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心身疾病患者的心理护理
(一)恶性肿瘤
1.心理特点
(1)发现期 初诊患有恶性肿瘤的患者会产生极度恐惧的心理和急于求证的焦虑情绪,这种心理状态可一直持续到确诊为止。
(2)确诊期 一经确诊为恶性肿瘤,患者心理会出现以下反应:
①恐惧心理:恐惧心理加剧,甚至“谈癌色变”,认为癌症是“绝症”,得了癌症就等于是判了死刑。
②怀疑心理:对恶性肿瘤的诊断产生怀疑,不愿也不敢相信,心存幻想,否认癌症这个事实。
③愤怒沮丧:如果证实了恶性肿瘤的诊断,患者会变得愤怒、沮丧、易激惹、悲伤绝望,甚至有轻生的念头和自杀行为。
④认可心理:随着时间推移,患者对这一痛苦的事实不得不逐渐接受和适应。情绪开始慢慢平静,表现出抑郁和悲伤,同时也产生较强的依赖性。
(3)治疗期 由于治疗的副作用或病情变化,患者的情绪也往往随之变化:
①恶性肿瘤手术创伤严重,会给患者造成极大的心理压力。
②放疗和化疗严重的治疗反应和毒副作用可导致严重的不良心理反应。
③治疗的挫折还会加剧患者的不良情绪,如焦虑、绝望、悲伤。
2.心理护理
(1)加强健康教育:让患者对恶性肿瘤有科学认识,保持良好心态。
(2)正确履行告知:根据心理特点和病情,慎重告知患者真相。
(3)心理防卫机制:护士可采用心理支持疗法,引导患者恰当地使用心理防卫。
(4)加强生活护理:在做好心理护理的同时根据治疗方法做好必要的物质准备。
C型人格特征与恶性肿瘤
C型行为易发生恶性肿瘤的倾向已为临床观察和实验所支持,其特征为:①童年生活不顺利,形成压抑克制的性格。②行为上过分与人合作,理智、协调、姑息、谦虚、谨慎、自信心差、过分忍耐、回避矛盾、好屈服于外界权势。③情绪上易愤怒但不向外发泄。美国学者(1976年)对182名被试者(按人格特征分A、B、C三类)随访观察了16年,发现具有C型人格特征者患病率最高,癌症发生率比非C型行为者高3倍以上,且患恶性肿瘤者较多。癌(Cancer)的第一个字母为“C”,所以C型人格亦称癌症倾向人格。
(二)原发性高血压
1.心理特点
(1)焦虑、紧张:患者常为原发性高血压病程漫长、变化复杂、缺少根治药物、血压波动不稳或居高不下而焦虑,担心自己的病治不好,会引起脑出血,半身不遂等并发症,因此出现焦虑、紧张情绪等。
(2)猜疑:患者因久治不愈或反复发作为自己所患疾病的不良预后担忧,因此内心常缺乏安全感、顾虑重重、敏感多疑。患者特别注意周围人的言行,总担心医生、护士或家属对其隐瞒真实病情。
(3)恐惧:近年来,越来越多的高血压患者对高血压并发症及其后遗症有一定了解,常担心自己高血压会引发各种并发症,产生紧张和恐惧感。
(4)偏执:高血压患者个性中多数有固执、暴躁情绪,他们虽然对高血压知识缺乏深入了解,但却固执己见对现行治疗方案不信任。
2.心理护理
(1)缓解心理应激源:针对社会环境、生活事件及患者的消极心理状态等心理应激源采取有效措施。(2)实施自我心理护理:指导患者建立合理认知、控制情绪、合理安排工作。(3)疏导负性情绪:鼓励患者宣泄压力,降低焦虑、恐惧等不良情绪的影响。
(三)冠心病
1.心理特点
(1)焦虑、恐惧:焦虑和恐惧是冠心病患者最主要、最普遍的心理状态,也是促使病情恶化的原因;主要表现为神情紧张、惊惶失措、不敢活动、害怕死亡即刻降临。有的患者外表看似十分平静、少言寡语,但实际其内心的恐惧感却非常强烈。
(2)抑郁、悲哀:抑郁情绪往往发生于患者住院第三天后,因为患者担心生病会导致个人独立性的丧失、收入减少、地位改变、性功能障碍或躯体活动受到影响等,因而常表现出抑郁情绪;主要表现为情绪低落、语调低沉、悲哀、失眠、食欲减退、反应迟钝等。
(3)依赖药物:一些患者对药物依赖心理较重,认为只要坚持服药,疾病就会有所好转。但依赖药物的心理有时也可提高药物的疗效,甚至使某些并无特效的药物起到安慰剂的效用。
2.心理护理
(1)纠正不合理认知:护士应给予健康指导,积极调整患者心态。
(2)实施行为矫正:对评估为A型行为的患者建议实施行为矫正。
(3)保持积极的情绪:通过心理支持,稳定患者情绪可减少突发的危险。
(四)消化性溃疡
1.心理特点
(1)焦虑:由于胃溃疡多为进食后疼痛、十二指肠溃疡多为进食后疼痛缓解,因此进餐前后患者往往表现出紧张、焦虑情绪。病情较重的患者,因担心进餐后疼痛出血,常表现惶恐不安、情绪不稳定。
(2)抑郁:因溃疡久治不愈或反复发作,患者自感痛苦和拖累亲人,给家庭造成经济负担,常常会自卑、自责、唉声叹气。
(3)恐惧:当患者发生剧烈腹痛时,常担心胃穿孔或消化道出血而致死,因此精神极度紧张、恐惧。而当患者情绪紧张、恐惧时,胃部收缩会明显增强或痉挛,胃酸分泌增多,又可加重溃疡,从而形成恶性循环。
2.心理护理
(1)加强健康指导:对疾病合理的认知,可以帮助患者消除不良情绪。
(2)提供心理支持:密切护患关系,并运用适当的咨询技术提供心理支持。
(3)建立良好的生活方式:减少心理应激,有利于疾病的好转和康复。
情绪与胃粘膜
著名学者wolff对一位因食道烫伤而不得不通过腹壁造瘘进食的患者阿汤进行过细致的观察。通过患者的瘘口,wolff直接观察到:当阿汤处于愤怒、怨恨或焦虑时,他的胃和脸一样充血发红,胃液分泌增多,胃运动增加,甚至看到胃酸和胃蛋白酶腐蚀胃黏膜;当他悲伤、忧虑时,胃黏膜苍白,胃液分泌不足,胃运动减弱,此时即使把食物放进去也不易消化,还损伤胃壁。
(五)支气管哮喘
1.心理特点
(1)紧张、焦虑:多数支气管哮喘患者具有依赖性强、较被动顺从、敏感、易受暗示、情绪不稳、希望被人照顾和以自我为中心等人格特点。过度焦虑、依赖及心理压力等心理因素会影响自主神经系统,继而影响支气管平滑肌,导致哮喘发作。而当哮喘初次发作,由于发病突然,症状明显,加之患者对本病缺乏足够的了解和心理准备,往往产生紧张、焦虑等情绪反应。
(2)烦躁、恐惧:因哮喘多在夜间发作,患者自觉呼吸困难、胸闷、被迫坐立、张口呼吸、发绀、大量出汗、易疲劳;哮喘持续发作时,支气管舒张剂效果不佳,致使患者筋疲力尽,有濒死感。患者易表现出烦躁、恐惧,对各项检查和治疗缺乏耐心和信心,过于担心疾病预后。
2.心理护理
(1)发作期:护士提供心理支持,应尽量解除患者顾虑。
(2)缓解期:了解发作诱因,作出针对性护理,保持镇静并指导患者自我护理。
(六)糖尿病患者
1.心理特点
(1)负性情绪:由于糖尿病是一种难以治愈的终身性疾病,随着病程进展还会出现多种并发症。所以,一旦个体被确诊患有糖尿病,往往出现焦虑、恐惧、悲观及失望等不良情绪,主要表现为情绪低落、失去生活信心或害怕死亡、精神高度紧张,甚至感觉过敏。
(2)怀疑、拒绝:有些患者不愿改变原有的饮食习惯和生活方式,拒绝胰岛素治疗和血糖检查,甚至放弃精心安排的饮食治疗,有的患者因早期症状较轻或无症状,以为只是血糖高对身体并无大碍,也会拒绝治疗。上述心理反应会阻碍患者的自我监护,导致病情加重。
(3)厌世:随着病程迁延,机体多个系统受到累及,可引发较严重并发症,若此时仍治疗效果不佳,患者很可能抗拒治疗,自暴自弃,甚至不信任医护人员,主要表现为表情冷漠、对所有事情均无动于衷。
2.心理护理
(1)情绪疏导:护士应与患者真诚交流,提供心理支持和积极的信息。
(2)鼓励参与:让病友之间相互交流,放松情绪,愉悦心情。
(3)健康教育:改变不良认知,达到心身自护的目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