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结核分枝杆菌感染导致的结核病

结核分枝杆菌感染导致的结核病

时间:2023-05-1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结核分枝杆菌不产生内、外毒素和侵袭性酶,其致病作用可能与该菌的荚膜、脂质和蛋白质等菌体成分以及细菌繁殖引起的炎症反应和免疫损伤等有关。1.免疫性 结核分枝杆菌是胞内感染菌,其免疫主要以细胞免疫为主,属于感染免疫,又称带菌免疫。

第五节 分枝杆菌属

分枝杆菌属是一类细长微弯的杆菌,因有分枝生长趋势而得名。由于菌体中含有大量脂质,一般染料不易着色。但经加温或延长染色时间而着色后,则能抵抗盐酸酒精的脱色作用,故又称抗酸杆菌。对人类致病的分枝杆菌主要有结核分枝杆菌和麻风分枝杆菌。

一种严重危害全人类健康的传染病——结核病

结核病俗称“痨病”,是危害人类几个世纪的慢性传染性疾病。早在1942年,美国科学家瓦克斯蔓(Waks-man)发现了链霉素,并在1944年用于治疗一位患有肺结核的妇女,取得了令人惊奇的治疗效果,为结核病的治疗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此后,随着抗结核药物的不断发展和卫生状况的逐步改善,全球结核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曾一度大幅降低。但20世纪80年代以后,由于艾滋病、吸毒、酗酒、贫困及免疫抑制剂的应用等而并发结核感染病例的增加以及结核分枝杆菌耐药菌株的出现等原因,使结核病的发病率又有明显升高的趋势。据WHO统计报道,目前全球现有结核病人2 000万人,每年新发病人约900万,每年死亡人数达300万。我国结核病发病率也呈上升趋势。

一、结核分枝杆菌

结核分枝杆菌简称结核杆菌,是引起结核病的病原菌。对人致病的主要有人型和牛型。

(一)主要生物学性状

1.形态与染色 菌体细长,微弯曲,有时呈分枝状。常聚集成团或分枝状排列,抗酸染色阳性,菌体呈红色。有荚膜(图4-7)。

img69

图4-7 结核分枝杆菌(光镜下)

2.培养特性 营养要求高,专性需氧。常用罗氏培养基培养。最适生长温度为37℃,最适pH为6.5~6.8。生长缓慢,在罗氏培养基上培养2~4周后,才出现表面干燥、粗糙、不透明、乳白色或米黄色菌落。

3.抵抗力 较强。耐干燥和酸碱,如在干燥的痰中可存活6~8个月;在6%硫酸、3%盐酸或4%氢氧化钠中30分钟仍具有活力。但对乙醇、紫外线和湿热敏感,在70%~75%乙醇中2分钟死亡;日光直接照射2~7小时、湿热62~63℃15分钟即可被杀死。对链霉素、利福平、异烟肼等敏感,但易出现耐药性。

4.变异性 结核分枝杆菌容易发生形态、菌落、毒力、耐药性等方面的变异。如用于预防结核病的卡介苗(BCG)就是牛型结核分枝杆菌经毒力变异而获得的减毒活疫苗。

(二)致病性

结核分枝杆菌不产生内、外毒素和侵袭性酶,其致病作用可能与该菌的荚膜、脂质和蛋白质等菌体成分以及细菌繁殖引起的炎症反应和免疫损伤等有关。

1.致病物质

(1)荚膜:具有黏附、抗吞噬和抗杀菌物质作用等。

(2)脂质:主要包括磷脂、索状因子、分枝菌酸和蜡质D等毒性成分。脂质可使本菌在巨噬细胞中顽强增殖,并诱导机体发生迟发型超敏反应,形成结核结节等病变。

(3)蛋白质:主要成分是结核菌素。结核菌素与蜡质D结合后,能刺激机体发生迟发型超敏反应。

2.所致疾病 结核分枝杆菌主要通过呼吸道传播,也可经消化道或损伤的皮肤黏膜侵入易感机体,引起多种组织或器官的结核病,其中以肺部感染最为常见。肺结核有以下两种:

(1)原发感染:常见于儿童。本菌初次经呼吸道侵入肺泡,由于细菌在吞噬细胞内顽强增殖和机体缺乏抗结核免疫,使其经过淋巴管扩散至肺门淋巴结,引起淋巴管炎和肺门淋巴结肿大,称为原发综合征。少数免疫力低下者细菌可随血流或淋巴液播散,引起全身粟粒性结核或结核性脑膜炎。90%以上的原发感染病灶随特异性免疫的建立逐渐纤维化、钙化而自愈。但病灶内常有细菌潜伏,可成为结核复发、内源性感染的来源。

(2)继发感染:多见于成人。感染多由原发病灶潜伏的细菌引起,也可由外源性细菌再次侵入引起。继发感染时由于机体已有特异性细胞免疫,因此病灶多局限,一般不累及邻近淋巴结,主要表现为慢性肉芽肿炎症、形成结核结节、干酪样坏死,甚至液化形成空洞。

(三)免疫性

1.免疫性 结核分枝杆菌是胞内感染菌,其免疫主要以细胞免疫为主,属于感染免疫,又称带菌免疫。当受结核分枝杆菌感染后,机体对该菌的再次入侵有较强的免疫力,而当该菌或其成分在体内全部消失,免疫力也随之消失。机体在产生细胞免疫的过程中,同时伴有迟发型超敏反应。

2.结核菌素试验 是应用结核菌素来测定机体对结核分枝杆菌有无免疫力的一种迟发型超敏反应的皮肤试验。常用的结核菌素有两种,一种是旧结核菌素(OT),另一种是纯蛋白衍生物(PPD)。目前多采用后者。

(1)试验方法:取含5个单位PPD液0.1ml注入受试者前臂掌侧皮内,48~72小时后观察结果。

(2)结果及意义:①阴性反应:局部红肿,硬结直径小于5mm,表明未感染过结核分枝杆菌或机体细胞免疫功能低下;②阳性反应:红肿、硬结直径大于5mm,表明接种过卡介苗或感染过结核分枝杆菌,机体细胞免疫功能正常;③强阳性反应:红肿、硬结直径大于15mm,表明体内有活动性结核病,应追查病灶。

(3)应用:用于选择卡介苗接种对象及免疫效果的测定;作为诊断婴幼儿结核病的参考;进行结核分枝杆菌感染的流行病学调查;测定机体的细胞免疫功能状况。

(四)标本采集与检查

1.标本采集 根据感染部位不同,可采集痰液、尿液、脑脊液、胸腔积液、腹水、关节腔积液等。

2.检查方法 标本可直接涂片或离心沉淀集菌后涂片,抗酸染色,若发现抗酸杆菌,即可初步诊断。再将标本接种于罗氏固体培养基,2~4周后形成菌落。根据菌落特点、涂片染色镜检的结果,进一步鉴定和进行药物敏感试验。近年来有金标免疫斑点法、ELISA、PCR技术、核酸杂交技术等快速检查方法,应用于结核病的快速诊断。

(五)防治原则

接种卡介苗是预防结核病的主要措施之一。对结核菌素试验阴性的儿童可接种卡介苗。1周岁以内儿童可直接接种。常用治疗药物有利福平、异烟肼、链霉素、乙胺丁醇等。早期、联合、足量用药可提高疗效并减少耐药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