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务七 住院患儿的护理
学习目标
掌握:与小儿沟通的途径、技巧,住院患儿的健康评估,小儿用药的选择,剂量的计算,给药的方法。
熟悉:儿科医疗机构的分类、设置及护理管理,小儿健康评估的特点。
了解:与小儿沟通的特点,各年龄小儿的用药特点。
一、儿科医疗机构设置及护理管理
小儿的生理、心理特点因不同年龄阶段而有所差异,不同年龄的小儿所患疾病和患病时的发病过程、病理变化及恢复过程也有不同的特点。由于小儿抵抗力较弱,易患传染病和发生交叉感染,所以儿科医疗机构的设置及护理管理均应根据上述特点合理安排,以促进患儿尽快恢复健康。
知识链接
儿科医疗机构的分类
儿童属于特殊人群,儿科医疗机构较一般成人医疗机构有其特殊要求。我国儿科医疗机构基本分为3类:
(1)专门的儿科医疗机构,如各省、市的儿童医院;
(2)妇幼保健院,设有产科及儿科的医疗机构;
(3)综合医院的儿科。
在一般医院中,儿科医疗机构包括儿科门诊、儿科急诊及儿科病房三部分。
(一)儿科门诊
1.设置
1)预诊室
预诊的目的是及时发现传染病患儿,使其在隔离室接受诊治,防止患儿之间的交叉感染。此外,预诊还可及时给予正确的分诊指导,使危重患儿得到及时抢救。预诊应由经验丰富、判断能力强的高年资护士担任,要求处理问题迅速、准确、果断。
预诊室应设在儿童医院的大门口或距大门最近处,综合医院则应设在儿科的入口处。预诊室内应备有检查床、压舌板、手电筒及一般的隔离消毒设备,如紫外线灯、洗手设备、隔离衣等。预诊室应有两个出口,一个通向门诊候诊室,另一个通向传染病隔离室。
预诊检查主要有问诊、望诊及简单体检。预诊时应力求抓住重点,简明扼要,并根据不同季节传染病的流行特点结合患儿的接触史、症状及特殊体征迅速做出判断。
2)传染病隔离室
传染病隔离室为诊治传染病或疑似传染病患儿时使用。室内应有诊查床、桌、椅及必要的诊查用具,还必须备有隔离衣及针对不同传染病的消毒设施及洗手设备。隔离室最好有多间,以便按不同传染病种分别诊治或在消毒诊室时交替使用。隔离患儿离开后,诊室须经消毒处理后方可收治另一种病种的患儿。
3)门诊部
(1)体温测量处 患儿就诊前先测量体温,如有体温达38.5℃以上者,可酌情先给予退热处理,并优先安排就诊,以防热性惊厥。
(2)候诊室 儿科候诊室应宽敞、明亮、清洁,空气流通,设有足够的候诊椅,以便容纳就诊的患儿及家属,并设有1~2张小床为患儿换尿布、包裹之用。应备有饮水设备及消毒水杯。可利用墙报、黑板报、电视等开展科学卫生知识的宣传,使患儿及家属能在候诊的同时接受卫生科普知识的教育。
(3)诊查室 诊查室是医生给患儿看病的地方,应设有较多的单间诊室,以免因小儿哭闹,互相干扰。室内应设有诊查床、桌、椅、诊查用具及消毒洗手设备。诊查室内应保持安静,进入诊查室内的人员不能太多,一般一次只允许一个患儿及其家长陪同入室就诊。
(4)治疗室 治疗室内应有常用治疗器械及抢救药品,供注射、穿刺、灌肠等治疗用。有条件的医院最好分别设置小儿皮试室、静脉注射室、肌内注射室、采血室、灌肠室、换药室等。
(5)化验室 化验室应设在诊查室附近,药房及收费处可设在儿科门诊出口处。
2.护理管理
(1)做好组织管理工作 儿科门诊陪伴患儿的家属多,人流量大,患儿易哭吵,因此,护理人员要做好就诊前的准备工作,有计划地组织、安排患儿按顺序就诊,协助医生诊查并做好解释工作,使门诊就诊秩序有条不紊。
(2)密切观察病情变化 儿科病人在预诊、候诊等整个诊治过程中,随时可能发生病情变化,因此,护理人员应密切观察患儿病情变化,一旦发生紧急情况,及时处理。
(3)防止医疗差错的发生 儿科门诊由于儿科疾病特点,在一定季节或时间内就诊患儿较集中,护士在进行各项操作时均应严格执行查对制度,遵守操作规程,无论在测量体温或治疗时,均应认真、仔细,要防止因忙乱而发生差错。随时注意患儿安全,防止发生意外事故。
(4)预防交叉感染 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和无菌制度,定期做病原微生物培养;对于传染病患儿应及时给予隔离诊治,避免患儿之间的交叉感染。
(5)提供健康教育 可利用黑板报等形式进行卫生宣教或在患儿就诊时间内有针对性地对患儿及家长进行疾病健康知识的宣讲,对家长提出的问题要给予耐心的解释和必要的指导。有条件者可设儿童保健咨询处。
(二)儿科急诊
小儿发病急,病情变化快,意外事故多,如误服毒物、吞食异物等,而有些疾病在典型症状出现前,即可危害生命,如中毒性痢疾、惊厥、感染性休克、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等,所以儿科急诊护士应有敏锐的观察力及良好的判断力,根据病情对危重患儿及时进行抢救。就诊顺序为先抢救后挂号,先用药后缴费。
知识链接
儿科急诊的范围
凡高热、惊厥(含癫痫持续状态)、呼吸困难、发绀、循环衰竭、严重吐泻伴脱水、急性中毒、急性腹痛、新生儿患者等均属儿科急诊范围。儿科预诊室护士要以高度的责任感主动巡视、观察候诊患儿,若患儿病情危急,应立即送急诊室抢救,再补办各种手续。
1.设置
小儿急诊室是抢救患儿生命的第一线,应设抢救室、诊查室、观察室、隔离观察室、治疗室及简易手术室等,并保证急诊室24h开放、接诊。
抢救室内应有充足的抢救器械、用具及药物。室内设病床1~2张,备有输液架、活动床栏、约束带等,还有远红外线辐射式抢救台,以供小儿抢救使用。室内应备有供氧及吸引装置、心电监护仪、简易呼吸机、洗胃机、气管插管、气管切开用具等,以及各种穿刺包、切开包、导尿包等。室内放置抢救车1台,配有常用抢救药品、物品、记录本及笔等,以满足抢救危重患儿的需要。
观察室内设病床及常规抢救设备,有条件者可备各种监护仪和暖箱,此外还要备有各种医疗文件。
简易手术室内除基本设备外,还应备有大面积烧伤初步处理、骨折固定、外伤缝合、止血、冲洗、夹取异物、紧急胸部手术或腹部手术等的器械用具及抢救药品。
知识链接
儿科急诊的特点
(1)病情发生、发展特点 病情来势凶猛、变化快、死亡率高。
(2)工作量特点 在综合医院中,儿科急诊数量可占全院急诊总数量的1/4~1/3。
(3)儿科急诊的高峰期 一年中最冷和最热的季节为高峰季节,一日中的高峰期在上午8~12点及下午18~22点。
2.护理管理
(1)对护理人员的素质要求 儿科急诊护理人员要具有高度的责任心及良好的心理素质,要具有很强的业务能力,掌握常见疾病的抢救程序及要点,熟练掌握各种抢救仪器的操作技术,提高抢救效率。新调入者须经过岗前培训,经考核合格后方可上岗。
知识链接
儿科急诊抢救的“五要素”
儿科急诊抢救的“五要素”为人、医疗技术、药品、仪器设备及时间,其中人起主要作用。
(2)做好组织抢救工作 儿科急诊患儿的病情来势凶猛、变化快,病种常较复杂,陪护的家属较多,因此,急诊科护理人员要有较强的组织能力,做到临危不乱,配合医生,使抢救有条不紊地进行。
(3)严格执行各种管理制度 儿科急诊护理人员要严格执行各种规章制度,抢救用品放在固定位置,定期清点,班班交接,及时维修、定期保养抢救器械,及时补充急救药品,使抢救器械及药品均处于完好的备用状态;护理人员必须坚守工作岗位,随时做好抢救病人的准备。
(4)建立急诊登记制度 经急诊抢救或留观察室住院观察的患儿都要进行登记,以便追踪分析总结,不断提高抢救质量。
登记时注明患儿到达急诊科的时间、接受急诊的时间等,抢救中的口头医嘱必须当面复述无误后才执行,执行时须经他人核对药物,用过的针剂瓶必须保留备查,执行口头医嘱后督促医生及时补开处方并补记录,以保证抢救工作的连续性。
(三)儿科病房
1.设置要求
儿科病房应单独设置或位于病房的第一层,有单独的出入口,病房大门有两面均需钥匙开启的保险锁,一般每个病区以收治30~40名患儿为宜。
(1)病室 大病室设病床4~6张,小病室设病床1~2张。每个床单位占地至少2m2,床间距为1m,床与窗台的距离为1m,病室之间采用玻璃隔断,便于医护人员观察患儿。窗外应加防护栏,阳台有栅栏,暖气应加安全罩;病床应无棱角且周围有安全栏,高度在70cm以上,两侧床栏可以上下拉动。病室墙壁可装饰颜色鲜明、儿童喜爱的各种图案,减少患儿的恐惧感与陌生感。每间病室均有洗手设备及夜间照明装置。
(2)医护人员办公室 应设在病房中部,靠近危重患儿病室,以便随时观察患儿,及时发现病情变化,及时处理。
(3)治疗室 治疗室内设治疗桌、治疗车、药柜、器械柜、冰箱等,并备有各种注射、输液、穿刺用物及常用药品等。治疗室最好分为两小间,中间有门可通,其中一间可进行各种注射及输液的准备,另一间则可进行各种穿刺,有利于无菌操作,同时也减少其他患儿的恐惧感。
(4)配膳室与配乳室 宜设在病房门口外间,内设配乳用具消毒设备、冰箱、分发膳食的小车等。由配膳员将营养室备好的膳食按医嘱分发到患儿床前。
(5)游戏室 可设在病房的一端。室内宜宽敞,阳光充足。布局应体现儿童特征。备有小桌、小椅、玩具柜及适合不同年龄小儿的玩具及连环画等。
(6)盥洗室、浴室、厕所 各种设备应适合儿童使用,注意安全。浴室应宽敞,便于护士协助患儿沐浴。厕所应有门,但勿加锁。
(7)杂用室 室内有便盆、便壶、污水池、污衣袋、大水池(浸泡各种需消毒的用品)、分类垃圾桶或垃圾通道等。
2.护理管理
(1)环境管理 病房的环境对患儿的治疗和护理极为重要。儿科病房应阳光充足,温度、湿度适宜(表2-7-1),室内布置整洁、美观。墙壁、窗帘、寝具、衣物采用明快的颜色,为适合小儿心理需要,减少患儿的恐惧感,可用图画与玩具装饰。病房一律采用湿式清洁法,经常保持环境的整洁。工作人员忌穿响底鞋,不要大声说话,消灭噪声,保持病房安静。
表2-7-1 不同年龄小儿病房内适宜的温度和湿度
(2)生活管理 儿科病房内的生活制度要考虑小儿的病情与年龄特点。根据小儿病情安排休息与活动的时间,根据不同年龄特点安排游戏及学习,使小儿形成有规律的生活,消除小儿(尤其是长期住院的患儿)的寂寞、恐惧、焦虑感。
(3)预防医院内感染 小儿抗病能力较低,患病小儿的抵抗力就更低,所以预防患儿之间或患儿与医护人员之间的医院内感染,在儿科病房中显得尤为重要。应做到以下方面。
①病房应明确清洁区、污染区。病室每天应定时通风,按时做紫外线消毒,定期做空气培养、地面消毒,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
②不同病种患儿尽量分室收治,有条件时同一病种的不同时期患儿也尽量分室收治。患儿用过的物品须经消毒处理后方可再用。
③工作人员进入病房要穿工作服,戴帽子、口罩,洗手后方可开始工作。护理患儿,分发药品、食物及治疗操作前后均应洗手。感冒者不宜护理患儿,尤其是新生儿及早产儿。
④制定合适的陪护、探视制度,经常对患儿家属开展卫生宣教,家属患感染性疾病时应暂不探视患儿。
(4)传染病管理 普通儿科病房不收治麻疹、猩红热、腮腺炎、白喉、百日咳等传染病患儿,一旦发现这类患儿应立即转送传染病院(科)治疗。对曾接触过的易感儿可酌情做被动免疫,并对病区做适当的消毒处理。对新生儿、早产儿、正在化疗的白血病患儿、肾病及抵抗力低下的易感患儿,均应施行保护性隔离。
(5)安全管理 安全管理是儿科病房工作中不可忽视的重要部分,必须时刻提高警惕,防止意外发生。主要措施如下。
①各种设备保护措施齐全:儿科病房的设备均应有安全保护措施,如床栏杆及护窗条的间距不宜过宽,窗子要有插销,暖气要加罩,电插座离地面应有一定距离,并有保护装置等。
②防烫伤及烧伤:为患儿保暖时水温不能超过50℃,保温瓶(袋)必须外加布套;开饭时,热饭菜及牛奶等流质食物不可预先发放于患儿能触及处,以免烫伤;使用暖箱时,事先要检查有无漏电,不漏电方可使用,使用中要定时检测箱内温度、湿度及患儿体温,及时调整箱内温度、湿度,并做好记录,严格交接班。
③注射时防意外:给婴儿做肌内注射、皮下注射时,应采取进针快、推药快、拔针快的“三快”方法,以防患儿两手和身体突然活动而发生折针等意外。
④测体温时防意外:给不能自理的患儿测体温时,无论用肛表或腋表测温一定要用手扶持体温表,取出体温表后方能离开患儿。
⑤防窒息:为新生儿、婴幼儿、危重儿、虚弱儿盖被时,切勿遮盖口鼻,以免发生窒息。
⑥防外伤:患儿玩具应选用橡胶或塑料制品,禁止患儿玩弄刀、剪、玻璃及易破损的物品,任何针头、刀剪、玻璃等锐器在操作完毕后须清点检查,不能遗留在病室内,工作人员工作服上不要使用大头针,以免刺伤患儿。
⑦防医疗事故:晚夜班护士单独值班时,应加强巡视,遇有患儿病情变化(如发热、惊厥、腹痛、烦躁哭闹、大汗淋漓等)或护士晨间采血、灌肠等护理操作需较长时间时,均应及时唤起医生及时处理或协助巡视病房,确保患儿医疗安全。
⑧防进食意外:婴儿禁吃花生米、豆类等颗粒状及带刺的食物,禁吃果冻等半固体食物;患儿进食时避免哭闹和逗笑,以防呛咳而吸入气管;在给患儿喂水、喂奶、喂药时应将其抱起,并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喂毕应取头高侧卧位,防止溢奶、呕吐致误吸。
⑨防摔伤、坠床:病室地面应随时保持清洁干燥,特别是冬春潮湿季节,打扫卫生时,先用湿拖把、后用干拖把及时将地面擦干,防止地面有水致患儿滑倒。避免患儿在病室内彼此追逐、打架,以免发生意外;离开患儿时应加固床栏,床栏之间间隙不宜过宽,以防患儿坠床。
⑩防中毒:药柜要上锁,病房使用灭蟑螂、灭鼠药物应放在小儿拿不到的地方,以防误食。
(6)家属管理 向家属开展宣教工作,解释医院规章制度,如消毒隔离制度、安全制度等,争取家属的配合,共同做好病房管理。
二、小儿健康评估的特点
小儿由于生理、心理均处于不断成长、发展的过程中,受外界影响也较大,因此小儿健康评估的具体内容与成人的不同。
(一)健康史的收集
收集健康史主要通过与小儿及其家长的交谈来实现,收集的主观资料应围绕小儿目前和过去的健康状态和相关的心理、社会环境,然后将收集的信息进行综合分析作为护理诊断的依据。
1.一般情况
一般情况包括姓名、乳名、性别、年龄、出生日期、出生地、民族、通讯地址、联系电话、入院日期、病历申述者、病史采集日期、主管护士、主管医生等。注意出生日期要注明年、月、日,以便计算实足年龄,而且年龄要记录准确,新生儿到天数,婴幼儿到月数,年长儿到几岁几个月。
2.现病史
首先问清主诉,即此次就诊的主要原因和发病经过、时间等。现病史是指此次患病的详细情况,包括发病时间、主要症状、病情发展过程、严重程度及接受过何种处理等,还应包括其他系统和全身的伴随症状,以及同时存在的疾病,如营养缺乏性疾病、贫血等。
3.既往史
与成人不同,小儿的既往史主要包括出生史、喂养史、生长发育史、既往健康史、日常活动和心理-社会史。询问时应根据不同年龄及不同健康问题各有侧重。
(1)出生史 第几胎第几产,是否足月顺产,母孕期情况,分娩经过,是否为新法接生,出生时情况如有无窒息、产伤,Apgar评分和体重等。
(2)喂养史 婴幼儿及营养性疾病和消化系统疾病患儿要详细询问喂养史,常可从中了解病因。问清母乳喂养还是人工喂养,乳品种类,冲调浓度,喂哺次数、量,辅食添加及断奶情况,近期进食食物的种类、餐次,食欲状况,喜欢的食物等。有无挑食、偏食、吃零食等不良饮食习惯,有无呕吐、腹泻、腹痛、溢奶等喂养问题。
(3)生长发育史 了解以往生长发育情况,体格发育指标如身高、体重、头围、出牙情况等;动作能包括开始会抬头、翻身、独坐、爬、站、走的时间;语言能发育如无意识叫“爸爸、妈妈”,有意识叫“爸爸、妈妈”的时间,现在语言情况;认知发展;个性特点;对新环境的适应性;幼儿园或学校的学业情况等。
(4)既往健康史 曾患何种疾病,既往住院史,患儿对疾病、住院的反应,药物及食物过敏史,近期用药史,预防接种史包括接种何种疫苗、接种次数、接种年龄、接种后有何不良反应,传染病史等。
(5)日常活动 主要包括活动环境,卫生习惯,睡眠与休息,睡眠习惯,排泄习惯,户外活动时间,是否有特殊行为问题,如吮拇指、咬指甲、手淫等。
(6)心理-社会史 了解患儿在幼儿园或学校的表现、不良习惯和家庭环境,通过了解和观察小儿与父母间的互动,判断其身心发展特征、适应能力等。
(二)体格检查
1.小儿体格检查的原则
(1)环境舒适 检查室应温暖、光线充足,以便检查时尽量暴露检查部位,避免漏检重要体征,同时可以根据不同年龄小儿需求布置玩具和书籍;检查时体位不强求一致,婴幼儿可由父母抱着检查,怕陌生的小儿可从背部查起,查腹部时可平卧于家长膝上,不一定平卧于检查台上等。
(2)恰当沟通,尽量取得小儿合作 对于婴幼儿可先与其交谈几句,或用玩具或听诊器等哄逗,以解除其恐惧心理及紧张情绪;对于年长儿应表扬、鼓励、讲清道理,以取得其合作;对于个别不合作的哭闹小儿则要取得家长配合,不能由于患儿拒绝而不做检查,必要时可先休息一段时间再行检查。
(3)技术熟练,检查顺序灵活 给小儿检查时,动作要轻快、准确,避免重复。同时检查顺序要灵活,如在询问时可观察患儿的精神状态、病容、面色、呼吸情况、眼球运动等;在小儿安静时先做心肺听诊;一般对小儿刺激较大的口腔、咽部检查放在最后,但要注意全身系统检查,不可遗漏。
(4)保护和尊重小儿 小儿免疫力弱,易患感染性疾病,要注意防止医院内感染。检查小儿前要清洗双手,穿工作服,必要时戴口罩;检查仪器及检查室要注意消毒;检查过程中要保证小儿安全,特别是婴幼儿,同时还要注意保护小儿隐私,特别是学龄期小儿和青少年。
2.体格检查方法和内容
(1)一般状况 常在询问病史时,趁小儿不注意时就开始观察,这样比较自然,所得的资料比较可靠。内容包括小儿发育与营养状况、精神状态、面容、面色、对周围人和事物的反应、哭声、活动能力、体位、有无脱水或先天畸形等。
(2)一般测量 除测量体温、呼吸、脉搏、血压四大生命体征外,必要时还应测量体重、身高(长)、头围、胸围等生长发育指标。
①体温:口温只适用于能配合的年长儿,37.5℃以下为正常;腋温应用比较广泛,将体温表置于腋窝处屈臂夹紧至少7~10min,36~37℃为正常;肛温最准确,但对小儿刺激大,将肛表涂润滑剂后缓慢推入肛门内3~4cm,至少3min,36.5~37.5℃为正常。
②呼吸和脉搏:应在小儿安静时进行。婴幼儿以腹式呼吸为主,故可按腹部起伏计数,一起一伏为一次。呼吸过快不易看清者可用听诊器听呼吸音计数,呼吸微弱者还可用少量棉花纤维贴近鼻孔边缘,观察棉花纤维扇动情况计数。年幼儿腕部脉搏不易扪及,可计数颈动脉或股动脉搏动,但不可以拇指诊脉,防止拇指动脉搏动和小儿动脉相混淆。同时除注意呼吸、脉搏频率外,呼吸、脉搏节律及深浅也应注意。各年龄小儿呼吸、脉搏正常值见表2-7-2。
表2-7-2 各年龄小儿呼吸、脉搏正常值
③血压:不同年龄小儿所用血压袖带宽度不一样,应为其上臂长度的2/3,过宽测出的血压较实际值偏低,太窄则测出的值偏高。新生儿及婴儿可用简易潮红法或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测定。2~12岁小儿血压正常值可用公式推算:收缩压(mmHg)=80+(年龄×2),舒张压为收缩压的2/3。
(3)皮肤和皮下组织 最好在明亮光线下观察皮肤有无颜色苍白、潮红、黄疸、发绀、皮疹、淤点、色素沉着及毛发异常等变化;用手触摸皮肤湿润度、弹性及皮下组织厚薄和充实度,有无脱水、水肿、硬肿,必要时测量脂肪厚度。
(4)淋巴结 检查枕后、颈部、耳后、腋窝、腹股沟等处淋巴结大小、数目、质地、活动度及有无压痛等。正常小儿可扪及单个质软、状似黄豆的淋巴结,可移动,无压痛。
(5)头部
①头颅:应注意其形状大小、前囟大小及紧张度,是否隆起或凹陷,婴儿须触摸顶部及枕部颅骨有无软化呈乒乓球感觉,枕部有无枕秃,新生儿有无产瘤、血肿等。
②眼、耳、鼻:检查眼时应注意:双眼睑有无红肿、下垂、闭合不全,有无结合膜充血、脓性分泌物,有无角膜浑浊、溃疡,瞳孔大小,对光反射等。检查耳时注意其外形,外耳道有无分泌物、红肿,提耳时有无疼痛等。检查鼻时应注意其形状,有无鼻翼扇动、鼻分泌物、鼻塞等。
③嘴唇、口腔:了解嘴唇有无苍白、发绀、湿润、干燥、张口呼吸、口角糜烂,牙龈、颊黏膜有无充血、溃疡、黏膜斑、鹅口疮,腮腺开口处有无红肿和分泌物,牙的数目及其排列,龋齿数。小儿咽部检查应在体检最后进行,观察扁桃体是否肿大,有无充血、分泌物、伪膜,咽部有无充血、溃疡、疱疹、咽后壁脓肿等情况。
(6)颈部 观察有无斜颈、短颈等畸形或活动异常;甲状腺有无肿大;气管位置;颈静脉有无充盈,颈动脉有无异常搏动等。
(7)胸部
①胸廓:外形有无异常,小儿要特别注意佝偻病引起的胸廓畸形,如串珠肋、肋膈沟、肋缘外翻、鸡胸、漏斗胸等,胸廓两侧是否对称,心前区有无隆起等。
②肺:注意呼吸快慢深浅,有无节律异常、呼吸困难、三凹征(胸骨上窝、锁骨上窝、肋间隙在小儿吸气时向内凹陷)等。听诊时小儿不会按要求深呼吸,可趁啼哭后出现深吸气时进行听诊,肺炎时可听到细湿啰音;小儿呼吸音较成人的响,呈肺泡支气管呼吸音,不要误认为异常。
③心:注意心前区是否有隆起,心尖搏动是否移位。心脏听诊时应注意心率、心律、心音强弱、杂音等,小儿时期肺动脉瓣区第二心音比主动脉瓣区的响(即P2>A2)。
(8)腹部 新生儿期除腹部一般检查外,要特别注意脐带有无炎症和分泌物,患儿稍大后注意有无脐疝。婴幼儿有时可在右肋缘下1~2cm处扪及,质地柔软,无压痛,属正常,6~7岁后不应再触及。
(9)脊柱和四肢 观察有无畸形,如佝偻病引起的下肢呈现“O”形腿或“X”形腿,手镯征、脚镯征,脊柱侧弯等。
(10)会阴、肛门及外生殖器 肛门有无畸形、肛裂,女孩阴道有无分泌物、畸形,男孩有无包皮过长、过紧,阴囊鞘膜积液,隐睾及畸形,有无腹股沟疝等。
(11)神经系统 一般检查:神志、精神状态、前囟饱满度、反应灵敏度、动作语言发育情况,有无异常行为、肢体动作能力等。脑膜刺激征:一般重点检查有无颈部抵抗,克氏征和布氏征等。神经反射:新生儿期检查相应生理反射是否存在,如吸吮反射、握持反射、拥抱反射、觅食反射等,小婴儿提睾反射、腹壁反射等浅反射弱或引不出,但可出现踝阵挛或膑阵挛,2岁以下婴幼儿双侧巴氏征可呈阳性。
(三)家庭评估
家庭评估包括家庭结构评估、家庭环境评估和家庭功能评估,这是小儿健康评估的特点之一,因为小儿时期正处在不断生长发育的过程中,家庭的影响对其身心的健康成长非常重要。
1.家庭结构评估
家庭结构评估是指家庭的组成,以及影响小儿身心健康的有关家庭的社会、文化、宗教和经济特点。
(1)家庭组成 家庭组成是指目前与小儿共同居住的家庭成员的组成及排列顺序。评估中应特别注意父母目前的婚姻状况,是否近期结婚,是否有分居、离异及死亡情况,同时应了解小儿对家庭危机事件的反应。
(2)家庭成员的职业及教育状况 家庭成员(主要是父母)的职业不仅是指目前所从事的工作,而且也包括工作的强度、工作地离居住地的距离、工作满意度及是否暴露于危险环境等;家庭成员(主要是父母)的教育状况是指教育经历、培训类型、所掌握的技能、有无宗教信仰等。
2.家庭环境评估
家庭环境评估的内容包括家庭环境和社区环境两部分。前者包括住房类型、房间布局、整洁性、安全性、居住问题(设施、卫生条件、装修时间等)及新近的家庭变迁等;后者包括邻里关系、学校位置、上学交通状况、娱乐空间及环境中存在的危险因素等。
3.家庭功能评估
家庭功能评估涉及的是家庭成员之间彼此的影响力以及相互关系的质量,它是决定家庭成员在家庭中所处的地位及所承担的责任。
(1)家庭成员的关系及家庭角色 家庭成员的关系是指他们的亲密程度,特别是父母之间;家庭角色是指每个家庭成员在家庭中所处的地位及所承担的责任。
(2)家庭中的沟通交流 家庭中充分、及时、有效的沟通对小儿身心影响很大,评估中应注意询问父母是否鼓励孩子与他们交流思想,孩子是否耐心倾听父母的意见,孩子是否愿意与父母探讨问题并分享感受等。
(3)家庭中民主化程度 包括家庭中的权威、决策方式及家庭成员情感表现和个性化表露的程度等。
三、住院患儿的健康评估
住院患儿的健康评估贯穿于整个护理过程之中,护理人员应以满足患儿身心需要,以恢复或增进健康为目标,运用护理程序实施计划性、连续性、全面整体的护理。由于小儿时期生长发育是处在不断变化的动态时期,在生理、心理方面均不成熟,容易受到外界环境因素的影响,因此在运用护理程序实施整体护理时,要充分考虑小儿身心特点,运用多学科知识来分析、判断患儿的健康问题,采取及时有效的护理措施,并不断评估其效果,以制订进一步的护理方案。
(一)护理评估
护理评估是整个护理程序的基础,是非常重要的,主要包括从各方面收集患儿的主观资料和客观资料,然后进行分析、综合、整理,以确定护理诊断。
1.收集资料
(1)资料内容 包括主观资料和客观资料两种。主观资料是指患儿自身感到的不适即患儿的主诉,如患儿感到腹痛、恶心、头晕、头痛等。客观资料则是通过家长或护理人员观察、体检及借助医疗仪器检查所发现的事实或体征,如体温升高、血压下降、肝脾大等。
(2)资料来源 包括患儿、家长、其他照顾者及医生的叙述,以及体格检查、辅助检查等得来的资料。
(3)收集资料方法 常用方法有交谈、观察、体格检查和阅读相关资料。
①交谈:与患儿、家长及照顾者进行有目的的谈话。小儿年龄越小,语言表达能力越差,从交谈中获取的可利用的资料越少。如幼儿只能用一些简单的句子,学龄前儿童虽能使用较完整的句子,但注意力不集中,不能用语言准确表达自身的不适,直到学龄儿童才开始能用语言表达自己的主观感受,逐渐提供一些可靠真实的资料,因此,与患儿父母的交谈显得尤为重要。交谈前,护士要明确谈话目的,安排合适的时间、地点,交谈中护士要注意力集中,运用倾听技巧,不能随便打断对方的谈话,同时注意适当的引导,不用暗示性语言,避免使用医学术语,态度和蔼,以取得对方的信任,获得准确完整的资料,为下一步提出正确的护理诊断打下基础。通过交谈,获得的资料应包括患儿入院时主要病史(发病经过)、既往史(包括出生史、生长发育史、喂养史、预防接种史等,这些资料是儿科所特有的,必须详细询问并收集)、过敏史、基本生活习惯(饮食、睡眠、排泄、清洁卫生习惯、自理程度等)、性格特征、对住院的反应、家庭结构、居住环境及家庭-社会对患儿关心支持情况等。
②观察:通过视、听、触、嗅等感觉器官收集资料。如通过视觉了解患儿身体特点、面部表情、行为表现、步态、姿势等。通过听觉了解患儿呼吸道有无痰液堵塞、是否喘息、哭声是否有力等。通过触觉,感觉皮肤的温度、湿度,是否有硬肿及器官大小改变。通过嗅觉,了解排出物的气味等。由于小儿语言表达能力有限,临床观察在儿科显得尤为重要。
③护理体格检查:护理体格检查与医疗的体检目的不同,前者是为了对患儿身、心、社会方面进行功能评估,提出护理诊断,后者是为了诊断疾病。同时护理体格检查与成人体检也不同,故应注意小儿生长发育情况,并取得患儿及家长的配合,还要考虑小儿年龄的特点和忍耐程度,应对体检顺序、时间进行适当的调整,如给婴儿检查时,先听诊胸部和心脏,最后再查咽部;小儿可先检查四肢后再检查其他部位,以减少小儿的恐惧感,获得客观资料。
④阅读相关资料:护理人员通过阅读与患儿有关的病历,各种医疗、护理记录以及相关书籍、文献来获得一些资料。
2.分析和整理资料
对收集的资料常按马斯洛(Maslow)的层次需要理论和健康状态进行分类,对有不清楚或有疑点的资料需要重新调查、确认、补充新资料,然后通过与生理正常值或患儿健康时的状态比较,发现健康问题,做出正确的护理诊断。
(二)护理诊断
在获得与患儿健康有关的资料后,进行综合评估,研究分析,确定其主要的健康问题,做出护理诊断(包括现存的或潜在的),这些问题是在护理职能范围之内,并能用护理方法去帮助解决的。
护理诊断包括健康问题(problem)、原因(etiology)、症状及体征(symptom and sign)三个组成部分,称为PES公式。如一个肺炎患儿,他存在的健康问题之一是呼吸道不通畅,这个护理诊断可叙述为:“清理呼吸道无效,与分泌物过多、黏稠,不易排除有关。呼吸不畅,有痰鸣。”
护理诊断是一个简明扼要的定义性叙述,在为患儿做护理诊断中,要注意以下三个方面问题。
(1)患儿仍在生长发育中,做护理诊断时,既要考虑疾病造成的健康问题,也要考虑小儿生长发育的需要及因疾病给小儿正常生长发育带来的影响。如小儿是否存在生长发育改变,婴儿应注意评价母乳喂养的有效性等。
(2)护理诊断应包括对家长认知的诊断。小儿缺乏准确自述病情的能力,生活缺乏完全的自理能力,需要家长帮助和照顾。若小儿患病,家长易产生焦虑、内疚、担忧等情绪,同时由于缺乏疾病护理知识,更加重了不良情绪的程度,影响对小儿的照顾质量。因此,儿科护理对象除患儿外,还包括对其家长进行心理护理和健康知识的指导,帮助他们解决存在的问题。
(3)目前在我国护理诊断尚无统一的名称,主要参考北美护理诊断协会(NANDA)制订的护理诊断148项,未能涵盖的以护理问题的形式提出。因此为了给患儿和家长高质量的护理,儿科护士需要具备一定的理论水平、较高的专业素质以及丰富的临床工作经验。
(三)护理计划
制订护理计划的目的是指导护理行动,使护理工作适合患儿的具体需要。它是以护理诊断为依据,使护理对象尽快恢复健康为目标。在计划中要明确目标与措施,使执行和评估有所依据。护理计划的制订分为三步:确定护理诊断的先后次序;提出护理目标;制订护理措施。
1.确定护理诊断的先后次序
一个患儿可能同时存在几个护理诊断,应根据其重要性和紧迫性排出先后次序。护理诊断可依照马斯洛(Maslow)的层次需要理论进行排序,首先应满足机体最基本的生理需要,即维持生命的基本需要,然后才考虑更高层次的需要。一般来说,凡是危及患儿生命须立即解决的问题,如气体交换受损、严重的体液不足等,应置于最优先的地位,其他不危及患儿生命但导致身体或精神上不健康或情绪、生活等问题,如活动耐力下降、焦虑等可置于次要位置。这样护士可以根据轻重缓急,确定执行护理措施的先后次序。同时随着患儿病情的变化,护理诊断的先后顺序也在不断变化之中,即原来次要的问题在优先考虑的问题解决之后可转变为新的优先问题。
2.提出护理目标
护理目标是护理工作预期要达到的结果,可分为长期目标和短期目标。长期目标是指需要相对较长时间才能实现的目标,如患儿恢复右臂的功能;而短期目标是指在较短的时间内可达到的目标,如在3d内患儿右臂能举过肩。一般长期目标须通过多个短期目标才能逐步实现。长期目标很重要,但正确的短期目标更为重要,因为它便于评估,同时患儿及家长能够在短期目标的不断实现下增强实现长期目标的信心。护理目标应有针对性,必须具体、切实可行,并且可观察和测量。
3.制订护理措施
护理措施是指制订出协助患儿达到护理目标的具体措施。一个护理目标,往往需要由几项护理措施来实现。如针对发热的患儿,护士可以采取物理降温、调整饮食及遵医嘱给予退热剂等措施来达到降温的目标。
(四)执行计划
执行计划即把护理计划付诸于实际行动,帮助患儿解决现存或潜在的健康问题的过程。在执行计划时,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熟悉患儿的情况
熟悉患儿的护理病史和护理评估的资料,然后才能正确地落实护理措施。由于患儿的家庭环境、生活习惯、爱好等各不相同,故护士采取护理措施时,要注意患儿的性格特点。
2.取得患儿和家长的合作
在病情允许的情况下,通过护士的指导让患儿或家长参加一部分护理工作,以减少患儿的恐惧、焦虑心理,自觉地配合医护人员的治疗、护理活动。
3.继续收集资料
在护理过程中,护士要继续观察患儿的情况,了解患儿的问题是否得到解决,执行计划后患儿的反应,有无新的问题发生,及时收集资料,迅速、准确处理一些新的健康问题与病情变化,并进一步判断原有的护理诊断是否正确及目标能否达到等。同时将护理措施的执行情况及患儿的反应准确地进行记录,随时根据病情变化作出判断,重新制订新的护理措施。
(五)护理评价
护理评价是指将实施护理计划后所得到患儿健康状况的资料与预定的护理目标逐一对照,按评价标准对护士执行护理程序的效果、质量作出评定的过程。护理评价应贯穿于患儿住院的全过程,目的是总结经验,改进工作,提高护理质量。
护理评价按实现程度分为:目标完全实现;目标部分实现;目标未实现。根据达到目标的程度不同,下一步的护理工作随之不同。
通过护理评价,如目标完全实现,则这一护理行动就可以结束。若患儿问题有所解决,目标部分实现,则有关护理行动继续进行。若护理评价发现,采取护理措施后,未实现预定的护理目标,应分析原因,考虑所收集的资料是否正确、全面,护理诊断是否正确,护理目标是否恰当,护理措施是否制订得完善、有效并正确执行了,然后,重新进行评估和确定护理诊断,或重新确定护理目标,采取更有效的护理措施。循环往复,直到患儿达到最佳健康状态。
护理程序是对住院患儿实施高质量、全面护理的一种方法。它的正确应用,不仅能提高患儿的护理质量,促进患儿恢复健康,护士也会逐渐提高自身的逻辑思维、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不断提高业务知识及专业技术水平。
四、与小儿的沟通
沟通是人与人之间传递信息、观念、态度或情感的交流过程,一般可以通过语言、非语言沟通等途径来实现。沟通是儿科护理工作中的重要技能,通过沟通不仅使护理人员完成有效的护理评估,而且可以帮助建立良好的护患感情。但是由于小儿处在不断生长发育过程中,语言、心理发育尚不成熟,因此与小儿沟通时需要了解小儿的特点,采用一些特殊的沟通技巧。
(一)与小儿沟通特点
1.语言表达能力差
不同年龄阶段的小儿,由于生长发育水平不同,表达个人需求的方式也有差别。婴儿的语言发育尚未成熟,在饥饿、睡眠不足、口渴、尿布潮湿或要人爱抚时,多用不同声调的哭声表示需要。1~2岁的小儿开始学习语言,但因吐字不清、一词多用、叠音字较多,很难被人理解、听懂,因此与此时的小儿沟通时不能或不能完全采用语言。3岁以上小儿语言表达能力逐渐增强,但缺乏逻辑思维能力,容易掺杂个人感受,受环境因素的影响,故表达往往不够准确。
2.综合分析、认识问题的能力差
小儿在不同年龄阶段,对事物的认识、对问题的分析和理解是从直觉活动思维和具体形象思维逐步过渡到抽象逻辑思维。至学龄期儿童才学会正确掌握概念,对问题给予合乎逻辑的推理和判断。因此,在小儿抽象逻辑思维尚未完全形成时,易影响沟通效果。
(二)与小儿沟通途径
与小儿沟通的途径包括与小儿的直接沟通和与小儿父母沟通而间接地与小儿沟通两种途径。具体沟通的方法如下。
(1)词语性沟通 词语性沟通是指通过语言、文字来交流信息,包括语言沟通和文字语言沟通。由于语言沟通具有较清楚、准确、迅速地传递信息的优点,也由于小儿书写能力的欠缺,故语言沟通是最常用的与患儿沟通的方式。如护士向患儿做自我介绍和介绍医院、病房环境等,小儿也可向护士表达自己的感受和需求。
(2)非词语性沟通 非词语性沟通是指利用非语言行为进行的沟通,又称身体语言,包括表情、姿势、手势、抚摸、目光、体态、服饰等,是与小儿进行无声的交流,同样是一种重要的沟通方法,尤其是对语言表达或理解能力差的小儿。护理人员整洁的服饰,和蔼的微笑,温柔的目光,亲切的抚摸,能使小儿感到安全、信任。
(3)游戏 游戏是小儿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适当的游戏可发展小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促进小儿运动,同时小儿通过游戏能表达自己的感受、发泄情感、消除不良情绪;另一方面游戏可缩短护理人员与小儿之间的距离,也是增进护士和患儿关系最重要、最有效的方式。
(4)绘画 小儿的图画能表示许多有意义的资料,多与个人熟悉的、体验到的事物有关。绘画分为自发性与目标性两种。前者是让小儿按自己的兴趣、想象随意画;后者是小儿根据给出的内容、范围要求绘画,如告诉小儿:“画个人”或“画画你的家”。通过绘画能帮助小儿表达自己的感受,护理人员通过绘画与小儿交流,了解和发现存在的问题。
(5)与家长沟通 通常情况下,与小儿的沟通需要其父母协助完成。护士以其热情、客观、理解、关心、同情的态度,与小儿父母之间传递信息,提供他们疏导个人感情,放松紧张、焦虑、内疚等情绪的机会,防止父母的不良情绪对小儿产生直接影响,小儿也以独特的目光观察护士,他们看到自己父母与护士融洽交流,也会增加对护士的信任感,使小儿与父母都能保持情绪稳定,积极配合治疗护理。
(三)与小儿沟通的技巧
在与小儿沟通的过程中,一定要用“心”去与小儿拉近距离和增进感情,态度要诚恳,要充分尊重小儿的感受,及时表达出对小儿及家长的关爱、信任,再运用智慧,利用词语性、非词语性等沟通技巧,只有这样才能进入小儿的心灵世界,达到真正有效的沟通,掌握小儿的需求,更好地护理和教育小儿。
1.词语性沟通技巧
(1)主动介绍 第一次接触小儿及其家长时,护士应向他们介绍自己,并亲切地询问小儿的乳名、年龄、学校或幼儿园的名称等小儿熟悉的生活事件,缩短小儿及家长与护士的距离。同时利用小儿好奇心强、喜欢提问题的特点,鼓励小儿自己表达或提出疑问,避免形成替代沟通的局面,影响小儿主动合作的积极性。
(2)选择小儿能理解的表达方式 不同年龄阶段的小儿,语言表达及理解能力的发展不同,护士在与小儿交谈中,应用小儿熟悉常用的词句,多用肯定语句,少使用需要小儿用“是与不是或要与不要进行思考”的语句,如体格检查需要解开衣服时,对小儿这样解释:“我们来听听你的胸部,解开你的衣扣要我帮忙吗?”避免说:“我们要检查你的胸部,你要不要解开衣扣?”后者采用“要与不要”的询问句式,但实际只有一个答案,而前者则给予小儿行为上的解释与选择,使小儿能主动配合。
(3)态度真诚,语音适当 诚恳的态度是建立良好沟通的基础。小儿语言表达能力差,对事物的感受也与成人的不同,对小儿叙述的事情要认真体会、分析,如未明白,必要时可请小儿重复一次,不要随意打断;对小儿幼稚甚至夸大的说法,应该理解和接受,不能敷衍,更不能讥笑,否则会损伤小儿自尊,失去其信任。在沟通过程中,还要注意语气、顿挫、声调、音量和速度等,如在谈话中稍加停顿,给小儿理顺思路的时间;稍慢的速度、适当的音量、亲切的语气等能引起小儿的注意和反应,从而收集准确、全面的资料。
2.非词语性沟通技巧
(1)面带微笑 即使不会用语言表达的婴儿,若看到接近他的人表情严肃也会感到紧张,甚至啼哭,因此护士面部表情会对小儿的情绪产生影响。护士发自内心的微笑,会给小儿留下美好的印象,所以除治疗外一般不需戴口罩,这样患儿经常能看到护士亲切的微笑,以消除患儿紧张、不安的情绪。
(2)适时抚摸 对婴幼儿来说,抚摸是有利于情感交流的形式,护理人员通过怀抱、抚摸向小儿传递“爱”的信息,使小儿感到安全、舒适,得到情感的满足,有利于小儿心理发展。
(3)平等尊重 虽然患儿年龄小,缺乏经验和经历,甚至对外界一无所知,但仍要平等相待,尊重患儿。如保持和小儿较近距离,采取蹲姿以达到和小儿双眼在同一水平线等,可使他们维持自尊,增强沟通的效果。
3.游戏沟通的技巧
安排游戏时,要结合小儿年龄特点,婴幼儿只能做简单游戏如抓握、抱持、爬、站、走等,学龄前期小儿则主要运用玩具,做较为复杂的游戏如丢手绢、玩纸牌等,学龄期小儿喜欢运动和戏剧性游戏等,因此,应考虑不同年龄小儿心理发育特点,选择适当的游戏,加速熟悉过程,提高沟通效果。
4.分析绘画的技巧
分析绘画可了解小儿对自己、他人的想法。如图中个体形象大小,反映在小儿心目中重要的、权威的人或事;图中画面出现的次序,反映小儿对人或事按其重要程度排列的次序;图中小儿与家庭成员或其他人物的位置,反映小儿的地位;整体图画中涂擦、重叠多少与小儿的矛盾、焦虑心理有关,但这些线索并不完全正确,应结合小儿的背景资料进行全面细致的分析。
5.与小儿父母沟通的技巧
虽然父母与小儿是分别独立的个体,但是在与小儿的沟通中同样需要父母的协助才能更好地完成。护士应以热情、客观、理解、关心的态度与小儿父母之间传递信息,为他们提供疏导个人感觉,放松紧张、焦虑情绪的机会,小儿也会以独特的目光观察护士,他们看到自己的父母与护士交流得很融洽,便会增加对护士的信任感,更容易和这位护士亲近,使沟通能够在轻松的氛围中进行。
与小儿父母沟通中的谈话要多采用开放式的问题,如“孩子现在怎么样”,使小儿父母在轻松的氛围下表达自己所关心的主题;同时在沟通中要适时用倾听、适当的沉默等沟通技巧;对小儿父母的陈述做出适当的反应也是促进交谈顺利进行的重要技巧。
五、小儿用药护理
合理的药物治疗是防治疾病的重要措施之一。合理用药可以获得较好的防治效果,有利于人们的健康,反之,则可因药物的毒副作用对机体造成不利影响,妨碍健康甚至成为某些疾病的致病因素。小儿正处于生长发育阶段,肝、肾功能不成熟,对药物的不良反应比较敏感,因此,给小儿用药时必须了解药物的性能及作用原理、适应证与禁忌证,同时还应考虑由于年龄因素引起的各种差异,从而选择适当的药物、剂型、剂量、给药途径及给药间歇,方能真正做到合理用药。
(一)各年龄期小儿用药的特点
1.胎儿期
许多药物可通过胎盘进入体内。药物对胎儿的影响取决于孕妇所用药物的性质、剂量及疗程,并与胎龄有关。如孕妇长期服用苯妥英钠可引起胎儿颅面、肢体及心脏等的畸形;雄激素、黄体酮及己烯雌酚等可致胎儿性发育异常;孕妇用氨基糖苷类药物可致胎儿耳聋、肾损害等。
2.新生儿期
新生儿肝酶系统发育不成熟,对药物的解毒能力差。如氯霉素的使用剂量不当,可在体内蓄积中毒,引起灰婴综合征。新生儿肾小球滤过率及肾小管分泌功能差,使药物排泄缓慢,所以某些由肾排泄的药物如地高辛、氨基糖苷类药物等应注意用量。此外,应注意新生儿还可受到临产孕妇及乳母所用药物的影响,如孕妇临产时用吗啡、哌替啶等麻醉剂或镇痛剂,可致新生儿呼吸中枢抑制,阿托品、苯巴比妥等药物可经母乳影响婴儿,需慎用,卡那霉素、异烟肼有可能引起乳儿中毒,因此,乳母应禁用这类药物。
3.婴幼儿期
婴幼儿期神经系统发育尚未完善,对阿片类药物特别敏感,易致呼吸中枢抑制,因此禁用阿片类药物。婴幼儿对镇静药耐受量较大,如应用巴比妥类药物时,用量按体重计算较成人的多。氨茶碱可引起过度兴奋,应慎用。
(二)药物的选择
1.抗生素
小儿易患感染性疾病,故常用抗生素进行抗感染治疗。儿科护士既要掌握抗生素的药理作用和用药指征,更要重视其副作用。过量使用抗生素还容易引起肠道菌群失衡,引起真菌或耐药菌感染,因此,应严格掌握其适应证,不可滥用。
2.糖皮质激素
糖皮质激素有抗炎、抗过敏及抑制免疫等作用。短疗程常用于治疗过敏性疾病、重症感染性疾病等;长疗程则用于治疗肾病综合征、血液病、自身免疫性疾病等。在使用中应严格掌握使用指征,不可随意减量或停药,防止出现反弹现象。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可使患儿免疫力降低,引起继发感染,影响蛋白质、脂肪及糖类代谢,影响骨骼生长。哮喘、某些皮肤病则提倡局部用药。在使用中必须重视其副作用。对原因不明的发热,切忌轻率应用糖皮质激素。水痘患儿禁用糖皮质激素,以防加重病情。
3.退热药
一般使用对乙酰氨基酚和布洛芬,剂量不宜过大,必要时4~6h后可重复使用。用药后注意观察患儿的体温和出汗情况,及时补充液体。婴儿不宜使用阿司匹林,以免发生Reye综合征。
4.镇静止惊药
在患儿高热、烦躁不安、剧咳不止等情况下可给予镇静药。发生惊厥时可用苯巴比妥、水合氯醛、地西泮等镇静止惊药。
5.镇咳止喘药
婴幼儿一般不用镇咳止喘药,多用祛痰药口服或雾化吸入,使分泌物稀释而易于咳出。对于哮喘患儿提倡局部吸入β2受体激动剂类药物,必要时也可用茶碱类药物,但新生儿、小婴儿慎用。
6.止泻药与泻药
对腹泻患儿不主张用止泻药,可适当使用保护肠黏膜药物,或辅以含双歧杆菌或乳酸杆菌的微生态制剂,以调节肠道微生态环境。小儿便秘时一般不用泻药,多采用调整饮食和松软大便的通便法,如吃蜂蜜、蔬菜、水果等。
(三)药物剂量的计算
小儿药物剂量的计算方法如下。
1.按体重计算法
按体重计算法是最基本、最常用的计算方法。计算公式为:
小儿药物剂量=每天(或每次)每千克所需药量×体重(kg)
需连续应用数天的药物,如抗生素、维生素等,常按每天剂量计算,再分2~3次给药;而临时对症给予的药物,如退热药、镇静药等,常按每次剂量计算。患儿体重以实际测得值为准,较大儿童按体重计算法所得剂量超过成人剂量时,以成人剂量为上限。
临床上若为注射用药物,护士还须准确地将医嘱的药量换算为抽取的药液量,如地西泮针剂规格为每支10mg/2mL,若注射剂量为4mg,注射药液量=4mg÷10mg×2mL=0.8 mL。若注射药物为瓶装粉剂,护士应先计算好溶化粉剂的液量,并计算出抽取的药液量,如苯巴比妥针剂规格为0.1g,注射剂量为0.08g,用生理盐水2mL溶解,注射药液量=0.08 g÷0.1g×2mL=1.6mL。无论采取何种计算方法,都应认真计算、仔细核对,防止出现差错。
2.按年龄估算法
该方法用于计算不需十分精确的药物,如营养类药物等可按年龄估算,比较简单易行。
3.按体表面积计算法
该方法比按体重和年龄计算更准确,但方法较复杂。计算公式为:
剂量=体表面积(m2)×每平方米体表面积所需药量
不超过30kg小儿体表面积(m2)=体重(kg)×0.035+0.1
大于30kg小儿体表面积(m2)=[体重(kg)-30]×0.02+1.05
4.按成人剂量折算法
该方法仅用于未提供小儿剂量的药物,所得剂量一般偏小,不常用。估算公式为:
小儿剂量=成人剂量×小儿体重(kg)/50
(四)给药方法
1.口服法
口服法是最常用的给药方法。对患儿身心的不良影响小,只要条件许可,应尽量采用口服法给药。婴幼儿常选用糖浆、水剂、冲剂等,也可将药片捣碎后加糖水吞服,年长儿可用片剂或药丸。小儿喂药时最好将小儿抱起或头略抬高,以免呛咳时将药吐出。在病情需要时可采用鼻饲给药。
知识链接
口服给药的注意事项
(1)在喂药中要防止呛咳、误吸,如患儿出现恶心,应暂停喂药,轻拍其背部或转移注意力,待好转后再给药。
(2)婴儿喂药应在喂奶前或两次喂奶间进行,以免因服药时呕吐而将奶吐出。
(3)对幼儿和学龄期儿童要训练和鼓励其自愿服药。
(4)给予油类药物时,药物可滴在小勺药粉上同服,或用塑料滴管,吞咽障碍者或新生儿应注意避免强喂油剂,以免发生吸入性肺炎。
(5)任何药液一般不混于奶中喂服。
2.注射法
注射法比口服法疗效快,多用于急重症和不宜口服的患儿。常采用肌内注射、静脉推注及静脉滴注的方法。其特点是见效快,但对小儿刺激大,易造成患儿恐惧,宜在注射前做适当解释,注射中给予鼓励。肌内注射一般选择臀大肌外上方,对不合作、哭闹挣扎的婴幼儿,可采取“三快”的特殊注射技术,即进针快、注药快及拔针快,以缩短时间,防止发生意外。肌内注射次数过多还可造成臀肌挛缩、影响下肢功能,非病情必需不宜采用。静脉推注多在抢救时应用,推注速度要慢。静脉滴注不仅用于给药,还可补充水分及营养、供给能量,应根据年龄大小、病情严重程度控制滴速。
3.外用法
外用法适用于水剂、混悬剂、粉剂等,但要注意防止小儿用手抓摸药物,误入眼、口,引起意外。
4.其他给药方法
雾化吸入法常用;灌肠法在小儿时期采用不多,可用于缓释栓剂;含剂、漱剂很少用于婴幼儿,年长儿可采用。
在具体应用给药方法时,要结合小儿的生理特点、疾病的种类和病情、给药目的及途径全面考虑,以达到合理、适量、高效的用药效果。
任务小结
儿科医疗机构包括三类:专门的儿童医院、妇幼保健院、综合医院中的儿科。在一般医院中,儿科医疗机构包括儿科门诊、儿科急诊及儿科病房。儿科门诊设预诊室的最主要目的是及时发现传染病患者,防止患儿之间的交叉感染。儿科急诊室应设抢救室、诊查室、观察室、隔离观察室、治疗室和小手术室。儿科急诊抢救“五要素”为人、医疗技术、仪器设备、药品、时间。其中人是最主要的,同时精湛的技术,种类齐全的药品,先进的仪器设备及争分夺秒的处理也是保证抢救成功的重要环节。儿科病房一般根据小儿年龄、病种及身心特点合理安排。每个病区以收治30~40名患儿为宜,病室之间采用玻璃隔断,这是小儿病房特有的,便于医护人员观察患儿。为了保证患儿在住院期间能安全、有效地进行治疗和生活,促进患儿早日康复,应重视儿科病房的设置与护理管理工作,根据小儿的生理和心理特点,为患儿提供一个舒适、安全的就医环境。
小儿时期由于生理、心理均处于不断成长、发展的过程中,受外界影响也较大,因此小儿在健康评估的具体内容方面与成人的有所不同。在运用护理程序实施整体护理时,也要充分考虑小儿身心特点,运用多学科知识来分析、判断患儿的健康问题,采取及时有效的护理措施,也要不断评估其效果,以制订进一步的护理方案。沟通是儿科护理工作中的重要技能,但是由于小儿的语言、心理发育尚不成熟,因此与小儿沟通需要了解小儿的特点,采用一些特殊的沟通技巧,使护理人员完成有效的护理评估,也有助于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
作为护理人员,要主动认真地做好小儿用药等护理工作。儿科药物常有抗生素、退热药、镇静止惊药、止咳平喘药、糖皮质激素、止泻药与泻药等。注意不要滥用抗生素,小儿最常用的退热药为对乙酰氨基酚和布洛芬,使用糖皮质激素时注意其副作用。此外,水痘患儿应严禁使用糖皮质激素。儿科药物剂量计算方法有:按体重计算法、按体表面积计算法、按年龄估算法、按成人剂量折算法四种,其中按体重计算法目前应用最为广泛,按体表面积计算法较其他方法更为准确。小儿给药的方法为:口服法、注射法、外用法、雾化吸入法等。其中口服法是临床上普遍使用的给药方法,静脉推注多在抢救时使用。
能力检测
一、选择题
(一)A1型题
1.儿科门诊设置不包括( )。
A.预诊室 B.接诊室 C.急诊室 D.诊疗室 E.隔离室
2.下列哪项一般在成人病房很难见到?( )
A.设有洗澡间、卫生间 B.设有医护办公室
C.设有配餐室、配膳用具 D.设有治疗室
E.病室之间有玻璃隔墙
3.下列哪项不属于儿科抢救室必须配置的设备?( )
A.心电监护仪 B.人工呼吸机 C.供氧设备
D.玩具柜 E.喉镜
4.对危重患儿的就诊程序应是( )。
A.先挂号 B.先交费 C.先抢救 D.先量体温 E.先化验血常规
5.儿科急诊抢救“五要素”中最主要的因素是( )。
A.医疗技术 B.药品 C.仪器设备 D.时间 E.人
6.下列儿科病房的设施中,不妥的是( )。
A.小病室容纳4~6张床 B.病室间为玻璃隔墙
C.窗户加设护栏 D.每个床单位占地2m2
E.每间病室均有洗手设备和夜间照明装置
7.儿科病房的床位大约设为( )。
A.10张 B.15张 C.25张 D.40张 E.50张
8.与小儿的沟通中,最重要、最有效的方式是( )。
A.绘画 B.触摸 C.游戏 D.书写 E.魔术
9.婴儿发热时常用的退热药物为( )。
A.阿司匹林 B.安乃近 C.苯巴比妥(鲁米那)
D.对乙酰氨基酚 E.肠溶栓剂
10.糖皮质激素禁止用于( )。
A.水痘患儿 B.肾病患儿 C.重症感染患儿
D.肺炎患儿 E.过敏性疾病患儿
11.小儿最常用的给药途径是( )。
A.灌肠 B.肌内注射 C.皮内注射
D.静脉滴注 E.口服
(二)A2型题
1.当护士经过传染病隔离房间时,发现小床床栏落下,婴儿独自在哭,护士应( )。
A.向护士长报告此事 B.穿上隔离衣,到房间去拉上床栏
C.冲进房间,拉上床栏 D.批评照顾该患儿的护士
E.询问值班人员家属是否来过此房间
2.责任护士首次接触一位2岁的住院患儿时应( )。
A.叫患儿的名字,并抱起患儿 B.蹲下与患儿说话,但不抱患儿
C.给患儿喜欢吃的东西 D.站着给患儿玩具
E.站着与其父母说话,但不理睬患儿
(三)A3/A4型题
(1~2题共用题干)
某市要建立一所大型综合医院,在儿科门诊的入口处设置预诊室。
1.设置预诊室的目的之一是( )。
A.有秩序地就诊 B.测试体温 C.发现传染病
D.发放挂号条 E.解答就诊疑问
2.预诊的检查方法为( )。
A.问诊、望诊及血常规化验 B.问诊、望诊及胸部透视
C.问诊、望诊及尿常规化验 D.问诊、望诊及心电图
E.问诊、望诊及简单体检
二、简答题
1.如何做好儿科病房的安全管理工作?
2.与小儿沟通有哪些技巧?
3.小儿给药的方法有哪些?如何实施?
选择题参考答案:
(一)1.B 2.E 3.D 4.C 5.E 6.A 7.D 8.C 9.D 10.A 11.E
(二)1.C 2.B
(三)1.C 2.E
(詹 鑫)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