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务二 皮肤病的临床表现
皮肤病的症状和体征是皮肤病的临床表现,是诊断皮肤病的主要依据,也是研究皮肤病的重要基础。
【症状】
症状是指病人主观上的不愉快的感受,有时甚至难以用语言表达,包括局部症状和全身症状。
1.局部症状 局部症状主要有瘙痒、疼痛、烧灼感、蚁行感、感觉迟钝和麻木感等,与皮肤病的性质、严重程度及病人个体差异有关。瘙痒是皮肤病最常见的症状,可轻可重,可持续也可间断发作,可局限于某部位或泛发至全身。临床上常见的瘙痒性皮肤病有荨麻疹、神经性皮炎、湿疹等,某些系统性疾病(如糖尿病、黄疸、肝肾功能不全、尿毒症等)也可伴瘙痒。常见的疼痛类型有刺痛、钝痛、烧灼样疼痛等。引起疼痛的皮肤病主要有带状疱疹、皮肤化脓性感染、结节性红斑等,有时接触性皮炎也可引起疼痛并伴有烧灼感。
2.全身症状 常见的全身症状有畏寒、发热、乏力、食欲减退、关节疼痛等。
【体征】
皮肤病的体征是指视诊见到或触觉检查出来的皮肤黏膜病变,是确定皮肤病诊断的重要依据。根据发病特点,皮肤损害(简称皮损)分为原发性皮肤损害和继发性皮肤损害两大类。
1.原发性皮肤损害 原发性皮肤损害是指由于皮肤病变直接产生的皮肤损害。
(1)斑疹:斑疹是指皮肤黏膜的局限性颜色改变,损害部分与周围皮肤平齐,大小不一,形状不定,可视但不能触及,直径小于2cm,若直径大于2cm时称为斑片。常见的斑疹有白斑、色素斑(如雀斑、斑痣)、淤斑(如出血斑,压之不退色)、红斑(如充血斑,按压褪色)等,可单发或泛发至全身,多对称分布,有时伴有全身症状。
(2)丘疹:丘疹为高出皮面的局限性、实质性皮肤损害,一般为针头至直径1cm大小,由表皮或真皮浅层细胞增生所致,常呈圆形、类圆形或多角形,可呈不同颜色。
(3)斑块:斑块为较大的或多数丘疹融合而成,直径大于1cm。
(4)风团:风团是指高出皮面的、局限性、暂时性隆起,呈苍白色或淡红色,常突然发生,消退也较快,且消退后不留痕迹。
(5)结节:结节为实质性、局限性、深在性皮肤损害,形态多样,可深达真皮或皮下组织。直径大于2cm的结节称为肿块。
(6)水疱:水疱是指含液体且高出皮面的局限性、隆起性皮肤损害。水疱大小不一,小者有针头大小,直径小于0.5cm者称为小水疱,直径大于0.5cm者称为大水疱。疱液可为浆液性或血性液体。水疱干燥后一般形成薄的鳞屑,若疱液稠厚,则干燥后形成痂。
(7)脓疱:脓疱是指含脓液且高出皮面的局限性、隆起性皮肤损害。脓疱呈白色,周围有红晕,脓液浑浊,干燥后形成黄色的脓痂,破溃后形成糜烂面。
(8)囊肿:囊肿是指局限性、内含液体或半固体黏稠物的囊性皮损。一般位于真皮或皮下组织,呈圆形或椭圆形,触之有弹性,最常见的为皮脂腺囊肿。
2.继发性皮肤损害 继发性皮肤损害是指由原发性皮肤损害转变而来,或因为搔抓摩擦、治疗不当引起的损害。
(1)浸渍:浸渍是指皮肤长时间置于水中或处于潮湿状态,导致表皮角质层软化,皮肤变白、变软,甚至肿胀或起皱,常发生于指(趾)缝、足底处,患处受摩擦后表皮脱落形成糜烂面,甚至继发感染。
(2)糜烂:糜烂是指部分或全部皮肤受损伤后形成表皮或黏膜的局限性缺损,并露出潮湿的创面。由于皮肤较浅,愈合后不留瘢痕。
(3)溃疡:溃疡是指由皮肤病或损伤而引起的局限性、深在性缺损,可累及表皮、真皮,甚至达皮下组织,大小、深浅、形态各异。溃疡愈合后均形成瘢痕。
(4)萎缩:萎缩是一种皮肤组织的退行性变所引起的皮肤变薄,分为表皮萎缩、真皮萎缩和皮下组织萎缩。
(5)痂:痂为皮肤损害处的渗液、血液、脓液等与坏死脱落组织混合干燥后形成的附着物,其中常含有白细胞、红细胞、细菌、真菌等。一般分为浆痂、血痂、脓痂、混合痂。由于内容物不同,其颜色、形状、大小、厚薄各异,且脱落后还可再生,若创面愈合,则只产生磷屑直至恢复正常。
(6)鳞屑:鳞屑是指脱落或即将脱落的干燥表皮角质层细胞,常因表皮角化过度或角化不全引起。鳞屑的数量、大小、厚薄及形态不一,可呈糠秕状、大片状,或为多层银白色鳞屑。
(7)皲裂:皲裂为皮肤线状裂口,是干燥皮肤表面出现的裂纹,若发生在厚硬皮肤部位并出现裂口时则称为裂隙。皮损较浅时只累及表皮,较深的皮损可达真皮,甚至引起轻度出血,病人有痛感,常发生于手、足等处。
(8)瘢痕:瘢痕是皮肤或组织因外伤或其他原因损害后由新生结缔组织修复所形成的结构,表面光滑,无弹性,无正常皮纹和毛发等皮肤附属物,根据其特点可分为三种类型:①萎缩性瘢痕,略低于皮面,比较光滑;②增生性瘢痕,瘢痕厚硬,显著高于皮面;③平滑瘢痕,与皮面相平。
(9)抓痕:抓痕是由于搔抓或摩擦形成的线状皮肤损害,上覆以血痂,痂皮脱落后自愈。
(10)苔藓样变:常表现为分界清楚的局限性皮肤粗糙、增厚、皮嵴隆起、皮沟加深,状似皮革,多由皮肤慢性炎症和长期搔抓引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