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民居建筑装饰

民居建筑装饰

时间:2023-03-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回族民居室内装饰,也有用汉文书法匾额、楹联的。回族家庭无任何偶像,包括人物、动物的画像、照片或雕塑等,认为摆设、悬挂这些物品,是异教徒的行为。回族是爱好生活的民族,在民居的院落中及周围喜好栽植各种花草与树木,回族民居天井庭院中多设置各式花坛或放置盆景。
民居建筑装饰_贵州回族建筑艺术研究

回族家庭大门门头清真牌

回族家庭大门门头清真牌

一、大门

回族家庭有在大门门头挂清真牌的习惯。

清真牌又称“都阿”牌。最初为穆斯林饮食店的标志牌,起源于明末清初,目的是表明自己的伊斯兰教特征,以区别于非穆斯林的饮食摊点、店铺。通常是挂(钉)于正门之上或其他显著位置。制作材料有木、铁、铜、铝、玻璃等。书写的内容为以汉文书写的“清真教门”、“清真回回”、“清真古教”以及用阿拉伯文书写的“清真言”( 万物非主,惟有真主;穆罕默德是主的使者),“作证言”(我作证,万物非主,惟有真主;我作证,穆罕默德是主的使者),“泰斯米叶”( 奉至仁至慈的真主之名),求护词(哎,主哇!求你为我们把天堂的门打开吧!)等。并配以“新月”或“清真寺”等图案(早期为汤瓶壶图案)。

穆斯林仿照清真饮食店铺牌照,以木板写“清真言”等贴(钉)在门楣上,以表明此处为穆斯林家庭。近年来有专门从事家庭用“清真牌”加工的,材料为铝皮、铁皮等,大小不等,底色为绿色,所印的字为白色。有单一用阿拉伯文字的,也有上面为阿拉伯文字,下面用汉文译出的;内容仍以“清真言”、“作证词”、“泰斯米叶”、“求护词”为主。穆斯林民居大门门楣挂(钉)清真牌,目的是表明自己的身份,引起穆斯林的注意;对非穆斯林可起委婉的提示作用,使其在进入穆斯林家中后能注意自己的言行,互相尊重,避免不必要的误会或冲突。正是出于这一原因,越是散居地区的穆斯林对清真牌越重视。

二、室内

贵州回族民居常见的阿拉伯文中堂之一

穆斯林民居室内墙壁、天花板及梁、椽等都是用白色,大面积使用白色,使室内空间显得宽敞明亮。这种习俗一方面来源于阿拉伯人的风俗。在阿拉伯地区,气候炎热,缺少植被和水源,人们的衣着和居室也多为白色,以减轻太阳辐射。这种习惯被带到新的居住地,并世代沿袭下来。[13]除白色外,运用较多的还有绿色。阿拉伯人喜欢绿色,在沙漠面积较大的阿拉伯地区,绿洲是人们生存的希望。这种意识影响到中国穆斯林。清真寺建筑外部装饰往往使用绿色;民居的柱、门和窗外框等也用绿色。墙上饰物如壁挂、条幅等,底色也为绿色。

贵阳回族家庭阿拉伯文匾额

伊斯兰教历为回族家庭所必备

室内装饰的另一个方面就是墙壁上的饰物。如前所述,伊斯兰教反对崇拜偶像,因此墙上饰物没有动物、人物图像,用得最多的和最为常见的是阿拉伯文书法中堂、条幅。阿拉伯文书法中堂、条幅有两种来源,一是购买专门为穆斯林设计印刷的成品,较为精美,种类也多,装饰作用较好;二是请当地阿訇书写,有的阿訇书法较好,还会彩绘技艺,作品也具有相当的水平。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一些穆斯林家庭还购置了有麦加克尔白图案的大壁挂,以及麦地那先知清真寺等著名清真寺的大幅照片等,增加了回族家居装饰的内容。回族民居室内装饰,也有用汉文书法匾额、楹联的。生活在汉族地区的回族长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说汉语,习汉字,对中国传统文化艺术中匾额和楹联这种形式,不仅接受,而且很喜爱,于是将这种艺术形式引入回族生活中。这类汉文匾联内容多为赞主赞圣、恪守信仰、坚持功修、主张善行,以及团结互助、尊老爱幼的赞词、警句、箴言等。

回民家庭装饰和陈设遵从伊斯兰教教规,不用动物、人物图像,坚持自然简洁、朴实庄重的原则;崇尚传统,恪守信仰,突出民族特征,追求经济实用;反对奢侈浪费,力避华而不实。回族传统民居室内不布置人物或动物画,只挂山水风景、花卉、几何图形、植物画,以及大多数挂阿拉伯文中堂字画,阿拉伯文或波斯文写成的匾额和条幅等,即通常所说的“都阿”(意为祈祷),“都阿”的内容以“太思米”和“清真言”等为主。在城市中,“都阿”还是回族家庭的标志,主人将“都阿”张贴或悬挂在门楣上,以表明自己是穆斯林。回族民居室内的挂历,一般是印有伊斯兰教历和对应的公历,其图案也多为著名的清真寺等。回族民居内的庭院非常干净,院内一般种植柏树、玫瑰、月季、石榴等,并且房前屋后还种植有各类果树。

回族全民信仰伊斯兰教,因此其民居室内空间布局也具备宗教功能。在民居的室内空间布局上,除了院落、客厅(堂屋) 、卧室等作一般布局外,室内通常都布置一个礼拜间,以供颂经、礼拜之用。这个房间要求明亮、整齐、清洁。此外,回族对沐浴十分重视,要求每个穆斯林平时要“带水”(即大净)。因此,在修建民居时一般要布置一间沐浴室。没有沐浴室的民居,要在卧室的门后留一点空间,将吊桶(类似小水桶,其底部有一小孔,也有用陶瓷制成或用铁皮制成)能容10公升左右的水,挂在门后的房梁上, 高于头顶,底下修一个水泥小池子。水池子底部和边上设有排水管道,能将污水直接排到房外。同时,家中还备有多把汤瓶壶,供家庭成员和客人洗小净用。

回族家庭无任何偶像,包括人物、动物的画像、照片或雕塑等,认为摆设、悬挂这些物品,是异教徒的行为。伊斯兰教坚持“认主独一”原则,从这一基本信仰出发,反对任何形式的偶像崇拜。当然,如果不是出于崇拜,在地板、地毯上有一些图像,是践踏和坐卧之处,一般认为可“允许”。

回族民居的布局也体现着“以西为尊”的观念,一般民居院落的大门是不会向西开的,除非受到地形条件等的制约,也会采取一些变通的处理方式,西侧房间通常是给家中长辈居住的,房间内的西墙也是穆斯林做礼拜时面对的地方,在穆斯林做礼拜的时候,忌讳有人从面前走过。

回族在居住习俗上另一个显著特征就是非常讲究居住环境的卫生洁净,一般情况下厕所与牛羊圈都建盖在大门外与后院中,人畜分离,并且需要打扫得干干净净、一尘不染,水源远离畜圈厕所等污秽之地,院内水路畅通,净水污水分制有序。经常打扫室内外卫生,并在家中燃香保持室内空气清新。这些爱干净讲卫生的生活习俗也是源于伊斯兰教的教义。

回族是爱好生活的民族,在民居的院落中及周围喜好栽植各种花草与树木,回族民居天井庭院中多设置各式花坛或放置盆景。

三、家庭陈设

(一)炉瓶三设

条件较好的家庭,进门正面的案桌正中摆有“炉瓶三设”。有的还在正中放置经匣,装《古兰经》等经典。

炉瓶三设

香炉

茶杯

“炉瓶三设”为陶瓷或金属(多为铜)制品,诵经、礼拜时用来燃香,由瓶、炉、盒3件器皿组成。瓶的式样与花瓶近似,用于放夹香饼用的铜筷和铜铲;炉用于燃香;盒用于存放香饼。3件器物通常置于专用托盘上,也有摆放于几案上的。3件器物之外表均绘有植物纹和阿拉伯书法纹。有的家庭只设香炉,所燃的也不一定是香饼,而是柏木或专用的清真香(通常点1~3炷,点燃后插于香炉内)。燃香的目的是为了使空气清新,并不存在敬拜之意 。回民承袭先民阿拉伯、波斯人之习俗,喜用熏香,因而中堂一般均有香案陈设:正中备有香炉,两边有经盒,存放阿拉伯文的《古兰经》等经卷。香炉焚香,主要是为了去除浑浊之气,保持空气清新。

(二)茶 具

茶具

画盘

茶具在外形上与中国传统的陶瓷茶具基本相同。常见的为:一个壶配4个小茶盅外加4个小碟,一套3件盖碗茶茶具。其外观采用阿拉伯植物纹和书法纹。植物纹以卷草花卉居多;书法纹有“泰斯米叶”、“清真言”、《古兰经》经文或《圣训》摘录等。与普通茶具不同的是,穆斯林家庭常将这些茶具作为陈列品,一般不使用它。一方面是出于一种敬重心理,因为这些器具上有用阿拉伯文书写的《古兰经》文等,不能以一般用具看待;另一方面,这些物品通常都由省外购回(贵州目前还未能生产这类茶具),故特别珍视。

(三)画盘

画盘是在陶瓷或铜(银)盘上作画(含经字画)以供观赏。画的内容分为经字画和图画。经字画是以阿拉伯文书法体书写伊斯兰教经典章句构成的图案;图画的图案多选择麦加克尔白及麦地那清真寺等著名清真寺。制作方式,一种是运用珐琅彩的工艺,一种是陶瓷彩画工艺。画盘通常要配一个塑料架或金属支架。

【注释】

[1]王其钧、谢燕:《民居建筑》,中国旅游出版社2006年版,5页。

[2]蒲汉英:《宣昭公路勘测记》,载中国人民政协商会议云南省昭通市委员会文史资料编辑室编:《昭通文史资料选辑》(第8辑),1993 年内部刊印,138页。

[3]张迦陵等编:《贵州威宁毕节铜仁荒地区域调查报告》,农林部垦务总局1942年印,16页。该书记威宁建房材料价格为:每根木料4元,每千块砖230元,每万块瓦700元,每担石灰10元。

[4]贵州省水城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水城县(特区)志》,贵州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201页。

[5]马运琨、马永和:《威宁回族习俗简介》,载政协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威宁文史资料》(第3辑),1988年12月内部刊印,27页。

[6]杨少州、张荣、杨润仪:《安顺樟树寨的发展概况》,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贵州省安顺市委员会文史资料委员会编:《安顺文史资料选辑》(第11辑),1990年11月内部刊印,53页。

[7]《盘县特区文史资料》(第13辑)《少数民族专辑》,1992年内部刊印,108~110页。

[8]李卫东:《宁夏回族建筑研究》,科学出版社2012年版,60页。

[9]马平、赖存理:《中国穆斯林民居文化》,宁夏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5~11页。

[10]楼庆西:《中国传统建筑》,五洲传播出版社2001年版,4页。

[11]罗德启:《贵州民居》,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年版,175页。

[12]贵州省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志编纂委员会编:《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志》,贵州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97页。

[13]马平,赖存理著:《中国穆斯林民居文化》,宁夏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207~208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