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手术过程诱发高热

手术过程诱发高热

时间:2023-05-1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3.切口愈合 切口严重感染形成瘢痕愈合,其组织较薄弱,不能承受腹内压力,致使腹内脏器组织从切口瘢痕处突出体表形成切口疝。多数切口疝无完整疝囊,疝内容物常与腹膜外腹壁组织粘连而成为难复性疝。切口疝以手术修补为主。满2周岁、脐疝直径超过1.5cm者宜采用手术治疗。嘱咐病人沐浴,依据手术范围剔除会阴、阴囊部毛发,防止剃破皮肤。手术当日再次检查,若有皮肤破损应暂停手术。

任务三 其他腹外疝

(一)股疝

凡经股环、股管而自卵圆窝突出的疝,称为股疝(femoral hernia,图7-8)。其约占腹外疝的5%。多见于中年以上的经产妇女,因女性骨盆较宽,加之妊娠期腹内压增高,是股疝发生的重要因素。

【解剖】

股管是腹股沟韧带内侧下方的一个漏斗形潜在性间隙,长1.0~1.5cm。股管有上、下两个口,上口为股环,呈椭圆形,直径约1.25cm,上覆盖有股环隔膜。

股管下口是腹股沟韧带下方的卵圆窝,大隐静脉经此汇入股静脉。股管前壁是腹股沟韧带,后壁是耻骨梳韧带,内侧是陷窝韧带,外侧是股静脉。

img107

图7-8 股疝

【病因】

女性骨盆较宽,联合肌腱及陷窝韧带常发育不全或变薄,导致股环宽大松弛,加上腹内压增高的诱因,使下坠的腹腔内脏经股环进入股管,自卵圆窝突出,故女性多见。疝内容物多为小肠和大网膜。由于股管几乎是垂直向下的,疝内容物似直线状下坠,但一出卵圆窝后,却突转向前,形成一锐角。加之股环本身狭小,周围韧带坚韧,极易发生嵌顿和绞窄。

【临床表现】

易复性股疝的症状较轻,常不引起病人注意,尤其肥胖者更易被疏忽和漏诊。疝块通常不大,表现为卵圆窝处有一半球形隆起,通常像一枚核桃或鸡蛋。由于囊外有丰富的脂肪组织,平卧而回纳疝内容物后,有时疝块并不完全消失。因疝囊颈狭小,当咳嗽增加腹压时,局部咳嗽冲动感不明显,部分病人可在久站后感到患处胀痛、下坠不适。约半数的病例直到发生嵌顿,引起局部明显疼痛,出现阵发性或持续性加重的腹痛、恶心、呕吐、腹胀等急性肠梗阻症状时才来就诊。

【治疗】

股疝易嵌顿,又易发展为绞窄,一旦确诊应紧急采取手术治疗,最常见的手术方法是修补术。股疝较小或年老体弱者可采用经股部股疝修补术;股疝较大或嵌顿性股疝可采用经腹股沟疝修补术。

(二)切口疝

切口疝(incisional hernia)是指腹腔内脏自腹部手术切口瘢痕处突出的疝,最常发生于腹部纵形切口,发病率通常不足1%。

【病因】

【课堂互动】

什么原因会导致切口感染?其表现有哪些?

1.解剖因素 除腹直肌外,腹壁各层肌肉及筋膜等组织的纤维为横向走行,纵行切口势必切断这些纤维;缝合该组织时,缝线容易在纤维间滑脱;已缝合的组织受肌肉的横向索引力容易发生伤口撕裂。

2.手术因素 切口处留置引流物过久、切口过长及切断的肋间神经过多、腹壁切口缝合不严密或缝合时强拉创缘可导致组织撕裂。

3.切口愈合 切口严重感染形成瘢痕愈合,其组织较薄弱,不能承受腹内压力,致使腹内脏器组织从切口瘢痕处突出体表形成切口疝。

4.腹内压增高 术后因剧烈咳嗽、腹胀、腹腔积液等原因导致腹内压增高,引起切口处筋膜、腹膜等裂开,仅皮肤、皮下组织愈合形成切口疝。

5.其他 过度肥胖、营养不良、多次手术、腹壁组织缺损过多等均可形成切口疝。

【临床表现及诊断】

腹壁切口处逐渐隆起,有肿块出现,肿块小者直径为数厘米,大者直径可达10~20cm,甚至更大。通常在站立位或用力时更为明显,平卧休息时缩小或消失。有时可见到肠型或蠕动波,听到肠管的咕噜声。肿块复位后,多数可扪到腹肌裂开所形成的疝环边缘。较大的切口疝有腹部牵拉感,伴食欲减退、恶心、便秘、腹部隐痛等表现。多数切口疝无完整疝囊,疝内容物常与腹膜外腹壁组织粘连而成为难复性疝。切口疝的疝环一般比较宽大,很少发生嵌顿。

【治疗】

切口疝以手术修补为主。仅对于年迈体弱、不能耐受手术或者顽固性咳嗽不能控制者,可使用弹性绷带包扎。手术原则是切除切口瘢痕;显露疝环后,沿其边缘清楚地解剖出腹壁各层组织;回纳疝内容物后,在无张力的条件下拉拢疝环边缘,逐层缝合各层腹壁组织。

(三)脐疝

由脐环处突出的疝称为脐疝(umbilical hernia),分为婴儿脐疝和成人脐疝两种。

【病因】

1.婴儿脐疝 婴儿脐疝属于先天性疝。原因是脐部发育不全,脐环没有完全闭锁;脐部的瘢痕组织薄弱,不够坚固。在经常啼哭、便秘等腹内压增加的情况下,内脏从脐部突出。被盖物仅为瘢痕组织、皮下和皮肤。

2.成人脐疝 成人脐疝较少见,多见于中年肥胖经产妇,与脐环处瘢痕组织变弱有关。在多次妊娠、慢性咳嗽、腹腔积液等腹内压增高时发病。疝内容物多为大网膜、小肠、结肠等。

【临床表现】

【课堂互动】

在常见几种类型的疝中,哪种疝最容易发生嵌顿?

1.婴儿脐疝 婴儿脐疝为易复性疝,很少嵌顿。当啼哭、站立和用劲时,脐部膨胀出疝块,一般直径为1~2cm,无其他症状,往往在洗澡、换衣时无意中发现。

2.成人脐疝 脐部有半球形疝块,可回纳,常伴有消化不良、腹部不适和隐痛。因疝环较小,周围瘢痕组织较坚韧,容易发生嵌顿和绞窄。

【治疗】

1.婴儿脐疝 大多数患儿可通过脐环的逐步收缩而在1岁内自愈。因此2岁前可采用非手术疗法:回纳疝内容物后,用一个大于脐环的外包纱布的硬币或小木块压住脐环,外用胶布固定。满2周岁、脐疝直径超过1.5cm者宜采用手术治疗。

2.成人脐疝 嵌顿时应采用紧急手术。围绕脐部做一横行椭圆形切口,分离疝囊直至颈部,在疝囊颈部切断,将疝连同紧密粘连难以分离大网膜和多余的皮肤一并切除。

【护理评估】

1.健康史 了解病人的年龄、性别、职业,有无习惯性便秘、多次妊娠、大量腹腔积液、慢性咳嗽、排尿困难、婴儿经常啼哭及从事重体力劳动等腹内压增高的因素,既往有无手术切口愈合不良、切口感染史。

2.身体状况 了解疝快的大小、部位、质地,有无疼痛,能否回纳及回纳的难易程度如何,有无肠梗阻及肠绞窄的征象,评估腹外疝的临床类型。

3.心理、社会状况 了解病人有无因疝块反复突出影响工作或生活而带来的恐惧、焦虑情绪,了解病人对腹外疝及其预后的认知程度、家庭经济情况及对手术的反应等。

4.康复状况 了解麻醉方法、手术方式及术中的情况;术后生命体征的变化和恢复状,;

【护理诊断】

(1)疼痛:与疝内容物嵌顿和绞窄、手术创伤有关。

(2)体液不足:与嵌顿性疝或绞窄性疝引起的肠梗阻有关。

(3)有疝内容物嵌顿或绞窄的危险:与腹内压突然增高有关。

(4)术后并发症:与术后处理不当、知识缺乏等有关。

(5)焦虑、恐惧:与对手术的担忧、缺乏对疾病和手术的了解有关。

(6)知识缺乏:与不懂腹外疝的相关知识有关。

【护理目标】

(1)疼痛缓解。

(2)水、电解质紊乱及酸碱紊乱得以纠正,保持平衡。

(3)消除腹内压增高的因素。

(4)预防并发症,一旦发生应及早处理。

(5)焦虑、恐惧心理有所缓解,情绪稳定。

(6)了解有关腹外疝形成和预防复发的相关知识。

【护理措施】

1.术前护理

(1)心理护理:做好病人和家属的解释、安慰工作,稳定情绪,减轻其焦虑心理;介绍腹外疝的病因和诱发因素等相关知识,耐心解释手术治疗的必要性和相对把握性,使病人充满信心,能积极配合治疗。

(2)消除腹内压增高的因素:向病人说明使腹内压增高的因素存在会导致手术失败和疝复发。术前若有慢性咳嗽、习惯性便秘、排尿困难等腹内压增高的因素,必须先做相应的对症处理,待症状控制后再行手术。术前2周开始戒烟;注意防寒保暖,避免着凉感冒;多喝水,多吃蔬菜、水果等粗纤维饮食,保持大便通畅。

(3)术前准备:积极做好备皮工作是防止切口感染、避免疝复发的重要措施。嘱咐病人沐浴,依据手术范围剔除会阴、阴囊部毛发,防止剃破皮肤。手术当日再次检查,若有皮肤破损应暂停手术。

(4)灌肠、排尿:手术前一晚清洁灌肠,排除肠内粪便,防止术后腹胀和便秘;手术当日应嘱咐病人排尽尿液,防止术中伤及膀胱。

(5)嵌顿性疝或绞窄性疝术前准备:术前可采用常规禁食、禁饮,胃肠减压,补液,防止水、电解质平衡失调及酸碱平衡失调,抗感染等一系列措施。

2.术后护理

(1)体位:术后取平卧位,膝下垫一软枕,使膝关节、髋关节微屈,腹肌松弛,减少腹压和切口处张力,缓解伤口疼痛。次日可改为半卧位。

(2)饮食:术后6~12h麻醉反应消失,可进流质饮食,逐步改为半流质饮食、普食。行肠切除术病人术后应禁食,待肠功能恢复后才可进流质饮食,逐步改为半流质饮食等。

(3)活动:术后病人不宜过早下床活动,一般在术后3~5d可考虑下床,既可保证手术伤口愈合,又可防止疝的复发。

(4)防治腹内压增高:注意保暖,防止受凉而引起咳嗽;嘱病人咳嗽时用手掌按压和保护伤口,减少腹内压增高对切口愈合不利的影响;及时处理便秘和尿潴留。

(5)预防术后出血:术后切口部位常规压沙袋12~24h,减少渗血;使用丁字带或阴囊托托起阴囊,以利于静脉和淋巴液的回流,避免阴囊积血、积液,减轻水肿。密切观察伤口渗血、阴囊水肿的情况。若已形成阴囊血肿,应协助穿刺抽血,应用加压包扎、冰袋冷敷等方法处理。

(6)切口护理:观察伤口敷料是否清洁干燥,有无渗血、渗液,避免大小便污染,注意切口有无红、肿、热、痛等症状;发现有感染迹象应及早予以抗生素对症处理。

【护理评价】

(1)疼痛是否得到有效缓解。

(2)水、电解质平衡紊乱及酸碱平衡紊乱是否恢复。

(3)心态是否平静,恐惧是否消除。

(4)伤后并发症是否得到预防或及时处理。

(5)是否知道康复期可能出现的问题及注意事项。

(6)腹内压增高的因素是否得到控制。

【健康教育】

(1)病人出院后注意休息,可进行一般性工作和活动,3个月内应避免重体力劳动。

(2)保持大便通畅,多饮水,多吃蔬菜、水果,养成每日定时排便的习惯。

(3)预防和及时治疗使腹内压增高的疾病,如有疝的复发,应及早到医院就诊。

能力检测

1.名词解释

腹外疝、斜疝、直疝、股疝、直疝三角。

2.简答题

(1)试述斜疝和直疝的鉴别要点。

3.病例分析

某病人,男,39岁,两年前右腹股沟出现一3cm×4cm大小的包块,站立及咳嗽时出现,平卧时消失,一年前发现包块逐渐增大至8cm×6cm大小,2h前包块突然增大伴腹痛、恶心,入院检查其他正常,右腹股沟区可见一10cm×8cm大小的包块,质较硬,入阴囊,包块不能回纳。请问:

(1)该病人的诊断可能是什么?

(2)对其手术前后的护理要点有哪些?

(3)如何做好病人出院时的健康指导?

(曾 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