎、带状疱疹的治疗。
3.中草药
一些中草药(如板蓝根、大青叶、黄芪等)对病毒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但其抗病毒的机制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小 结
病毒是一类非细胞型微生物,其个体微小,结构简单,只含有一种类型核酸,严格细胞内寄生,以复制的方式繁殖。人类传染病中有75%的是由病毒引起的。病毒以纳米为测量单位,化学成分主要由核酸和蛋白质组成,在易感细胞内以复制方式增殖,某些病毒可形成包涵体。两种病毒同时或在短期内先后进入同一易感细胞会发生干扰现象。绝大多数病毒耐寒不耐热,有机溶剂能破坏包膜病毒。常用的抗菌药物对病毒无抑制作用。
病毒感染根据有无临床症状可分为隐性感染和显性感染。病毒感染可直接破坏宿主细胞,导致细胞变性死亡,也可引起免疫病理损伤。抗病毒免疫以细胞免疫为主。干扰素具有广谱抗病毒作用,可用于多种病毒感染的治疗。
病毒的微生物学检查首先根据感染的部位采取相应的标本,应早期采集并立即送检,否则应保存在50%的甘油盐水中或低温冷藏。常用病毒培养检查法有动物接种、鸡胚培养和组织培养。目前临床上常用核酸杂交技术和核酸扩增技术对病毒性疾病进行快速、准确的诊断。
能力检测
一、名词解释
(1)包涵体 (2)病毒的干扰现象
二、简答题
(1)病毒的结构和各自的化学组成如何?
(2)复制周期可分为哪五个阶段?
(3)简述病毒感染的类型。
(4)病毒分离培养的方法有哪些?
(魏桂芬)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