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务二 损伤性气胸
气胸(pneumothorax)是指胸膜腔内积气。气胸的形成多由于肺组织、气管、支气管、食管破裂,空气逸入胸膜腔,或因胸壁伤口穿破胸膜,外界空气进入胸膜腔所致。一般将损伤性气胸分为闭合性气胸、开放性气胸和张力性气胸三类。
(一)闭合性气胸
【病因和病理生理】
闭合性气胸多发生于肋骨骨折,由于肋骨断端刺破肺,空气进入胸膜腔所致。胸内压低于大气压。肺萎缩的程度与胸内压改变相一致。气胸形成后,随着胸膜腔内积气增加,肺裂口缩小、封闭,吸气时也不开放,气胸趋于稳定,但胸内压仍低于大气压,使患侧肺部分萎缩、有效气体交换面积减少,影响肺的通气和换气功能。
【临床表现】
病人常有胸闷、胸痛、气促和呼吸困难。胸膜腔少量积气,肺萎缩30%以下者称为小量气胸,病人多无明显症状;肺萎缩在30%~50%者称为中量气胸;肺萎缩在50%以上者称为大量气胸。后两者均可出现明显的低氧血症的症状。大量积气常有明显的呼吸困难,气管向健侧移位,伤侧胸部叩诊呈鼓音,呼吸音减弱或消失。
【辅助检查】
胸部X线检查:闭合性气胸时,可显示不同程度的胸膜腔积气征象。
【处理原则】
少量积气的病人,可自行吸收,无需特殊处理。大量气胸时应行胸膜腔穿刺,抽吸气体,或行闭式胸腔引流术。
(二)开放性气胸
【病因和病理生理】
【课堂互动】
胸外伤时的纵隔扑动可发生什么?
开放性气胸多并发于因刀刃、锐器、弹片或火器等导致的胸部穿透伤。胸膜腔通过胸壁伤口与外界大气相通,胸膜腔积气且气体经体表伤口随呼吸自由出入胸膜腔。当体表伤口大于气管口径时,空气入量多,胸内压几乎等于大气压,伤侧肺完全萎缩,纵隔向健侧移位,出现纵隔扑动,影响静脉血液回流,最终引起呼吸和循环障碍(图6-6)。
图6-6 开放性气胸的纵隔扑动
【临床表现】
病人常有明显的呼吸困难、发绀,甚至休克。胸壁伤口处能听到空气出入胸膜腔的吹风音。伤侧胸部叩诊呈鼓音,听诊呼吸音减弱或消失。
【辅助检查】
胸部X线检查:开放性气胸时,可见大量积气征象,纵隔移向健侧。
【处理原则】
以抢救生命为首要原则。具体急救要点为:立即封闭伤口,将开放性气胸变为闭合性气胸。紧急时可就近利用任何相对清洁的物品,如围巾、衣服或手掌紧密盖住伤口。在转运过程中如病人呼吸困难加重或有张力性气胸表现时,应暂时打开敷料,放出高压气体。病人送达医院后,采取吸氧、补充血容量、清创缝合胸壁伤口、闭式胸腔引流、应用抗生素预防感染等治疗措施。如有胸内器官损伤或进行性出血,须剖胸探查。
(三)张力性气胸
【病因和病理生理】
张力性气胸形成的主要原因是较大的肺泡破裂、较深较大的肺裂伤或支气管破裂。张力性气胸又称高压性气胸,由于气管、支气管或肺损伤裂口呈活瓣状,进入胸膜腔的空气不断增多,压力逐渐升高,超过大气压。患侧肺严重萎缩,纵隔显著向健侧移位,健侧肺受压,从而产生呼吸、循环功能的严重障碍。高压气体经支气管、气管周围疏松结缔组织或壁胸膜裂伤处,进入纵隔及面、颈、胸部皮下形成气肿(图6-7)。
图6-7 张力性气胸和纵隔、皮下气肿
【临床表现】
病人表现为严重或极度呼吸困难、发绀、大汗淋漓、意识障碍等。体格检查可见伤侧胸部饱满,常触及皮下气肿,叩诊呈高度鼓音,呼吸音消失。
【课堂互动】
张力性气胸的急救措施是什么?
【辅助检查】
胸部X线检查:张力性气胸时,可见胸膜腔内大量积气,胸膜腔穿刺有高压气体冲出。
【处理原则】
以抢救生命为首要原则,抢救要争分夺秒,立即进行胸膜腔排气减压。可用一个或几个粗针头,在伤侧锁骨中线第2肋间刺入胸腔。在转送过程中于插入针头的接头处,绑缚一个橡胶指套,将指套顶端剪1cm开口,可起到活瓣作用(图6-8)。病人在送达医院后吸氧、行闭式胸腔引流。
图6-8 针头橡胶指套排气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