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颅内压增高导致的头痛

颅内压增高导致的头痛

时间:2023-05-1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颅内压增高是许多颅脑疾病都可以出现的综合征,如不及时解除引起颅内压增高的病因,或不及时采取降低颅内压的措施,往往导致脑疝而危及病人生命。脑疝是颅内压增高的恶性结果,是颅内压增高病人的主要死因。2.手术治疗 手术治疗的目的是去除引起颅内压增高的原因,如颅内占位病变者行病变切除术、脑积水者行脑脊液分流术、颅内血肿者行血肿清除术等。

项目一 颅内压增高病人的护理

颅内压(intracranial pressure,ICP)是指颅腔内容物对颅腔壁所产生的压力。一般通过侧卧位腰椎穿刺或直接脑室穿刺测定颅内压,成人正常值为0.7~2.0kPa(70~200mmH2O),儿童正常值为0.5~1.0kPa(50~100mmH2O)。颅腔内容物包括脑组织、脑脊液和血液,三者与颅腔容积相适应,使颅内保持一定的压力。当颅腔内容物的体积增加或颅腔容积缩小超过颅腔可代偿的容量,使颅内压持续高于2.0kPa(200mmH2O),并出现头痛、呕吐和视神经盘水肿三大症状时,即称为颅内压增高(increased intracranial pressure)。颅内压增高是许多颅脑疾病都可以出现的综合征,如不及时解除引起颅内压增高的病因,或不及时采取降低颅内压的措施,往往导致脑疝而危及病人生命。

知识链接

脑(brain)位于颅腔内,由胚胎时期神经管前部分化发育而成,其形态结构及功能都较脊髓更为复杂。成年人脑的平均重量为1400g。一般可将脑分为六部分:端脑、间脑、中脑、脑桥、延髓和小脑(图4-1、图4-2)。通常将中脑、脑桥和延髓合称为脑干。

img66

图4-1 脑的底面

img67

图4-2 脑的正中矢状切面

【病因】

任何能使颅腔内容物体积增大、颅腔内空间相对变小或颅腔容积缩小的因素,均可引起颅内压增高。

(1)颅腔内容物体积增大是导致颅内压增高的常见原因。包括以下三点:①脑体积增大,如脑水肿(多由创伤、炎症、缺血、缺氧引起)最为常见;②脑脊液增多,如脑积水;③脑血流量增加,如高碳酸血症、颅内静脉回流受阻或过度灌注等使脑血流量增多。

(2)颅腔内空间相对变小:颅腔内肿瘤、血肿、脑脓肿等占位性病变,可使颅腔内空间相对变小。

(3)颅腔容积缩小:狭颅症、颅底凹陷症等先天性畸形,可使颅腔容积缩小。

知识链接

脑灌注压=平均动脉压-颅内压,正常值为9.3~12kPa(70~90mmHg),脑血管阻力为0.16~0.33kPa(1.2~2.5mmHg)。

【病理生理】

1.与颅内压增高相关的因素

(1)年龄:婴幼儿及小儿颅缝未完全闭合,老年人脑组织萎缩,均可使颅腔的代偿能力增加,延缓病情的进展。

(2)病变进展速度:病变进展速度越快,颅内压的调节能力越小。调节功能存在一个临界点,超过该点后,细微的容量增加即可引起颅内压的骤然上升。

(3)病变部位:位于颅中线和颅后窝的病变,容易阻塞脑脊液循环通路;位于颅内大静脉附近的病变,容易阻塞颅内静脉的回流和脑脊液的吸收,两者均可导致颅内压增高。

(4)脑水肿程度:脑组织损伤、炎症、缺血、缺氧、中毒、尿毒症及肝性脑病等可导致脑水肿,使脑组织体积增加,从而导致颅内压增高,并形成恶性循环。

2.颅内压增高的后果 颅内压持续增高可以引起一系列病理生理变化及临床综合征。

(1)脑组织灌注不足:颅内压增高时,可使脑灌注压下降,机体通过扩张脑血管及减小脑血管阻力来维持脑血流量的稳定。但当颅内压急剧增高,使脑灌注压低于5.3kPa(40 mmHg)时,脑血管的自动调节功能失效,可致脑血流量急剧下降,从而引起脑缺血。当颅内压接近平均动脉压时,脑灌注基本停止。

(2)脑疝:颅内压增高达到一定程度时,可推移脑组织从高压区向低压区移位,使部分脑组织被挤入颅内生理性空间或裂隙,形成脑疝。脑疝是颅内压增高的恶性结果,是颅内压增高病人的主要死因。常见的脑疝有小脑幕切迹疝和枕骨大孔疝。小脑幕切迹疝(颞叶钩回疝)是颞叶的海马回、钩回通过小脑幕裂孔向幕下移位形成的;枕骨大孔疝(小脑扁桃体疝)是小脑扁桃体及延髓经枕骨大孔向椎管移位形成的;大脑镰下疝又称扣带回疝,是一侧半球的扣带回经镰下孔被挤入对侧分腔形成的(图4-3)。

img68

图4-3 脑疝发生部位示意图

【临床表现】

1.头痛 头痛是最早和最主要的症状,多位于前额及颞部,以清晨和夜间较重,可从颈枕部向前方放射至眼眶;头痛程度随颅内压增高而进行性加重,咳嗽、打喷嚏、用力、弯腰、低头时可加重。

2.呕吐 呕吐多呈喷射状,常出现在头痛剧烈时。易发生于饭后,但与饮食无关,可伴恶心。

3.视神经盘水肿 视神经盘水肿是颅内压增高的主要体征,持续时间较长时,可引起视神经萎缩和失明。

头痛、呕吐和视神经盘水肿三项合称为颅内压增高三主征,是颅内压增高的典型表现。

4.意识障碍 急性颅内压增高者,常有进行性意识障碍,甚至昏迷;慢性颅内压增高病人,可表现为神志淡漠,反应迟钝。

5.生命体征改变 当颅内压急剧增高时,脑灌注压下降,脑血流量减少,为了改善脑缺氧,机体代偿性反应而出现血压升高,以收缩压增高为主,故脉压差增大,脉搏跳动缓慢而有力,每分钟少于60次,呼吸深慢(两慢一高),这种典型的生命体征改变称为库欣(Cushing)反应。随着病情加重,在晚期失代偿时,主要表现为血压下降,脉搏跳动快而弱,呼吸浅快或不规则,严重者可因呼吸、循环衰竭而死亡。

6.其他表现 其他表现如复视、头晕、猝倒等,婴幼儿可见头皮静脉怒张、囟门饱满、骨缝分离等。此外,还可有消化道出血、神经源性肺水肿等并发症的表现。

7.脑疝 最常发生小脑幕切迹疝和枕骨大孔疝。①小脑幕切迹疝:表现为剧烈头痛和频繁呕吐,烦躁不安,意识障碍进行性加重,患侧瞳孔短暂缩小后逐渐扩大,病变肢体自主活动减少或消失,生命体征紊乱,最后呼吸、心跳停止。②枕骨大孔疝:表现为剧烈头痛和频繁呕吐,颈项强直,强迫头位,生命体征紊乱出现较早,意识障碍出现较晚,瞳孔忽大忽小,早期可发生呼吸骤停而死亡。

【辅助检查】

1.腰椎穿刺 腰椎穿刺可用于测定颅内压,并可取脑脊液检查生化指标,但对于已有明显颅内压增高症状和体征者应列为禁忌,以防引发急性脑疝。

2.影像学检查 CT扫描、MRI检查、头颅X线摄片、脑血管造影或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等,不但可以显示颅内压增高的征象,还有助于判断病因和确定病变的性质。

【处理原则】

1.非手术治疗 非手术治疗适用于原因不明或一时不能解除病因者。

(1)脱水治疗:通过脱水和利尿,使脑组织中的水分排出体外,减小脑体积和降低颅内压。常用药物有20%甘露醇、20%尿素转化糖或尿素山梨醇、呋塞米、20%人血清清蛋白等。

(2)激素治疗:肾上腺糖皮质激素能减轻脑水肿,有助于降低颅内压。常用的有地塞米松、氢化可的松、泼尼松等。

(3)过度换气:PaCO2每下降1mmHg,可使脑血流量递减2%。过度换气就是通过排出体内的CO2,降低PaCO2,使脑血管收缩,脑血流量减少,达到降低颅内压的目的。

(4)冬眠低温治疗:体温降低后,能降低脑代谢率,减少脑组织耗氧量,防止脑水肿的发生和发展,因而有一定的降低颅内压的作用。

2.手术治疗 手术治疗的目的是去除引起颅内压增高的原因,如颅内占位病变者行病变切除术、脑积水者行脑脊液分流术、颅内血肿者行血肿清除术等。

【护理评估】

1.健康史 向病人或家属详细了解有无头部外伤、颅内感染、脑肿瘤、高血压及脑动脉硬化的病史,有助于判断颅内压增高的原因;注意有无全身性严重疾病,如尿毒症、肝性脑病、脓毒症、酸碱平衡失调等均可引起继发性脑水肿;了解有无便秘、剧烈咳嗽、呼吸道梗阻、癫痫发作等导致颅内压急骤增高的因素;还应询问颅内压增高症状出现的时间和病情进展情况,以及发病以来曾做过何种检查和治疗,结果如何。

2.身体状况 了解头痛的部位、性质、程度、持续时间、疼痛规律、疼痛加重的原因;了解呕吐的性质、严重程度、呕吐的诱因及伴随症状;有无呕血或黑便、呼吸困难等并发症出现。观察有无意识障碍及意识障碍的程度;有无血压升高、脉压增大、脉搏徐缓、呼吸不规则、高热等生命体征改变;有无视神经盘水肿及复视、失明等;婴幼儿还应检查有无头皮静脉怒张、囟门饱满、颅缝分离、头颅叩诊呈“破罐音”等。

3.辅助检查 查看头颅X线摄片、颅脑CT扫描及MRI检查、脑血管造影或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等检查结果,这些结果对颅内压增高及其原因的判断有重要意义,此外,还应查看实验室检查结果,了解是否合并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失调。

4.心理、社会状况 了解病人和家属的心理状况,颅内压增高的各种症状可使其产生紧张或焦躁等心理反应;还应了解他们对疾病的认知程度、经济承受能力及有无可利用的社会资源等。

【护理诊断】

(1)头痛:与颅内压增高有关。

(2)组织灌注量改变:与颅内压增高有关。

(3)有体液不足的危险:与频繁呕吐及应用脱水剂有关。

(4)潜在并发症:脑疝、窒息等。

【护理目标】

(1)病人主诉头痛减轻或消失。

(2)病人颅内压降低,脑组织灌注量改善或恢复正常。

(3)无脱水的症状和体征。

(4)脑疝能被及时发现并得到有效处理。

【护理措施】

1.一般护理

(1)体位:病人取平卧位或抬高床头15°~30°,有利于颅内静脉回流,减轻脑水肿。昏迷病人可取侧卧位,有利于呼吸道分泌物排出。

(2)饮食与补液:神志清醒者,给予低盐饮食;不能进食者,应补液治疗,成人每天输液量在1500~2000mL,其中等渗盐水不超过500mL,保持每日尿量不少于600mL,并且应控制输液速度,以防加重脑水肿。

(3)吸氧:持续或间断吸氧,有助于降低颅内压,尤其是适度的辅助过度换气可以降低PaCO2,从而使脑血管收缩,减少脑血流量,降低颅内压。

(4)加强生活护理:适当保护病人,避免意外损伤;昏迷躁动不安者切忌强制约束以免病人挣扎导致颅内压增高。

2.病情观察

(1)意识状态:意识状态反映大脑皮质和脑干的功能状态,评估意识障碍的程度、持续时间和演变过程,是分析病情进展的重要指标。对意识障碍程度的分级有两种方法。①传统分级法:可将意识障碍分为清醒、模糊、浅昏迷、昏迷和深昏迷五级。②格拉斯哥昏迷评分法:目前通用的是格拉斯哥昏迷评分法(Glasgow Coma Scale,GCS),它分别对病人的睁眼、言语和运动三方面的反应进行评分,再累计得分,用量化方法来表示意识障碍的程度,最高为15分,总分低于8分即表示昏迷状态,分数越低意识障碍越严重(表4-1)。

表4-1 格拉斯哥昏迷评分法

img69

(2)瞳孔改变:对比双侧瞳孔是否等大、等圆及检查对光反射的灵敏度。颅内压增高病人若出现患侧瞳孔先小后大,对光反应迟钝或消失,应警惕小脑幕切迹疝的发生。

(3)生命体征改变:包括脉搏的频率、节律、强度,血压及脉压差,呼吸的频率和幅度等。

(4)脑疝:注意观察有无脑疝发生的征象。小脑幕切迹疝先有意识、瞳孔改变和肢体运动障碍,后期出现呼吸、循环功能障碍;枕骨大孔疝的特点是突然出现呼吸、循环功能障碍,瞳孔变化和意识障碍出现较晚。

3.防止颅内压骤然升高的护理

(1)休息:保持病室安静,劝慰病人安心休养,清醒病人不要用力坐起或提重物。稳定病人情绪,避免情绪激烈波动。

(2)保持呼吸道通畅:及时清理呼吸道分泌物和呕吐物,防止吸入气道;有舌后坠而影响呼吸者,应及时安置口咽通气管;昏迷病人或排痰困难者,应配合医生及早行气管切开术。

(3)避免剧烈咳嗽和用力排便:预防和及时治疗感冒,避免咳嗽;鼓励能进食者多吃富含纤维素食物,以促进肠蠕动,必要时给予缓泻剂以防止便秘。

(4)控制癫痫发作:癫痫发作可加重脑缺氧和脑水肿,应遵医嘱按时给予抗癫痫药物,并要注意观察有无癫痫症状出现。

4.对症护理

(1)高热:及时给予有效降温措施,39℃以上者应给予物理降温,必要时应用冬眠低温疗法。

(2)头痛:适当应用止痛剂,但禁止用吗啡和哌替啶,避免咳嗽、打喷嚏、弯腰、低头等,以免加重头痛。

(3)躁动:寻找原因,使病人镇静,禁止强制约束。

(4)呕吐:及时清理呼吸道,防止误吸,观察并记录呕吐物的量和性状。

(5)尿潴留:诱导刺激排尿,无效者可导尿,注意会阴部清洁卫生。

(6)便秘:用缓泻剂或润滑剂帮助排便,禁止高压灌肠。

5.脱水治疗的护理 用20%甘露醇250mL,在30min内快速静脉滴注,每日2~4次,静脉滴注后10~20min颅内压开始下降,维持4~6h,可重复使用。若同时使用利尿剂,则降低颅内压效果更好,如呋塞米(速尿)20~40mg,静脉注射,每日2~4次,脱水治疗期间,应准确记录出入量,并注意纠正利尿剂引起的电解质紊乱。停止使用脱水剂时,应逐渐减量或延长给药间隔,以防止颅内压反跳现象。

6.激素治疗的护理 应用糖皮质激素主要通过改善血-脑屏障通透性,预防和治疗脑水肿,以减少脑脊液生成,使颅内压下降。常用地塞米松5~10mg,每日1~2次静脉注射;在治疗中应注意防止并发高血糖、感染和应激性溃疡。

7.脑疝的急救与护理

(1)立即快速静脉滴注20%甘露醇250mL,加地塞米松10mg。

(2)保持呼吸道通畅并吸氧,呼吸功能障碍者应采用气管插管进行辅助呼吸。

(3)密切观察病人呼吸、心跳、意识和瞳孔的变化。

(4)做好紧急手术的准备。

8.脑室引流的护理

(1)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妥善固定引流管并确保引流通畅,每日更换引流袋。

(2)引流管管口应高于侧脑室平面10~15cm,以维持正常颅内压,每日引流量以不超过500mL为宜,观察并记录脑脊液性状和量。

(3)引流时间:开颅手术后3~4d,引流术后5~7d。

(4)拔管前应夹管或抬高引流袋,观察有无颅内压增高现象。

9.冬眠低温疗法的护理

(1)安置病人于单人病房,光线宜暗,室温保持在18~20℃。

(2)遵医嘱给予冬眠药物0.5h后,机体御寒反应消失,进入睡眠状态后,方可加用物理降温措施。降温速度以每小时下降1℃为宜,体温以降至肛温32~34℃、腋温31~33℃较为理想。

(3)密切观察意识、瞳孔、生命体征和神经系统征象,收缩压低于100mmHg时,或脉搏超过100次/分、呼吸次数减少或不规则时应终止冬眠低温疗法。

(4)液体输入量每日不超过1500mL,鼻饲饮食温度应与当时体温相同。

(5)预防肺部、泌尿系统感染,防止冻伤和压疮。

(6)终止冬眠低温疗法:冬眠低温治疗时间一般为3~5d,先停止物理降温,然后停用冬眠药物,注意保暖,让体温自然回升。

10.心理护理 及时发现病人的心理异常和行为异常,查找并去除原因,协助病人对人物、时间、地点、定向力的辨识,用爱心、细心、同情心、责任心照顾病人,有助于改善病人的心理状况。

【护理评价】

(1)病人头痛、呕吐是否得到有效控制。

(2)脑组织灌注是否正常,意识障碍有无改善。

(3)基本营养是否得到满足,体液平衡是否得到维持。

(4)心理及社会反应是否减轻。

(5)并发症是否被及时发现和处理。

【健康教育】

(1)对疑有颅脑外伤等疾病者,如病人原因不明的头痛症状进行性加重,经一般治疗无效,或头部外伤后有剧烈头痛并伴有呕吐者,应及时到医院做检查以明确诊断。

(2)颅内压增高的病人要预防剧烈咳嗽、便秘、提重物等使颅内压骤然升高的因素,以免诱发脑疝。

(3)对于有神经系统后遗症的病人,要针对不同的心理状态进行心理护理,调动他们心理的和躯体的潜在代偿能力,鼓励其积极参与各项治疗和功能训练,如肌力训练、步态平衡训练、膀胱功能训练等,最大限度地恢复其生活能力。

能力检测

1.名词解释

颅内压增高、小脑幕切迹疝、枕骨大孔疝。

2.简答题

(1)试述颅内压增高的临床表现。

3.病例分析

某病人,女,68岁,因颅内压增高,头痛逐渐加重,行腰椎穿刺脑脊液检查后,突然呼吸停止,双侧瞳孔直径2mm,以后逐渐散大,血压下降。请问:该病人最可能患有什么疾病?

(李 冬)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