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肠梗阻病人的护理

肠梗阻病人的护理

时间:2023-05-1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3.心理、社会状况 了解肠梗阻的急性发生是否引起病人和家属的焦虑和恐惧,以及病人和家属对疾病相关知识的了解程度。胃肠减压期间应观察、记录引流液的颜色、量及性状,若出现血性液,应考虑绞窄性肠梗阻的可能。对无肠绞窄的粘连性肠梗阻病人的特殊护理:通过胃管灌注中药或液体石蜡。4.活动 针对粘连性肠梗阻病人应鼓励其早期活动,如病情允许,宜早期下床活动,促进肠蠕动功能恢复,防止肠粘连。

任务三 肠梗阻病人的护理

【护理评估】

(一)术前评估

1.健康史 询问病人的年龄、体质情况,既往有无腹腔内感染、手术、外伤史,有无蛔虫病史,有无腹外疝、腹腔内肿瘤、习惯性便秘史,有无过度劳累、饮食不当等诱因。

2.身体状况 了解腹痛,腹胀,呕吐,肛门排便、排气症状出现的时间及动态变化;了解呕吐物、肛门排出物、胃肠减压抽出物的量和性质;了解腹部体征的变化,有无腹膜刺激征;观察生命体征,有无脱水、电解质紊乱及休克等征象。

3.心理、社会状况 了解肠梗阻的急性发生是否引起病人和家属的焦虑和恐惧,以及病人和家属对疾病相关知识的了解程度。

(二)术后评估

1.手术情况 了解麻醉、手术方式及术中评估情况。

2.康复状况 了解生命体征是否平稳,有无切口疼痛、恶心、呕吐、尿潴留等不适症状,腹腔引流液的量及性状,有无切口感染、腹腔内感染、出血和肠瘘等并发症的发生。

3.心理、认知状况 了解病人和家属的心理状态,对术后护理的配合、饮食、活动及有关康复知识的掌握情况等。

【护理诊断】

(1)体液不足:与禁食、呕吐、肠腔和(或)腹腔内积液、胃肠减压等因素有关。

(2)疼痛:与肠内容物不能正常向下运行、手术创伤有关。

(3)组织灌流不足:与肠梗阻致体液丧失有关。

(4)低效性呼吸型态:与腹腔胀气致膈肌太高有关。

(5)舒适的改变:与腹胀、恶心、呕吐及肠梗阻致腔内积气、积液有关。

(6)营养失调(低于机体需要量):与摄入不足和机体能量消耗增加有关。

(7)术后潜在并发症:肠坏死、腹腔感染、休克、肠瘘等。

(8)焦虑、恐惧:与不了解疾病有关。

【护理目标】

(1)水、电解质平衡及酸碱平衡得以维持。

(2)疼痛缓解或减轻。

(3)生命体征平稳,组织灌流充足。

(4)呼吸平稳,无不适现象。

(5)腹胀、呕吐等不适得到缓解。

(6)营养摄入充足。

(7)并发症得到及时预防、及时发现与处理。

(8)焦虑、恐惧心理有所缓解,情绪稳定。

【护理措施】

(一)非手术治疗的护理

1.饮食 肠梗阻病人应禁食、禁饮;若梗阻缓解,病人腹痛、腹胀消失,肛门排便、排气12h后,可进流食,但忌进易产气的甜食和牛奶,以免引起肠胀气。48h后可进半流质饮食,3d后进软食。

2.胃肠减压 通过胃肠减压抽出胃肠内的积液和气体,可减轻腹胀,降低肠腔内压力,改善肠壁血运情况,有利于改善局部和全身状况。胃肠减压期间应观察、记录引流液的颜色、量及性状,若出现血性液,应考虑绞窄性肠梗阻的可能。

3.体位 生命体征平稳后取半卧位,有利于呼吸和循环功能。

4.输液 应严密观察并记录液体出入量,如呕吐量、胃肠减压量和尿量,结合电解质和血气分析结果合理安排输液种类和调节输液量。

5.止痛 在确定无肠绞窄后,遵医嘱给予病人阿托品等抗胆碱类药物,以解除胃肠平滑肌的痉挛,缓解疼痛,但不可随意使用吗啡等止痛剂,以免掩盖病情。

6.呕吐的护理 呕吐时病人应坐起或头偏向一侧,及时清除口腔内呕吐物,以免误吸引起吸入性肺炎和窒息。呕吐后漱口,保持口腔清洁,并记录呕吐物的量及性状。

7.腹胀的护理 除胃肠减压外,还可采取腹部热敷、针刺双侧足三里穴等措施,如无绞窄性肠梗阻,可从胃管注入液体石蜡,以促进肠蠕动。

8.应用抗生素 在梗阻近端的肠腔内,细菌易繁殖并产生毒素,又由于除早期单纯性肠梗阻外,多数病人扩张肠管的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有细菌和毒素渗入腹腔的可能,因此对单纯性肠梗阻晚期、绞窄性肠梗阻以及拟行手术治疗的病人,均宜及时应用抗生素治疗,防止感染。

9.实施保护治疗的特殊护理

(1)对无肠绞窄的粘连性肠梗阻病人的特殊护理:通过胃管灌注中药(如复方大承气汤)或液体石蜡(20~30mL)。中药应浓煎,每次100mL左右,避免大量灌注后引起呕吐。灌注后须闭管1~2h。

(2)小儿肠套叠的特殊护理:对小儿肠套叠患儿行空气灌肠检查、复位时,应先遵医嘱肌内注射镇静催眠药和解痉剂,使患儿入睡,避免其在检查和治疗时躁动,并解除肠痉挛。复位时协助医生将气囊肛管插入直肠内,复位后注意观察患儿有无腹膜刺激征及全身情况的变化。

(3)粪石性肠梗阻的特殊护理:可经胃管注入液体石蜡或生植物油清洁灌肠,促进粪块排出。嘱病人多饮水,多吃蔬菜、水果,养成定时排便的习惯。

【课堂互动】

蛔虫性肠梗阻有哪些临床表现?如何处理?

(4)蛔虫性肠梗阻的特殊护理:可经胃管注入液体石蜡或生植物油、中药驱蛔大承气汤,再经胃管注入氧气驱虫,用量为儿童每周岁80~100mL,最大量不超过1500mL。注入时应缓慢,以免因突然胃胀不适或呃逆溢出。

10.严密观察病情 定时测量体温、脉搏、呼吸、血压,并详细记录;严密观察病人的腹部症状、体征及全身情况。出现以下表现时,应考虑有肠绞窄:①腹痛发作急骤,开始即为持续性剧烈疼痛,或在阵发性加重期间仍有持续性疼痛,肠鸣音可不亢进,有时出现腰、背疼痛;②呕吐出现早、剧烈且为持续性;③病情发展迅速,早期出现休克,经抗休克治疗后改善不明显;④腹胀不对称,腹部可触及有压痛的包块;⑤有明显的腹膜刺激征;⑥呕吐物、胃肠减压抽出液、肛门排出物为血性,或腹部穿刺抽出血性液体;⑦经胃肠减压后,腹胀减轻,但腹痛无明显减轻,经补液治疗后,脱水现象改善不明显;⑧腹部X线检查见孤立、突出胀大的肠襻,不因时间而改变位置。若有肠绞窄的可能,多需行急症手术治疗,应及时报告医生并做好术前准备。

(二)术后护理

1.观察病情变化 观察生命体征、腹部症状和体征的变化。注意腹痛、腹胀、呕吐及肛门排便、排气情况。

2.体位 麻醉清醒、血压平稳后,病人宜取半坐卧位,有利于呼吸和循环,也有利于引流腹腔渗血和渗液。

3.饮食与补液 在肠蠕动功能恢复之前,病人应禁饮、禁食,期间给予静脉补液,维持体液平衡,补充营养。待肠蠕动功能恢复并有肛门排气后,可开始进少量流质食物,如无不适,逐渐过渡到半流质食物或普食。

4.活动 针对粘连性肠梗阻病人应鼓励其早期活动,如病情允许,宜早期下床活动,促进肠蠕动功能恢复,防止肠粘连。

5.胃肠减压 在肠蠕动功能恢复前,继续保持有效的胃肠减压。待肠蠕动功能恢复,肛门排气后,可考虑拔除胃管。

6.防治感染 遵医嘱继续应用抗生素。

7.切口及引流口皮肤的护理 注意观察切口敷料是否清洁、干燥,是否被血液或渗液浸湿,切口及引流口皮肤有无红、肿、热、痛或糜烂。若发现问题,应报告医生,及时处理。

8.腹腔引流管的护理 应妥善固定腹腔引流管,使其保持通畅,注意观察并记录引流液的量及性状。

9.术后并发症的观察与护理 尤其是绞窄性肠梗阻术后,如出现腹部胀痛、持续发热、血中白细胞计数增高、腹壁切口处红肿,以及流出较多带有臭味的液体,应警惕腹腔内感染及肠瘘发生的可能,应积极处理。

【护理评价】

(1)水、电解质平衡及酸碱平衡是否恢复。

(2)疼痛是否缓解或减轻。

(3)生命体征是否平稳。

(4)感染是否发生,有无对症处理。

(5)营养状况是否得到改善。

(6)心理状况有无改善。

【健康教育】

(1)注意饮食卫生,饭前、便后要洗手,减少肠道寄生虫病,正确使用驱虫药,避免暴饮暴食,多食易消化的饮食,少食刺激性食物。

(2)避免饭后剧烈运动,保持大便通畅,老年便秘者应及时服用缓泻剂。

(3)病人如出现腹痛、腹胀、肛门停止排便和排气等不适时,应及时就诊。

能力检测

1.名词解释

肠梗阻、肠套叠、肠扭转。

2.简答题

(1)简述绞窄性肠梗阻的临床表现。

(2)简述小肠扭转和乙状结肠扭转的鉴别要点。

3.病例分析

某病人,男,63岁,突感上腹部剧痛,阵发性呕吐2次,呕吐物为胆汁样液体,量约为500 mL,过去无类似病史,半年来易便秘。2h后来医院就诊,呈急性病容,血压正常,体温37.6℃,腹胀,肠鸣音亢进,右下腹有压痛,但无肌紧张,红细胞4.1×1012/L,白细胞9.0×109/L,中性粒细胞0.80,尿常规检查呈阴性。请问:

(1)该病人可能的医疗诊断是什么?

(2)非手术治疗的措施是什么?

(3)列出主要的护理问题和预期目标。

(4)手术前、后的护理措施有哪些?

(曾 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