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寄生虫病的流行与防治
寄生虫病能在一个地区流行,该地区必须具备完成寄生虫发育所需的各种条件,也就是存在寄生虫病的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三个基本环节。此外,尚受生物因素、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的影响。当这三方面因素有利于寄生虫病传播时,在此地区才可有相当数量的人获得感染,而引起寄生虫病的流行。
一、寄生虫病流行的基本环节
(一)传染源
传染源是指寄生虫在体内生长繁殖并能将其随时传播的人或动物,包括患者、带虫者和储存宿主(家畜,家养动物及野生动物)。传染源排出的病原体可处于寄生虫生活史的不同发育阶段,可通过不同方式进入人体,或在外界或另一宿主体内继续发育。例如:感染多种蠕虫的带虫者或患者从粪便排出蠕虫卵;溶组织阿米巴带虫者可排出包囊;虫卵或包囊在排出时即有感染性,或在适宜的外界环境中发育到感染阶段(感染期)。
(二)传播途径
传播途径是指寄生虫从传染源传播到易感宿主的过程。其感染途径和方式主要有下列几种。
1.经口感染
许多寄生虫的感染期虫体可以通过食物、饮水、手指、玩具或其他媒介经口进入人体,这是最常见的感染方式,如蛔虫、鞭虫、蛲虫、华支睾吸虫、猪囊尾蚴等。
2.经皮肤感染
有些寄生虫是其感染期主动地经皮肤侵入人体,如土壤中的钩虫丝状蚴、水中的血吸虫尾蚴以及疥螨、蠕形螨等直接侵入皮肤。有的寄生虫通过吸血的节肢动物媒介的刺叮经皮肤进入人体,如蚊传播疟原虫、丝虫、白蛉传播利什曼原虫。
3.接触感染
寄生在腔道或体表的寄生虫可因直接或间接接触(浴具、衣物)而感染,如阴道毛滴虫、疥螨等。
4.自体感染
有的寄生虫可以在宿主体内引起自体内重复感染。例如:短膜壳绦虫的虫卵可在小肠内孵出六钩蚴,幼虫可在小肠内发育为成虫;在小肠内寄生的猪带绦虫,其脱落的孕节由于呕吐而逆流至胃内被消化,虫卵由胃到达小肠后,孵出六钩蚴,钻入肠壁随血循环到达身体各部位,引起囊尾蚴的自身感染。
5.逆行感染
蛲虫在人体肛周产卵,虫卵可在肛门附近孵化,幼虫经肛门进入肠内寄生部位发育至成虫。
6.经胎盘感染
有些寄生虫可以随母血,通过胎盘而使胎儿感染,如弓形虫、疟原虫、钩虫的幼虫等。
此外,有的寄生虫可经呼吸道,如卡氏肺孢子虫;疟原虫经输血等途径进入人体;弓形虫经胎盘感染。
(三)易感人群
易感人群是指对某种寄生虫缺乏免疫力或免疫力低下而处于易感状态的人群。人体感染寄生虫后,通常可产生获得性免疫,但多属于带虫免疫,当寄生虫从人体消失以后,免疫力即逐渐下降、消退。所以,当有感染机会即易于感染该种寄生虫。非流行区或在本地已根除疟疾地区的人进入疟区后,由于缺乏特异性免疫力而成为易感者。易感性还与年龄有关,一般儿童的免疫力低于成年人。
二、寄生虫病流行的影响因素
(一)自然因素
自然因素包括温度、湿度、雨量、光照等气候因素,以及地理环境和生物种群的分布等。气候因素和地理因素可以直接影响寄生虫病的流行,也可通过影响生物种群的分布及其活动,间接影响寄生虫病的流行。如疟疾的流行与媒介蚊种的分布、数量、季节活动等有关,也与地理因素及气候因素有关,我国南方某些地方是高疟区,而北方则很少有疟疾。
(二)生物因素
生活史的发育需要中间宿主的寄生虫,其中间宿主或节肢动物的存在是这些寄生虫病流行的必需条件。如我国血吸虫的流行在长江以南地区,与钉螺的地理分布一致。
(三)社会因素
社会因素包括社会制度、经济状况、科学水平、文化教育、医疗卫生、防疫保健以及人群的生产方式和生活习惯等。这些因素对寄生虫病流行的影响日益受到重视。如生活习惯与寄生虫的感染有密切关系,生吃或食入未煮熟的鱼、蟹、家畜和野生动物肉易感染华支睾吸虫、并殖吸虫、绦虫和弓形虫等。
三、寄生虫病的流行特点
(一)地方性
寄生虫病的流行与分布常有明显的地方性。主要与下列因素有关:气候条件,如多数寄生虫病在温暖潮湿的地方流行且分布较广泛;与中间宿主或媒介节肢动物的地理分布有关,如吸虫的流行区与其中间宿主的分布有密切关系;与人群的生活习惯有关,如猪带绦虫病与牛带绦虫病多流行于吃生的或未煮熟的猪、牛肉的地区;与生产方式有关,如钩虫病常流行于用人粪施肥的旱地农作物地区。
(二)季节性
寄生虫病的流行往往有明显的季节性。生活史中需要节肢动物作为宿主或传播媒介的寄生虫,此类寄生虫病的流行季节与有关节肢动物的季节消长相一致,如间日疟原虫的流行季节与中华按蚊或嗜人按蚊的活动季节一致。其次是人群的生产活动或生活活动形成感染的季节性,如急性血吸虫病常出现于夏季,人们因农田生产或下水活动接触疫水而感染血吸虫。
(三)自然疫源性
在人体寄生虫病中,有的寄生虫病可以在脊椎动物和人之间自然地传播着,称为人兽共患寄生虫病(parasitic zoonoses)。在原始森林或荒漠地区,这些寄生虫可以一直在脊椎动物之间传播,人偶然进入该地区时,则可从脊椎动物通过一定途径传播给人。这类不需要人的参与而存在于自然界的人兽共患寄生虫病具有明显的自然疫源性,这种地区称为自然疫源地。寄生虫病的这种自然疫源性不仅反映寄生虫病在自然界的进化过程,同时也说明某些寄生虫病在流行病学和防治方面的复杂性。
四、寄生虫病的防治原则
寄生虫的生活史因其种类不同,有的比较复杂,寄生虫病的流行因素也多种多样,因此要达到有效的防治目的,必须在了解各种寄生虫的生活史及寄生虫病的流行病学规律的基础上,制订综合防治措施。
(一)消灭传染源
普查普治患者、带虫者和储蓄宿主。此外,还应作流动人口的监测,控制流行区传染源的输入和扩散。
(二)切断传播途径
加强粪便和水源的管理,控制或杀灭媒介动物和中间宿主,搞好饮食、环境和个人卫生等。
(三)保护易感人群
加强集体和个人防护工作,增强体质,提高人群抵抗力;普及卫生知识,改变不良的饮食习惯,改进生产方法和生产条件,用驱避剂涂抹皮肤以防吸血节肢动物媒介叮刺,对某些寄生虫病还可采取预防服药的措施。
小 结
两种生物在一起生活,其中一方受益,另一方受害,后者给前者提供营养物质和居住场所,这种生活关系称为寄生。受益的一方称为寄生物,受损害的一方称为宿主。而过寄生生活的多细胞的无脊椎动物和单细胞的原生生物则称为寄生虫。寄生虫完成一代的生长、发育和繁殖的整个过程为寄生虫的生活史。掌握寄生虫生活史的规律,是了解寄生虫的致病性及进行寄生虫病的诊断与防治的必要基础。
寄生虫的流行有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等三大基本环节。影响其流行的因素主要有自然因素、生物因素和社会因素。寄生虫病的流行有着地方性、季节性和自然疫源性等特点。寄生虫病的自然疫源性这种特点不仅反映寄生虫病在自然界的进化过程,同时也说明某些寄生虫病在流行病学和防治方面的复杂性。在开展寄生虫病的防治过程中,必须根据各地区,以及各种寄生虫的具体情况,制订防治方案。
能力检测
一、名词解释
1.寄生虫 2.生活史 3.感染阶段 4.机会致病寄生虫
二、简答题
1.寄生虫的宿主有哪几类?各是何含义?
2.寄生虫对宿主的作用有哪几方面?各举例说明。
3.寄生虫流行的基本环节是哪几点?作何解释?
4.寄生虫病有哪些流行特点?
5.防治寄生虫病应采取的综合措施有哪些?
(李妙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