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胆石病及胆道感染

胆石病及胆道感染

时间:2023-05-1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②胆色素结石以胆红素为主要成分,其成因与胆道感染、胆道寄生虫、胆汁淤滞等有关。如为胆囊结石引起者,夜间发病为其特点。肝外胆管结石如不及时治疗,可出现胆道出血、肝脓肿等并发症,也有引起胆源性胰腺炎的可能;本病反复发作,长期广泛性肝外胆管结石阻塞,可导致胆汁性肝硬化。胆囊结石和胆囊炎的处理的最佳选择是胆囊切除术和胆囊造口术。肝外胆管结石目前以手术治疗为主,其原

任务三 胆石病及胆道感染

胆石病是我国的一种常见病和多发病,是胆道系统包括胆囊和胆管内发生结石的疾病,约占胆道疾病的60%,女性较男性多。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逐渐提高,胆石病的发病率也有了明显的上升。

【病因与病理】

按成分分类胆石可分为胆固醇结石、胆色素结石和混合型结石三种(图7-26)。①胆固醇结石以胆固醇为主要成分,由于饮食、代谢因素,胆汁中胆固醇呈过饱和状态,因而易发生沉淀和结晶。胆囊收缩功能紊乱,胆囊内胆汁淤滞也是重要病因。胆固醇结石多位于胆囊内,质硬,呈椭圆形或多面形,剖面呈放射状,表面光滑,淡灰黄色,可为单颗或多颗。在X线平片上一般不显影。②胆色素结石以胆红素为主要成分,其成因与胆道感染、胆道寄生虫、胆汁淤滞等有关。胆色素结石质软易碎,形状不等,有的为泥沙样,呈棕色、棕红色。因含钙盐少,X线平片多不显影。③混合型结石由胆固醇、胆色素和钙盐等混合而成。根据其所含的比例不同而呈现不同的形状和色泽。剖面呈层状,有的中央为放射状,而外周呈层状。因含钙盐较多,X线平片尚可显影。多发生在胆囊内,其次可发生在胆管中。

按胆石所在的部位可分胆囊结石、肝外胆管结石和肝内胆管结石。胆囊结石病人占全部胆石病病人的50%左右,多为胆固醇结石或以胆固醇为主的混合型结石。肝外胆管结石大多数是胆色素结石或以胆色素为主的混合型结石。

急性胆囊炎的病理类型分为以下三种。①急性单纯性胆囊炎:炎症初期,病变局限于黏膜层,仅有充血、水肿和渗出。②急性化脓性胆囊炎:炎症扩散到胆囊全层,白细胞弥漫性浸润,黏膜有散在的坏死和溃疡,胆汁呈脓性,浆膜面有脓性渗出物。③急性坏疽性胆囊炎:病变进一步加重,胆囊内压力持续增高,压迫胆囊壁致血运障碍,从而引起胆囊壁坏死、穿孔和胆汁性腹膜炎。急性胆囊炎反复发作,可使胆囊壁纤维化,结缔组织增生,胆囊萎缩,形成慢性胆囊炎。

img125

图7-26 胆石的分类

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AOSC),或称急性重症胆管炎(ACST),是指由于各种原因造成的胆管梗阻和狭窄,使胆汁排出不畅,胆汁淤滞,继发感染。胆管组织充血、水肿、渗出,发生急性胆管炎。病变进一步发展,使梗阻加重或形成胆管完全性梗阻,胆管壁糜烂、水肿、坏死,胆管内充满脓性胆汁,腔内压力增高,常形成胆源性脓毒症或感染性休克。其原因最常见的为胆管结石,其次是胆道蛔虫病、胆管狭窄、胆管及壶腹部肿瘤等。

【临床表现】

1.胆囊结石与胆囊炎

(1)静止性胆囊结石:20%~40%的胆囊结石病人终身无症状,而在做其他疾病检查或体格检查时偶然发现,称为静止性胆囊结石。

(2)急性胆囊炎:约95%胆囊炎病人伴有胆囊结石,大多于饱餐、进食油腻食物后发生,为突发性右上腹持续性剧烈绞痛,向右肩胛下区或(和)右背部放射,伴有恶心、呕吐等消化道症状。病情较重者可出现发冷、发热、食欲减退、腹胀等不适。如为胆囊结石引起者,夜间发病为其特点。体格检查时可见右上腹不同程度、不同范围的右上腹压痛、反跳痛及肌紧张,墨菲(Murphy)征阳性。30%~50%的病人可触及有触痛的肿大胆囊。如大网膜包裹形成胆囊周围炎性包块时,则右上腹可触及边界不清、活动度较差、较固定的有压痛的包块。如发展到胆囊坏死穿孔,则可出现急性弥漫性腹膜炎表现。

【课堂互动】

急性胆囊炎在什么情况下容易诱发?

(3)慢性胆囊炎:其表现常不典型,多数病人有胆绞痛病史,大多数病人表现为胆囊功能紊乱或某种程度的消化功能障碍等,往往在餐后有上腹饱胀、气胀、嗳气或呃逆;食欲减退或不能耐受高脂肪饮食,或劳累后突然发作的胆绞痛,其部位常在右上腹,也可向右肩背部放射,常伴有恶心、呕吐,呕吐物为胃内容物并含有胆汁,吐后多感疼痛缓解。体格检查时发现右上腹胆囊区有轻压痛和不适感。

2.胆管结石与胆管炎

(1)肝外胆管结石与急性胆管炎:肝外胆管结石一般可无症状,但当结石阻塞胆管并继发感染时,出现典型的临床表现,即腹痛、寒战、高热和黄疸,称为夏柯(Charcot)三联征。腹痛发生在剑突下及右上腹部,多为绞痛,呈阵发性发作,或持续性疼痛、阵发性加剧,可向右肩背部放射,常伴有恶心、呕吐。胆管梗阻继发感染后,胆管内压力增高,感染向上扩散,细菌和毒素经毛细胆管进入肝窦,再进入全身血流引起寒战、高热,体温可高达39~40℃。胆管梗阻后可出现黄疸,其轻重程度、发生和持续时间取决于胆管梗阻的程度、是否并发感染等因素。

肝外胆管结石如不及时治疗,可出现胆道出血、肝脓肿等并发症,也有引起胆源性胰腺炎的可能;本病反复发作,长期广泛性肝外胆管结石阻塞,可导致胆汁性肝硬化。

(2)肝内胆管结石与胆管炎:肝内胆管结石常与肝外胆管结石并存,其临床表现与肝外胆管结石的相似。当胆管梗阻和感染仅发生在部分肝叶、段胆管时,病人可无症状或仅有轻微的肝区和患侧胸背部胀痛。若一侧肝内胆管结石合并感染,而未能及时治疗并发展为肝叶、段胆管积脓或肝脓肿时,病人由于长时间发热和能量消耗而出现消瘦、体弱等表现,部分病人可有肝大、肝区压痛和叩痛等体征。

(3)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AOSC):发病急骤,病情进展快,除具有一般胆道感染的夏柯三联征外,还可出现休克、中枢神经系统抑制表现,称为雷诺(Reynolds)五联征。

大多为中上腹或右上腹阵发性疼痛,有时伴有肝区剧烈胀痛。疼痛可放射至腰背及肩部,常伴有恶心、呕吐等消化道症状。病人往往有明显的寒战、高热表现,体温一般在39℃以上,有的可达40~41℃,有时1d之内可有多次的寒战和高热。多数病人有程度不同的黄疸出现,部分病人无明显的黄疸,可能是仅有一侧肝胆管梗阻的原因。除寒战、高热外,有部分病人出现神志淡漠、烦躁不安、谵妄、昏迷等神经系统症状,还有部分病人出现血压下降和休克等表现。体格检查可见右下腹和剑突下有明显的压痛,肌紧张,肝大,并有压痛及叩击痛。有时胆囊也胀大,可触及,并有触痛,也可因腹肌紧张而触摸不清楚。

【处理原则】

根据临床症状和体征,结合辅助检查,一般可明确诊断。

胆囊结石和胆囊炎的处理的最佳选择是胆囊切除术和胆囊造口术。胆囊切除术包括开腹胆囊切除术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两种。对于无症状的胆囊结石和慢性胆囊炎,一般认为不用立即行胆囊切除术,可先采取非手术治疗,其措施包括禁食、胃肠减压、补液、解痉止痛、应用抗生素控制感染等。对于老年人、有严重疾病不能耐受手术者,可考虑溶石治疗。

肝外胆管结石目前以手术治疗为主,其原则是:手术中尽可能取尽结石,解除胆道狭窄和梗阻,去除感染病灶,手术后保持胆汁引流通畅,预防结石复发。常用手术方法有:①胆总管切开取石加T形管引流术;②胆肠吻合术;③Oddi括约肌成形术;④经内镜括约肌切开取石术。

肝内胆管结石的治疗应采取以手术为主的综合治疗。合并感染时,给予有效抗生素,加强营养支持疗法,维持水、电解质平衡及酸碱平衡。常用的手术方法有:①高位胆管切开取石术;②胆肠内引流术;③去除肝内感染性病灶术。

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AOSC)的治疗原则是采用紧急手术解除胆道梗阻并引流,从而有效地降低胆管内压力。术前应用足量且有效的抗生素控制感染,纠正水、电解质紊乱和酸碱紊乱,恢复血容量,积极进行抗休克治疗,对症给予解痉、止痛、应用维生素K等治疗。手术的首要目的在于抢救病人生命,手术应力求简单有效,常采用胆总管切开取石加T形管引流术。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