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传染病患儿的护理及管理

传染病患儿的护理及管理

时间:2023-05-1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隔离与消毒是控制传染源,防止传染病播散和院内交叉感染的重要措施。应根据不同病原体的特征和不同传染病的传播途径采取相应的隔离消毒措施,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医护人员是传染病的法定报告人之一。健康教育是传染病预防、治疗及护理的重要环节。重视日常生活中对传染病的防护,按期完成小儿的计划免疫,减少小儿传染病的发生。

任务十九 传染病患儿的护理及管理

一、传染病的特点

1.传染病的基本特征

(1)由其特异性病原体所致。

(2)具有一定的传染性,即可通过某种途径感染他人。

(3)流行病学特征包括流行性、季节性、地方性、周期性,按其强度和广度可分为散发、暴发、流行、大流行四种类型。

(4)免疫性:患者在传染病痊愈后,大多数可获得对该病病原体的特异性体液免疫及细胞免疫。

2.传染病的病程发展

(1)多数传染病的病程发展具有阶段性,一般都要经过以下四个阶段。

①潜伏期:病原体侵入机体之后至出现临床症状之前的这一阶段,病原体在机体繁殖、转移、定位,引起组织损伤和功能改变但未出现临床症状的时期。了解潜伏期最重要的临床意义是可以确定检疫期限,且有助于传染病的诊断和流行病学调查。

②前驱期:起病至开始出现该病明显症状为止。

③症状明显期:出现该传染病所特有的症状、体征。

④恢复期:患儿症状体征基本消失,如较长时间机体功能仍不能恢复正常则称为后遗症期。

(2)常见症状与体征。

①发热:不同传染病呈不同热型,有鉴别诊断意义。

②皮疹:皮肤、黏膜可出现皮疹,皮疹出现的时间、顺序和特征有各自特异性。

③毒血症:病原体产生的毒素及各种代谢产物可引起全身中毒症状,如疲乏、全身不适、食欲不振、肌肉酸痛等。

④可产生不同并发症。

3.传染病的流行环节

传染病的流行是指传染病在人群中发生、发展和转归的过程。传染病在人群中的传播必须具备三个基本环节,即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切断任何一个环节都能阻止传染病的流行。同时自然环境中的地理、气候、季节、人群生活方式等也可影响其传播。

二、传染病患儿的护理及管理

1.建立预诊制度

小儿时期传染病较多,门诊的预诊制度能及早发现传染病患儿,避免和减少交叉感染的机会。预诊后患儿按不同传染病的病种分别在指定的诊室进行诊治。传染病门诊应有单独的治疗室、留观室、药房、化验室、厕所等。诊室内应有洗手、空气消毒等设备。患儿诊治完毕后,由指定出口离院或入院。

2.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

隔离与消毒是控制传染源,防止传染病播散和院内交叉感染的重要措施。应根据不同病原体的特征和不同传染病的传播途径采取相应的隔离消毒措施,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医护人员要严格遵守和执行传染病消毒隔离制度,对患儿、家长及接触的医护人员及时采取措施,包括正确洗手、戴手套,采取适宜的消毒方法,对医疗用具、患儿衣物、排泄物及环境进行消毒,正确使用抗生素等。有效控制传染病的播散和院内感染的发生。

3.及时报告疫情

医护人员是传染病的法定报告人之一。发现传染病后应及时填写“传染病疫情报告卡”并严格按国家规定的时间向防疫部门报告,采取相应的隔离措施。对与传染病接触的人群,尤其是学校的儿童、托幼机构人员,应及时报告有关机构进行筛查,尽早采取措施进行疫源地消毒,控制传染源,防止疫情播散。

知识链接

法定传染病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法定传染病分甲、乙、丙三类,共39种。

甲类(强制管理传染病2种):有鼠疫、霍乱。要求发现后城镇6h内上报,农村不超过12h。

乙类(严格管理传染病26种):有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艾滋病、病毒性肝炎、脊髓灰质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麻疹、流行性出血热、狂犬病、流行性乙型脑炎、登革热、炭疽、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肺结核、伤寒和副伤寒、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百日咳、白喉、新生儿破伤风、猩红热、布鲁菌病、淋病、梅毒、钩端螺旋体病、血吸虫病、疟疾。要求于发病后城镇12h内上报,农村不超过24h。

丙类(监测管理传染病11种):有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风疹、急性出血性结膜炎、麻风病、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伤寒、黑热病、包虫病、丝虫病,除霍乱、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伤寒和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病。其中血吸虫病、丝虫病和包虫病应向有关疾病控制中心报告疫情,其他为仅在监测点上进行监测的传染病,在监测点内按乙类传染病方法报告。

2003年4月卫生部通知,将传染性非典型肺炎(SARS)列入乙类传染病,按甲类传染病管理报告。2008年5月2日,将手足口病纳入丙类传染病,参照乙类传染病管理报告。

4.密切观察病情

急性传染病发病急、病情变化快、并发症多,特别是婴幼儿不会诉说或陪同的家长知识欠缺,护士应深入病房,仔细观察患儿病情变化、服药反应、治疗效果、特殊检查结果等,必要时专人守护,详细记录,正确作出护理诊断,及时与医生联系,并做好各种抢救的准备工作。

5.加强休息与营养

保持病室清洁、安静、舒适,以利于患儿休息。患儿在传染病的急性期应绝对卧床休息,待症状减轻后方可逐渐起床活动。传染病患儿大多有高热、食欲不振,应根据患儿饮食习惯及病情给予营养充足、易消化的流质或半流质饮食。鼓励患儿多饮水,维持水、电解质平衡和促进体内毒素的排泄,必要时给予鼻饲或静脉补液。

6.预防和控制院内感染

院内感染是对住院患儿的一大威胁,护士在院内感染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医护人员必须采取措施预防和保护自身免受感染。正确洗手和勤洗手是防止病原体传播和预防院内感染最重要的方法。当可能接触传染病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或排泄物时,应戴手套或使用其他防护用品以免受传染。正确处理医用废弃物,污染物品要正确清洁与消毒等。

7.加强心理护理

护理人员应关注患儿是否有孤独、紧张、恐惧等心理,加强与患儿及家长的沟通,以取得他们的信任和配合,使患儿安心休息、配合治疗。恢复期应合理安排好患儿的教养活动,使其保持良好的情绪,鼓励患儿参加适当的活动,促使疾病早日康复。

8.健康指导

健康教育是传染病预防、治疗及护理的重要环节。护士应根据不同病种选择不同方法宣教,有咨询、示教、个别交谈、办墙报及张贴宣传画等方式,向患儿及家长介绍传染病的有关知识,使他们能配合医院的消毒隔离及治疗护理措施,避免院内交叉感染,并对传染病发生的原因、治疗、护理措施、出院后注意事项进行指导。重视日常生活中对传染病的防护,按期完成小儿的计划免疫,减少小儿传染病的发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