喝水与排泄
水是维持生命活动极为重要的物质。
如果一个人绝食而不绝水,生命尚可维持几周。但是如果完全不进水(包括食物中含的水),则生命仅能维持数天。
人体内的水及溶于其中的电解质,称为“体液”。
成年人体液的含量,一般是体重的60%;婴儿体内的水分较多,约为体重的75%;而老年人体内的水分较少,约为体重的50%。
体液可以分布在细胞内,也可以分布在细胞外。分布于细胞内的体液约40%,其他约60%分布在细胞外。
水在维持生命活动中,比其他物质更重要。
由于细胞是浸泡在体液中的,细胞外液是细胞直接生活的场所。所以,任何时候身体内都要有一定的水含量。
在炎热的夏季,人们出汗增多,特别是运动或劳动的时候,出汗更多。出汗也是一种极有效的散热方式。汗是由汗腺细胞分泌出来的。汗腺细胞制造汗的原料,主要是来自血浆中的水和无机盐类。
当出汗多时,血浆中丢失的水和电解质增多,但失水比电解质更多。在平时,血浆中的水和电解质的比例是恒定的,从而维持一定的渗透压。一旦失水多于电解质,则打破了这种平衡,使血浆晶体渗透压升高。于是,位于下丘脑“视上核”中的渗透感受器受到刺激而兴奋,进而使下丘脑中控制摄水的中枢兴奋,引起口渴和饮水行为。
因此,出汗引起喝水,是通过下丘脑调节的结果。
通过中枢的调节,便于机体在任何情况下,都能保持体内的水盐平衡,以维持细胞生活环境的稳定,保证生理活动正常进行。
排尿是人体十分重要的生理功能。通过排尿,能把机体在代谢过程中产生的代谢产物,排出体外。只有这样,才能保持机体内水和电解质的平衡,维持体内渗透压和酸碱度的相对稳定。
尿是由肾脏生成的。
当血液流经肾脏时,通过肾小管的滤过作用,以及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作用,来自血浆的水和某些物质就成为尿的成分。
如果肾脏有病变,生成尿的功能紊乱,代谢产物不能及时排出,就会发生酸中毒或尿毒症,严重时可导致死亡。
成年人每天的排尿量,一般平均为1500毫升左右。如果每昼夜的尿量长期保持在2500毫升以上时,则为多尿;如果一天内的尿量在100~500毫升之间,则为少尿。
多尿或少尿,都不是正常现象。但是,尿量的变化,与人体饮水量的多少密切相关。一般说来,喝水多,排尿也多;喝水少,排尿也少。
喝水与排尿的关系,也是由下丘脑调控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